王炳林: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国内外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或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选择。澄清这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观点,需要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则在中国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比如,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等等。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原理或原则据以提出的条件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些原理中蕴涵的立场和方法,提出新的观点。比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不具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从人的解放的立场出发,提出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三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了马克思所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比如,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说过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三种情况都科学社会主义的运用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和背叛。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我们强调要不断丰富这“四大特色”是否就是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呢?显然不是。丰富“四大特色”就是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全面引向深入。丰富实践特色需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二是坚持尊重群众首创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三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有机结合。四是坚持推进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这些结合的内容毫无疑问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我们强调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实际上就是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确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理论基础。无论是面对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还是面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都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魅力在于揭示事物真谛,理论的活力在于指导实践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基本国情,回应实践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基本制度。作为异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重要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很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相通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的融通并结出丰硕果实。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要从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是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出发逐步确立起来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从战略的高度对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格局作了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关于“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判断,逐步实现了时代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一大的时代背景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重要依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结果。
(此文为作者2013年11月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