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其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8-14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6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自此,这一科学的理论先是在欧洲,继而在世界广泛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自觉地担负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长期、艰苦的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随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偏差和失误,使中国一度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 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地总结经验,中国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必须得到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发展的理论,它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苏联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寄予极大希望,国际学者特别是左翼学者更加关注和研究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评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对他们振动很大。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改变现状、谋求发展的诉求加强,他们迫切希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其二,发达国家遇到了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认为“中国模式对西方 ‘正统’模式提出了挑战,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样板”,“中国成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等等。其三,这个机遇归根结底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软实力也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自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在国际上,反华势力从未放弃过敌视中国的政策。他们开动宣传机器,千方百计地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他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影响日益扩大时,又采取了在国际和国内给中国制造麻烦,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美国重返亚洲,挑拨和破坏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等周边邻国的关系,挑唆和加剧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领土之争,甚至用军事力量围堵中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西方积极支持所谓的民主派和“异见分子”,制造动乱,甚至断言,中国将因内乱而停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必须克服国际反华势力设置的重重障碍。

  国内的挑战则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国情复杂、底子薄、人口多、历史包袱重,欠账多。长期累积的问题不可能在一个早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远不完善,这就限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的步伐。从主观方面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这就造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有碎片化倾向。例如我们对房价的调控,由于没有抓住根本问题,找到症结的所在,结果是屡调屡高。此外,有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是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走出去”,走得远,走得好。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研讨会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英文)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