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召开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讨论会

发布时间:2013-08-08
字体: 打印
分享:
  【编者按】为了落实社科院加强研究室建设的精神,同时按照马工程办对所资助的重点学科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过去几年来组织了多次读书讨论会,以提高本研究室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并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家学习的重点内容,就列宁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国家理论分别进行了讨论。2013年4月23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室再次以“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发展”为主题,召开了一次学习讨论会。会议邀请了专门研究列宁思想的马研院列宁斯大林思想研究室主任刘志明副研究员来给大家进行辅导,还要请了多年研究苏联思想史的共运部主任刘淑春研究员前来给大家进行指导。会议由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主任潘金娥研究员主持,本室成员荀寿潇、贺钦与共运室潘西华参加了会议。在听取刘志明副研究员和刘淑春研究员的介绍后,大家就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如何正确看待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感觉,这种小范围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对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现将讨论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希望得到各位理论家的指导。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刘志明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加强执政党思想理论先进性建设等方面介绍并分析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情况。

  刘志明强调,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回答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预设答案的,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深刻分析俄国国情,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和试验过程,这就决定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或者说演变的特点,这一点在经济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但列宁的这些思想变化并非本质上的变化,而是在确保苏维埃的社会制度没有改变,政权掌握在工人手里的前提下,在具体策略上做出的调整,其根本目标一直是朝着共产主义奋进。

  在经济方面,刘志明把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一)在十月革命至1918年春这一历史时段中,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及其特征的理论描述,明显体现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这一段时间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颁布土地法令,实行土地国有化;制定工人监督条例,规定对所有工、商、农企业和银行实行工人监督;实行银行和大工业国有化和对外贸易的监督与国家垄断;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组织全国的生产,等等。(二)1918年春末至1920年底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及时把俄国经济纳入到了战时的轨道。列宁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因为“战时”的环境,越来越趋向于“直接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描绘的“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按劳分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越来越表现出鲜明的“战时共产主义”的色彩。(三)1921年春直至逝世,列宁领导俄国进入了通常被称为“新经济政策”的时期。这一时期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主要是:在无产阶级国家调节下,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通过市场,把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用迂回的渐进方式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志明强调,在列宁那里,新经济政策理所当然地只是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继续进行针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形式、新的武器”和新的策略,只是意味着改变了阶级斗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策略,即由“强攻”的形式改为“围攻”的形式,由“直接”过渡的策略改为“迂回”间接过渡的策略,而丝毫不意味着改变阶级斗争方向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本身,也绝非否定俄国向资本主义“进攻”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

  刘志明介绍,就具体措施来看,列宁及其领导下的俄共(布)在工业领域先后采取了实行工人监督、实行工业尤其大中型工业社会主义国有化、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优先发展大工业等重大举措,以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推进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在农业领域推进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以期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农业,实现农业的合作化,从而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刘志明指出,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列宁在深入分析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即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得出了国内占优势的经济成分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结论,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要高于国内占优势的经济成分,而且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存在,没有必要再害怕国家资本主义。他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是说我们俄国如果有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那我们的处境就会好一些,我们完成社会主义的任务就会快一些。”

  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刘志明强调,列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民主而不是剥削者、压迫者的民主,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四个重要原则,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列宁一方面揭露了所谓抽象民主、“纯粹”民主的欺骗性,他以资本主义民主为例指出,“只有财产还在资本家手里,任何民主都不过是披着美丽外衣的资产阶级专政。一切关于普选、全民意志、选民平等的宣传完全是骗局,因为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在资本、财产和占有者和现代雇佣奴隶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平等。”另一方面,针对当时以无政府主义面貌出现的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歪曲、变形的理解,列宁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想把和平的经济建设变成和平地瓦解苏维埃政权”阴谋,强调不要“把民主自由变成引向推翻苏维埃的口号”。为防止社会主义民主的无政府主义化,他认为必须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领导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主要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和坚持民族平等这样三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着手。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是紧紧围绕领导立法、严格执行和法律监督来进行的。

  在文化建设方面,刘志明介绍了列宁提出的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若干基本原则,即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原则、党的领导原则、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工作重点在农村的原则。列宁文化建设的实践重点在于发展国民教育:开展国民识字运动,扫除文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造学校教育;多措并举,努力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刘志明还介绍了列宁在加强执政党思想理论先进性建设方面的实践,主要包括加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加强执政党思想作风建设的实践、正确开展“两条路线的斗争”的实践。

  如何正确看待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刘淑春介绍了一篇近期发表在《俄罗斯研究》杂志上的文章,该文认为列宁没有遵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因为马恩的社会主义主张是以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理论前提的,马恩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列宁是人为地创造先进的生产关系,进而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基于这一认识,列宁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革命和暴力的作用。该文认为,列宁起初认同马恩的世界革命观点,1918年-1920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颁布的法令并非完全为稳定政局、巩固政权,而是着眼于世界革命的需要,用强力的方法来推行生产关系的改造,希望尽快解决生产资料国有化问题,不让俄国拖世界革命的后腿。到1921年,其他欧洲国家革命失败,列宁认为世界革命没有希望,决定靠俄国自己的力量单干,意识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于是退后一步,采取了迂回政策,即新经济政策。即使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当中,列宁也有明确的目标,并非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政治上坚定不移,为应对经济上出现的一些偏向,在政治上整党,加强集权。1922-1923年,列宁思考是否可以不完全按马恩的设想,不一定非要搞成完全的公有制,而是通过合作化、文化革命改造小农,采取集体的方式。这时列宁认为一国也可建成社会主义,但不一定形成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列宁晚年的思想为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淑春指出,该文作者有自己的逻辑,通过引用列宁不同时期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从引文的时间来看,存在把列宁不同时期的话放在一起证明文章观点的情况。该文认为列宁不坚持唯物史观,这就涉及到十月革命该不该搞的问题,涉及到列宁究竟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该文还认为,列宁过分强调了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例如解散立宪会议、对农民的剥夺、驱逐知识分子等。

