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慎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4-14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3年4月12日)

  今天,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这次会议,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在,我就会议主题内容,讲几点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的看法和意见。

  大家知道,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平均在9%以上,经济总量2010年位居世界第二。一些专家还预计,2020年之前,我国经济总量肯定要超过美国。当然,我认为,在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超过,二是还不一定。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这种转变,可能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另外,经济实力决不是综合国力的全部,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十分重要的组成。从总体上说,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太“软”,基本上仍然处在于“西强我弱”的态势。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格局。中国社科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理应作出自己更多的贡献。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走出去”呢?

  首先,要扩大研究与交流视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主动“引进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了西方经验但没照抄照搬的现代化道路。中国这条道路,不仅改变着中国,而且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这一点,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显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如此,现在,有良知的西方学界政要中的一些人试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借鉴解决西方问题的办法。当然,也要充分看到西方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对我们的道路进行歪曲甚至攻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等。因此,我们要善于“引进来”,把国外研究中国的有益思想与观点吸收进来,而决不是把有害的思想引进来。

  其次,中国学者应设法“走出去”。学术研究一般以研究者个人为主体,但是谁也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切磋和检验。在一个信息社会互动日益紧密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总结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而又不自话自说,除了通过交流研究来吸收国外有益思想外,还需要学会用国际上能听得懂的中国话语体系和语言,向世界宣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读“中国道路”。这里需要指出,马研院赵智奎同志的英文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用理论成果“走出去”的实际行动,值得鼓励和推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积极实践“走出去”的做法,值得肯定;马研院中国化研究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难能可贵。

  我认为,“走出去”要把握三方面,一是让我们的优秀科研成果“走出去”,让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二是让我们的优秀学者“走出去”,或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学者进行交流或共同做研究,积极参与到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和中国历史发展的重新叙述之中,逐步改变西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偏见。三是“走出去”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道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三,我们既要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还要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是我们“走出去”的基础与前提。如果缺乏这种自信,即便“走出去”了,在理论上也容易动摇,甚至被别人俘虏。只有树立与坚定这种自信,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自觉。我们的理论自信、自觉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的。另外,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别的什么主义。这与毛主席强调的,马列主义是总店,我们是分店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在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中走出去。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时,不要忘记新中国毛泽东时期的27年,不要忘记毛泽东思想。凤凰网、足球报近日报道,现年59岁的塞尔维亚人德拉甘2011年5月出任江苏舜天主教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们塞尔维亚人看来,毛泽东的个人经历就是神话和传奇,他既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富有的私人财产,就凭借他自己就组建了最庞大的政党,建立起了中国,我们都很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这些壮举的,还有他思想的主要精髓我都很佩服,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说不,反抗所有压迫;靠游击战打败强大的对手;毛泽东经常帮助我们这些反抗西方势力的兄弟国家,无私和博爱;总之,在我们书中描述的毛泽东就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铁托本身就是我们很多人心目中的大英雄,铁托都佩服的人那得是什么样的伟人啊……”他还说:“我不知道你们中国人怎么看待毛泽东,但是我怀念铁托,是因为在铁托时代我们的国人之间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彼此之间都非常友善,人与人之间没有现在这种虚假,大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来源都差不多,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贫富差距,社会也比较稳定。那时候才是人过的正常日子。”看了这段话后,我很感动。早在几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上就明确指出,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危害,并提醒全党要高度警惕。个人认为,目前国际垄断资本基于其搞垮苏共和苏联的“经验”,在竭力贩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时,把主要矛头集中放在攻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这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近期甚至近几年围剿、演变、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战略部署十分重要的组成,是其“软实力”、“巧实力”十分重要的组成。尽管这仅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他们能量很大。加上各种资本控制的种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扩散与扩张作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恰当应对。能否恰当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国际资本操纵的对毛泽东以及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攻击,这对在现在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抵御他们的西化、分化,以确保我们党永不变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的时候,我们也要适当借鉴毛泽东时期新中国27年的影响力是如何走出去的经验。湖南人民出版社是毛主席故乡的出版社。也理应为毛泽东思想走出去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希望学术界各位同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要增强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的底气和勇气。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这就是,有些学者喜欢言必称西方,养成了一种“仰视”西方的习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和西方金融危机的出现,到了该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变“仰视”为“平视”,敢于进行平等的对话,理直气壮地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从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对比中,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逐步改变和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

  二是要着力提升学术创造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须自身硬”,这也适合我们学术理论界。我们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关键还是要提升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创造能力,真正拿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创新工程核心目标,就是要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创新,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学派的话语体系。

  三是要善于用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或质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十分关注。有人祝愿中国并希望中国向良性进步,但国际资本主导的不少人则千方百计企图把我国引向西方道路。因此,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科学概括和提炼,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主张,讲清楚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消除国际社会的质疑与误导。在这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我们理论工作者更好地“走出去”带来的机遇。希望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定要抓住抓好机遇,立足创新工程,以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继续向前推进。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