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龚云:“理论走出去”——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4-14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世界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感兴趣。中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提出种种问题,诸如:中国靠什么发展起来的?中国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执政成就?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等等。在这中间也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论调,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中国强硬论、中国责任论等。针对这些疑惑和问题,亟需中国学者用中国自己的话语,向外国读者讲述中国崛起的故事,急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因此,理论走出去,正是恰逢其时,也是当务之急,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赵智奎研究员的《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的紧迫性 :“孔子学院不能只教文化,也应教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实施了文化“走出去”工程,与近一百五十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代文化交流计划,建立了多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立了数百家孔子学院,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文化“走出去基本上是语言、历史、传统文化走出去,理论走出去还没有提上日程。这与国外公众对中国理论的急切需要形成了反差。

  2012年5月21日,匈牙利国会副主席、“世界之桥”基金会创始人乌伊海伊·伊斯特听完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介绍后说:您今天的讲话让我受益匪浅,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像您刚才提到的那些思想和理论,我们在欧洲很少能读到。中国共产党起初只注重自身发展和国内秩序,但中国现在发展越来越强大,不仅仅承担自己发展的任务,也在承担更多的任务,所以对我们这些欧洲的领导来说,理解中国所走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您说的一句话体会非常深刻并专门写了下来,那就是“如果丢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的思想将会陷入一片混乱”。所以你们这个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人们丢掉这些基本思想。我还有很多问题想提,但时间太紧,我真诚地希望您或您的同事来匈牙利举办一场精彩的演讲,我的一项工作就是让匈牙利更多的人可以理解、学习中国的思想。我还有一个请求,我们将成立孔子学院,我希望我们的大学与贵室合作,我们从汉办得到三千多本书,但多数是文化方面的,我希望能够配备一些贵室出版的关于政治和理论方面的图书,让更多的匈牙利人民理解贵党和中国。孔子学院不仅要教授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也要介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理论。我们希望与贵室保持联系,每年能邀请贵室专家到我们的大学演讲,来讲解中国的思想和思想方法。我今天带来的这些同事都是政治家和政治顾问,我希望他们与您的同事保持联系。再一次真诚地说您今天的演讲对我来说十分有意义,很遗憾我不能再多听一些,我诚挚地邀请您能来我们国会做演讲。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理论走出去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因为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就让外国学者却步。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曾推出一套“中国图书馆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编委之一的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同剑桥大学一位历史学家联合推荐了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汪晖教授后来说,“我很高兴这个推选通过了。这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即使是参与推荐的学者未必赞同这部传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但显然能够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这部书所提供的许多第一手资料,可以澄清许多有关毛泽东的不实之词。”汪晖认为,重实用,轻原理,对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是导致中华文化走出去影响不大的重要原因。他说,“基础理论研究,看起来不实用,但要想在国际学术对话中有一席之地,又十分重要,否则你永远只能在别人的框架下说话。基础理论研究一旦得到突破,就会带来很多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理论,只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这个理论一定能够成功传播出去。《毛泽东传》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用外国公众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向外国公众传播中国理论,必须采用外国公众接受的方式,要增强主动性和实效性,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讲求对外宣传策略和技巧,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国际通用规则,善于运用国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善于借助国际友好机构、友好媒体、友好人士的力量,既体现我们的意图又表达共同的关切,增强对外宣传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由李红岩、龚云、宋启发合著的、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重大外宣课题《中国道路》(黄山书社2012年1月中文版、8月英文版)就是一本向外国读者讲述中国理论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站在外国读者的视角,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来传播中国理论,讲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救国图强所做的探索及所走过的道路,回答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之类的问题,以争取世界的理解和支持,培育良好国际环境,为我国总的和平发展战略服务。该书在向外国读者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题鲜明。该书围绕“中国道路”这个主题,向外国读者讲述了目前急需对外说清楚的一个问题:近现代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也是当今世界很多人很有兴趣了解的一个课题。

  主线清晰。该书围绕“中国道路”这个主题,以中国人民1840年以来所经历的救亡图

  存、复兴发展的艰苦探索的历程为主线,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大脉络地讲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件大事中的艰苦探索、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图存救亡、振兴中华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发展时期所经历的坎坷道路;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国家、中国由衰弱到富强的探索实践和发展成就以及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回答了中国发展富强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国际舆论所关注的问题。通过宏观历史地叙述,令人信服地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和“中国始终坚持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历史结论。

  内容丰富。该书以12万字的篇幅,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特别是最近30多年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重大事件,突出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发展中的重大步伐,能使外国读者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现代中国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大趋势的了解。该书写出了中国人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

  图文并茂。该书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接受心理,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文字叙述展现

  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的历史节点、历史大势、历史主脉,图片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的众多的历史细节,图文搭配,相得益彰地实现了宏大历史叙事与历史细节相结合。全书选配的313幅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近现代中国探索、发展道路上不同阶段的时代代表性,与文字配合相宜。通过图片,外国读者能够领悟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所走过的脚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精彩瞬间,感受中国人民苦苦探寻富强之路的历史脉动。该书图片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优美,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够起到打动读者人心的震撼作用。

  客观真实。向外国读者讲述中国理论,必须做到客观真实。我们党的话语体系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特别严谨,一种照本宣科、不出纰漏式的严谨,这其实是官僚主义的反映,好多人说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保证政治正确,这就非常不好。如果破了官僚主义,文风会风肯定能改好。好的文风就是要坚持说真话、说实话。该书在再现历史时,力求做到客观真实。不仅讲述了历史,也交代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事件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背景,既讲明了历史所以然,也讲清了历史之所以然。本书更多地以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品昧和得出结论。在叙述历史时,不仅叙说成就,也点出问题。对近代中国统治阶级的探索进行了客观叙述和公正评价。对中国共产党的错误也毫不避讳,对一些重大有争议、外国读者关心的事件和问题,如西藏问题、中国国防军费问题都进行了叙述。对毛泽东晚年的贡献也进行了如实叙述。这样处理,就使全书“客观”,也容易让读者“心悦诚服”。

  可读性强。该书的读者是外国读者。如何吸引对中国历史不很了解的外国读者,是本书在写作时注意的一个问题。该书充分考虑了外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习惯,选择外国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力求做到摆事实,客观展现1840年以来的中国发展历史。为了使该书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注意充分引用外国政界名人要人、重要媒体、学者关于中国道路的评价,作为佐证;注意充分阐述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道路将西方文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阐述中国人对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学习的步伐,阐述外国进步力量对中国的贡献;注意更多地展现历史的细节,做到人性化,充分反映普通人的遭际和生活,反映普通中国人对中国梦的追寻,做到打动人、感动人,触摸历史的细节;注意语言平实,采用了讲故事的语言。

  总之,在全世界将眼光投向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理论的故事,该书是一次成功的常识,也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要外宣著作。该书出版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读者的欢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阐述“中国梦”时,该书摆在中央领导面前的唯一的一本外宣书;刘云山同志亲自调阅了该书的中英文版。在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该书被美国、波兰、匈牙利等国图书出版公司订购了多套。2012年笔者在中联部与东南亚非政府组织领袖培训班交流时,该书得到了泰国等国外交官的好评。

  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的成功尝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赵智奎研究员在多年赴国外开会、访学与外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在充分了解国外读者特别是国外学术界的需求基础上,积长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功力,通过通俗、生动、讲故事的方式,向外国读者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结合了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增强了这本书的吸引力,平实,亲切,可读性。

  该书是在国外读者对中国道路感兴趣时,采用外国读者可接受的方式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向外国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示中国学人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态度。

  因此,《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本恰逢其时的外宣著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尝试。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研讨会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英文)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