뢼ʫ> 2013年7月1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青年学习小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信息中心项目组共同组织的首次“社会透视:马克思主义视角”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由启动环节和主题交流会两个部分组成。在沙龙启动环节,沙龙召集人数据信息中心项目组执行主任王凌燕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国光通过视频寄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主任何涛讲话,沙龙召集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青年学习小组组长杨静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部主任胡乐明启动青年学术沙龙活动。
樊建新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向沙龙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沙龙活动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他希望沙龙成为三个平台,即要成为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平台;要成为学术交流、思想交锋的舞台;要成为青年学者呈现学术成果、研究心得的展台。并对青年学者如何做好学问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二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三是要学以致用。
刘国光在寄语中,指出青年学术沙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的纪念日成立,表明中国社科院的青年学者有着敏锐的政治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他对青年学者们突出强调了研究经济学要有正确的立场,也就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同时他还对青年学者提出几点建议和希望,一是学术研究中要有问题意识;二是希望青年学者多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多搞调查研究;三是希望社科院的青年学者能勇于、敢于、善于担当社会责任。最后,刘老祝愿青年学者们能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社会透视镜,找准社会的弊病,提出治国兴邦之策,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何涛从当前数据中心所承担的“二加一工程”核心任务出发,指出数据中心青年人肩负着社科院数据库建设的重任。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数据库,在建库过程中,需要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积极参与与大力支持,这样才能有助于数据库真正地发挥作用,对青年人有所启迪。青年学术沙龙的成立,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的建设,更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契机。预祝青年学术沙龙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杨静汇报了沙龙活动的背景与目的。“社会透视:马克思主义视角”青年学术沙龙之所以成立并以此命名,是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一些青年人集体主义意识日趋淡薄,缺乏社会责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对此,青年学者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要学好、用好、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社会思潮与理论争鸣做出积极回应,则是其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基于此,希望沙龙活动的开展实现三个目的:一是以开放、平等、自由的交流形式,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提供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二是推动青年学者的思想创新与研究创新,打造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互印证的学术交互平台;三是推动青年学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平台。
本次沙龙以“中国梦,什么梦?”为主题,来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调查与数据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的约50多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梦”的内涵、实现路径,“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以及“中国梦”多维度解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数据中心王卡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数据化解读。她认为“国家富强”可以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法治健全”五个层面来理解;“人民幸福”可以从“环境美好”、“安居乐业”、“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人生出彩”五个层面来理解。并分别针对这十个层面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治、环境、生活、教育、医疗等数据对中国梦内涵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原理部彭五堂重点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理论解读。他认为“中国梦”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社会和谐,更关系到人民幸福与事业成功。“中国梦”具有凝聚共识、激励士气的伟大意义。要实现“中国梦”既要调整发展战略,转向社会建设的平衡发展;又要形成开放、多元的发展方式;更要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鼓励全体中国人参与。
原理部张建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的特色和优势。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今后,坚持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妥善处理好私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的关系;三是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保障人民幸福,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原理部王晓红在谈到“中国梦”与“美国梦”两者的异同时,认为两者之间有同有异。其中,两者不同的方面一是历史、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这表现在意义不同、内容结构不同、应用制度不同三个方面;二是影响范围、实施主体与实施路径的不同。两者相同的方面,则主要体现为都具有功能性、目的性、过程性、理想性与世界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梦”与“美国梦”因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中国梦”不是、也不可能是“美国梦”。“中国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当代使命,“美国梦”则是历史造就的价值追求。
原理部梁海峰着重从青年自身的角度谈起,表示“要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认为“中国梦”是人民梦,更是青年梦。青年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但是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青年人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与挑战,这就需要青年人一是摆正心态,扫除沉沉暮气,焕发青春朝气,攻坚克难;二是不要空谈误国,而是实干兴邦;三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原理部李春华则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与世界意义三个维度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解读。她认为,如果从政治高度认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中国梦就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战略和行动纲领的诗意表达,它体现了我们的党所肩负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考验。如果从理论深度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国梦就是具有现实基础和内在逻辑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如果从影响广度解读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中国梦就是要推动世界文明沿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进步”。
原理部孙应帅重点谈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注意“四个辩证统一”,也就是要把理论指导和实干兴邦辩证统一起来,把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辩证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辩证统一起来,把民族夙愿和个人理想辩证统一起来,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原理部张伟认为,“中国梦”要得到人们普遍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需要各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公平公正。这意味着必须通过改革,消除各种特权,公平分配社会资源,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里,每个人成就梦想的机会是公平的,这样才能使得大家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不会因梦想破灭而仇视社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
在沙龙提问互动环节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部副主任余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团委副书记闫小娜围绕沙龙主题发言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余斌指出,应当强调“中国梦”不是像“美国梦”那样的个人主义的梦,而是集体主义的梦。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他们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梦想中,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余斌在引用列宁的话即“私有制使人分裂,而劳动使人团结”中强调指出,要实现集体主义的“中国梦”也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奔向共同富裕才行。
闫小娜在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表示,实现“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想和每个个人的梦想,也是青年的梦想。青年是国家的财富和民族的未来,青年有梦想民族才有梦想、青年能实现梦想民族才能实现梦想。因此,应当尊重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激发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创造条件让青年敢于做梦、能够做梦。同时,她也寄希望于青年人要苦练本领、增长实力才能实现青春梦,共筑中国梦。
本次以“中国梦,什么梦?”为主题的沙龙交流会,促进了青年学者们对“追梦,筑梦,圆梦”的思考,青年学者们表示在这次沙龙活动中有所获益。
(原理部杨静供稿)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