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大利学者彭斯教授作“欧洲共产主义与欧洲左翼”报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 陈硕颖供稿 发布时间:2013-04-06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3年4月2日上午,葛兰西学院院长、罗马第二大学东欧史系主任西尔维奥•彭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作了题为“欧洲共产主义与欧洲左翼”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的研究人员参与报告会。“欧洲共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曾轰动一时,但转瞬即逝。彭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欧洲共产主义”为何产生,又为何昙花一现,以及“欧洲共产主义”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及意大利共产党的衰落的关系。当天下午,彭斯教授还就近年“意大利政坛的演变及左翼情况”等话题与国际共运部学者进行了座谈。报告会和座谈会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刘淑春主持。

  “欧洲共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意大利共产党联合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提出来的。倡导“欧洲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共产党主席贝林格。彭斯教授认为“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源于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以意大利共产党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共产党希望在欧洲使共产主义运动现代化,寻求一种既不同于苏联式社会主义、也不同于社会民主主义的新式社会主义;其二,冷战框架的调整。彭斯教授指出,美苏冷战导致欧洲的共产党在其国民眼中成为冷战的附属,成为一种代表苏联利益的宗派政党。意大利共产党主席贝林格并不完全认同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以意共为首的“欧洲共产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同时,也反对苏联单一的政治体制,主张政治多元化。“欧洲共产主义”认为南北关系与东西关系一样重要,欧洲应该在世界政治舞台中扮演独立的角色,而不是美国或者苏联的附庸。因此,为了缓和冷战时期东西欧的紧张关系,“欧洲共产主义”试图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然而,“欧洲共产主义”的发展很快由于欧洲共产党内部的分歧以及美国和苏联的反对而陷入僵局。首先欧洲共产党当中最大的两个党——意大利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在对待苏联的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意共反对苏联制造“布拉格之春”事件、赞成欧洲一体化。法共支持苏联的外交政策,反对欧洲一体化。在彭斯教授看来,法共当时推行“欧洲共产主义”主要是基于法国国内政治局势的策略性考虑,一旦“欧洲共产主义”对于增强法共在法国国内的政治力量用处不大甚至不利时,法共便失去了热情。1976年6月,意大利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在柏林召开了关于“欧洲共产主义”的预备会,有关商讨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却没有达成共识,未能形成任何具有实际效力的文件。虽然意大利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的领导人于1977年3月在马德里就“欧洲共产主义”再次举行了会议,尽管法国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此次会议上认可“欧洲共产主义”的提法,但是会议仍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就外部因素而言,苏联无法接受意共所提出的政治多元化、民主化的观点。1975年在苏共25大上贝林格阐述了他的政治多元化、民主化观点,结果受到苏共领导的强烈批判。苏联将上述意共、法共、西共领导人1977年3月的会晤视为对莫斯科的公开挑衅。对于美国而言,即便意大利共产党宣称要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主义,并且与苏联保持一定的距离,美国也无法接受共产党。实际上,美国和苏联都担心意大利共产党主导的“欧洲共产主义”会在欧洲形成独立的政治思潮与阵地。

  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洲共产主义”逐渐消亡。尽管“欧洲共产主义”本身并未导致任何直接的政治结果,但是这一思潮却间接地影响了苏联的领导层,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中后期所倡导的“新思维”和“改革”中的很多提法都与当时“欧洲共产主义”的倡议如出一辙。“欧洲共产主义”在促使戈尔巴乔夫的转向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间接的作用。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接受意大利共产党党报的采访时公开表明了苏共外交“新思维”,并突出了意共的重要性。戈尔巴乔夫和意大利共产党都认为过去的基于阶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过时,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再适用。苏共虽然不会强迫各个加盟共和国采取特定的改革形式,但是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势在必行。当时除了意大利共产党和其他几个小党外,多数欧洲共产党并不认同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新思维”和“改革”,戈尔巴乔夫对此感到十分失望。

  彭斯教授认为,戈尔巴乔夫提出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才能获得新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苏共在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缺少经济改革准备的情况下,先展开激烈的政治改革的做法过于冒失,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意大利共产党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也不全面、不充分。意大利共产党与戈尔巴乔夫同样对“改革”抱有幻觉,没有想清楚应该怎么改、改革可能导致的后果,就贸然开始改革。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以后,戈尔巴乔夫造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意大利共产党。双方商讨了意共政治改革的细节。几天以后,意共领导人倡议意共摒弃共产主义传统,成立一个新的欧洲左翼党。

  彭斯教授指出,从1989年开始意共的身份认同就开始处于一种模糊的、矛盾的状态——既与传统的共产主义保持距离,又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保持距离。苏联解体以后,意共的身份认同与存在合法性遭遇了致命的挑战。意共自成立以来到二战后一段时间,其合法性来源是反法西斯主义。随着二战结束,这一合法性来源慢慢削弱。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意共宣扬传统的共产主义已经过时以来,意共获得了新的合法性来源——反共产主义。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一合法性来源也不复存在。于是,意大利共产党在苏联解体后分崩离析。

  彭斯教授指出,冷战结束之后在以美国为导向的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都越来越个体主义。阶级依然客观存在,而且客观存在的无产阶级越来越庞大,但是通过主观上的阶级认同来整合的政治组织日见式微,人们的政治诉求日益多元化。2008年以来,意大利及欧洲处于危机之中。在欧债危机困扰欧洲多国,欧盟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欧洲无论温和左翼还是激进左翼都没有提出摆脱危机的有效办法,整个欧洲处于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欧洲央行的控制之下。此外,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当前政治整合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化趋势在意大利的表现尤为显著。在最近的意大利大选中出现了一个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只是反对官僚、反对消费主义的派别。这个派别的领导人是一位意大利喜剧演员,完全依靠互联网将同样反对官僚、反对消费主义的人召集起来。这个派别居然在大选中赢得了25%的选票,而意大利议会召集各党派开会的场合是该派别成员第一次会面。因此,欧洲左翼能否充分利用这些趋势来壮大自己,是个新的挑战。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