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4-18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今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自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之后,“中国模式”更是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持续升温,在2010 年以来达到高潮。应该指出,不论是“北京共识”,还是“中国模式”,都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世界瞩目、国际影响日益提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但坚定了中国走自己道路的信心,而且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巨大鼓舞和支持,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巨大挑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借鉴,从而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的理论成果、道路选择和制度参考,闪耀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彰显着思想创新的力量。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凸显了中国高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基础

  一是历史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实现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经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历史基础。二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发言权和说服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实践基础,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视角、解决途径、问题意识等推向世界,突出它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时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政治基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具有相似性,学习中国经验正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政治基础。四是价值基础。冷战结束以后,追求世界的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和平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价值基础。五是时代基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作用和影响的重视和期待正在进入上升期,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奠定了时代基础。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困境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由于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的作祟及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国际上对华偏见、误解和疑虑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层出不穷,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二是核心价值观缺乏。核心价值观能够统摄一个国家的话语,当今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我们尚没有确立起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经常被某些带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所迷惑。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中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文化外贸体系和确立国家文化外贸战略,文化交流仅限于外交场合,没有进入世界文化市场,也没有培育出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群和大型跨国文化企业,所以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使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应具有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路径

  一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二是培育中国核心价值观。在培育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时,既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又要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美国作为世界头号文化强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在赚取大量外汇的同时,把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也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诉求走向世界的载体。四是打造国际平台。借助和利用孔子学院、孔子教室、海外文化中心及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国际频道、网络电视台、外文图书报刊、国际会议、互联网等平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五是培育理论外交人才。理论工作者承担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可以利用角色和学术优势积极开展理论外交,客观、准确地向外国学者介绍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消除外国学者、政要、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误读”和“误解”,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良好形象。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研讨会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英文)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