  刘淑春肯定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张是根据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她认为,列宁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是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态度解决问题而做出的努力,列宁在不同时期说的不同的话、针对具体问题的发言,不应作为推而广之的言论,而应从当时的背景出发加以理解。刘淑春强调,在认识、把握、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时,首先应当注意的一点是立足于列宁所处的历史条件,即列宁是领导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山之人,前无古人,能参照的只有马恩的著作,同时需要面对俄国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的落后状况,必须完成解决内外战争问题、解决经济建设问题、创建社会主义等艰巨的任务。

  刘淑春认为,把握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把握列宁在战略上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列宁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设想,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教育又不断加以调整,例如实行新经济政策,推动成立合作社等。其次要把握列宁如何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形式是单一公有制还是其他形式,列宁也是不断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变通发展的,这是因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为地提前是行不通的。但在经济制度方面,列宁一直坚持基本的底线,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第三要把握列宁如何确保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如何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列宁牢记要把握住工人农民的政权,不能丧失领导权。有人质疑列宁解散立宪会议的事情,实际上,不是列宁不想搞立宪会议,但如果继续搞下去就会丢掉政权。这也涉及到民主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第四要把握列宁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政党建设。

  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潘金娥指出,从十月革命前的设想到十月革命后的实践,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有所改变,之前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过渡、同时过渡思想,后来转变为一国社会主义论,这种过渡是有深刻的背景原因的,是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同俄国国内外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的产物。潘金娥强调,其他国家在搞社会主义实践时,不能教条地搬用列宁的说法和做法,而是要根据本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与时代相结合,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她认为,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过程,列宁做出的策略调整,也可以说是一种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的本土化选择。尽管中俄两国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了不同的事情,但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中国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联产生的是苏联模式。

  潘金娥提出,当前,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找到答案。例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产物,而列宁是先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补充发展落后的生产力。潘金娥还介绍了朝鲜学者的理论逻辑:朝鲜学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完全正确,认为社会主义跟过去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同,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思想建设尤为重要。

  荀寿潇介绍了朝鲜依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朝鲜认为:首先,朝鲜式社会主义把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想作为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的本质属性,即高度发扬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意识性;其次,朝鲜的社会主义是根据本国人民的要求,由本国人民自己选择,并根据本国实情,凭借本国人民的力量建设的社会主义,朝鲜提出了实现人民群众自主性的明确目标和蓝图,建立了使人民成为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的国家制度,建成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再次,朝鲜式社会主义是全方位地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要求的社会主义;最后,朝鲜式社会主义把强化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作为左右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问题,以领袖、党、大众的一心团结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荀寿潇认为,朝鲜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了主体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主体思想是朝鲜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代表性成果。

  据潘金娥介绍,当前越南社会主义前景堪忧。越南认为本国生产力尚未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因此需要补课,着力发展经济。当前越南正修改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公有制为主体”从宪法中去掉,理由是过渡时期达不到社会主义的要求,不如脱离这个理论的束缚,从而充分利用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目标依然朝向社会主义,但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不能确定。列宁在采取新经济政策等策略性做法时,为避免滑向资本主义而确定了必须坚持的几项原则,但目前在越南,这几项原则都被无限放宽,例如不再强调公有制为主体,例如打算改国名,去掉“社会主义”,从“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改为“越南民主共和国”,这体现了越南“右”的思想的回归。

  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该不该搞的问题。刘淑春介绍说,有些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才能搞社会主义,所以现有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超越了发展水平,都是不应存在的。她批驳说,生产力水平并不是一个绝对因素,现在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完全超越了马恩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过剩的程度,但依然存在贫富两极分化。潘金娥认为,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历过曲折,但就历史来看,就苏联从一个落后国家快速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来看,还是证明了苏联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贺钦认为,就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俄国紧邻欧洲,一战后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加上俄国本身就有集权的传统,宗教是神秘主义的东正教,经济基础是农村公社制度,一战结束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列宁所处时代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至于革命后怎么建设,列宁也是摸石头过河。

  关于列宁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历史经验。刘志明强调,列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只停留在书斋里,不只是论证观点,而是有理论且有实践。他总结了列宁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认为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是坚持由实践来检验各项政策和思想,必须和实践相统一;第三是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善于“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第四是制定各项政策决不能超过群众的发展程度,要让群众能理解,能接受,要给群众带来实际利益,搞好党群关系,不能脱离群众。刘淑春强调,列宁是充满战斗性的,既要与党外的各种反动势力、反动观点作斗争,又要说服党内的各种不同意见。在夺取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办法。了解列宁早期的思考,了解列宁在遇到问题后如何解决,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现实意义的。

  与会学者还就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荀寿潇执笔,潘金娥编辑)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