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史党建学科前沿报告(2011—2012年度) 下

来源: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2-10-16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党建党史研究学科

 

三、存在的问题与学科展望

总体来看,由于适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学术界围绕着党建党史以及辛亥革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持续的研讨,一些重要文献、大部头著作、丛书争先恐后献礼,期刊杂志也纷纷设立专栏加以讨论,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纷至沓来,党史党建学科和党史宣传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二五党史学科发展开了好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就党史研究来说,也存在几点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一,两热两冷体制内热、体制外冷党务干部热、党员群众冷。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2011年的热点话题。但要看到,关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主要是体制内,而体制外的广大群众,包括学术界,兴趣不是很大。因为从上到下各级部门都把纪念建党90周年作为2011年的重大政治任务,所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体制内的干部和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普通百姓却并没有多大热情和兴趣,相形之下冷清许多。这与建党70年时相比,形成鲜明的对比。学术界除了党史学界,关注点主要在辛亥革命100年。体制内关注纪念建党90周年的主要是各级党务部门和党务干部,广大普通党员对自己的政党过90华诞表现出不应有的冷漠。虽然六部门发文要求学习《党史》第二卷,号召得多,落实得不够,党员的积极性、热情度不高。

第二,热衷于对党的历史上犯过错误的领导人和敏感事件的研究。党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的90年。在纪念建党90周年时,如何落实中央领导关于深化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研究,应该成为党史学界的重要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党的伟大,增强对党的认同度,回应社会上对党的一些错误认识。对党的历史上犯过错误的领导人和敏感事件的研究,是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但面对党的丰富历史,许多重大的事件和重要问题迫切需要研究,一味将精力关注在党的历史上犯过错误的领导人和敏感事件,作所谓的翻案文章,视为学术创新,制造一些轰动效应,忽视政治后果,无疑偏离了党史研究的主要方向,无法更好地总结党的经验,存在哗众取宠之嫌。

第三,热衷于对党的历史的微观研究,回避对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的宏观研究。毋庸讳言,目前党史学界对党史研究的内容更丰富了。随着各类文献资料的出版,特别是各类回忆录的出版,对党史的细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丰富对党史的认识。但一些党史学者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沉迷于对党史上细节问题的研究,回避所谓宏大叙事,并且用一些细节去颠覆所谓的传统观点,当作创新,视为学术研究新进展。这类研究导致了党史研究的碎片化,使人们对一些重大问题产生了错误认识。这类研究,虽然有一定学术价值,却忽视了党史研究的政治性。应该看到,当前从事党史研究的主要是体制内的各类党史工作者。党史研究不能仅从个人兴趣出发,更不能从所谓小集团利益出发,应该从党的根本利益出发,服务中心、围绕大局,服务于党的事业,有助于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研究细节是必要的,但应该围绕一些重大的问题去进行细节研究,更应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关系到党的命运和党的事业的重大问题研究,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忽视用阶级分析法去分析国共之争。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采取了冷漠乃至否定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报以冷热嘲讽的态度。因为现实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对历史上国共之争就不愿用阶级分析法去分析,视过去的党史史观是土匪史观,认为建国前的国共之争是兄弟之争,没有是非,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种做法忽视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的差异,将会使民众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也无助于国共进行新的合作。

党史学科在中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视。党史学界应该以中央关于党史工作的最新精神为指导,提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水平,充分占有历史资料,拿出科学性强、社会效益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成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提高党的国际形象服务。

就党建研究来说,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学术界在2011年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围绕党的建设科学化、创先争优等问题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总结多,理论提升少;二是对党建科学化研究简单套用新名词多,理论框架、观点创新少;三是对90年党建经验从单个方面建设总结的多,上升到总体性、规律性认识的少。比如,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党的建设特点,都有独特的党的建设经验,应当深入挖掘我们党关于革命时期、关于执政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同时,要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那样,将90年党的建设规律、经验高度概括为几条来研究。

2012年,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党90年的经验,从中汲取营养、智慧和力量,努力把党的建设继续推向前进。第一,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展研究和宣传活动。第二,着重研究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认识。比如,开展好新形势下防止和消除四个危险研究、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研究、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研究以及党的建设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创先争优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等等。第三,努力探索党的建设规律,对党的建设科学化重大命题要有新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深入研究这个重大命题,认真落实这项重大任务。第四,积极借鉴国外政党的经验教训,扩展党建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在党的建设方法上,一些政党在自身管理和活动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运用媒体公关来增进党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在健全党内管理制度上,一些政党着力完善党内决策机制和程序,利用新媒体完善舆论监督机制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中国社科院“党史党建”学科2011年来研究情况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史党建学科,是中国社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学科建设依托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党史党建研究室展开,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同时邀请一些相关专家作为学科建设的支持力量。鉴于学科成立时间较晚但研究内容十分重要的特点,该学科把党的基本理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史作为研究重点,力求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

(一)2011年来的主要工作

1.学术活动

2011年来,党建党史学科成员每人选择一个专题做一场学术报告,共5场。此外,学科成员还应邀到各地进行学术和理论宣传,特别是围绕着建党90周年、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1”讲话,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解读和宣传,累计三十多场。

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参与举办了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努力扩大党建党史学科的影响力。

努力拓展对外学术交流。参与举办了第一届中日社会主义学者论坛,邀请了5位日本社会主义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201111月,金民卿等赴英国做为期9天的学术访问。1221,戴立兴等赴越南进行学术访问,与越南社会科学院学者进行了交流。金民卿、陈志刚、龚云等曾多次同日本、美国等国学者进行交流。

2.国情调研

为了深入了解党的建设的各项创新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积极开展国情调研活动。一年来,学科成员到浙江、重庆、北京、新疆、河南、湖南、山东等地,围绕着基层党建,反腐倡廉建设,进行调研。金民卿参与中国社科院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的重大课题研究,承担其中第二子课题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研究;金民卿主持了波海洋文化发展及其实施路径课题研究,陈志刚等参加。龚云、戴立兴参加赵智奎主持的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发展模式和党的建设国情调研课题。龚云参加并负责中组部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非公党组织作用功能定位研究,完成的核心观点通过社科院要报上报中央领导。

3.学术影响

2012321-22日,金民卿应邀参加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会议,并在中组部召开的讨论会上发言。金民卿在发言中认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会议在理论上有几个重要突破。一是深刻阐述了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非公企业党建在党建工作整体布局中的定位;二是明确了非公企业党组织两大作用的功能定位,消除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理论困惑;三是深刻分析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要害;四是从两个覆盖、两个作用、两支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非公企业党建的工作体系。在非公党建的工作中,有几个方面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非公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同党的政治属性、阶级性质以及党的奋斗目标的关系;党员出资人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同党员的理想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公企业党组织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职工切身利益、服务党的工作大局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非公企业的利益同职工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非公企业中党员的个人利益同党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党员为了党的利益而遭遇企业歧视乃至解雇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党建工作,特别需要加强信仰引领、思想领导和价值观引导,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需要根据非公企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不同企业的组成方式、出资人的不同情况、员工的不同来源和构成等,制定具体化的工作对策;需要根据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状,打造非公党建工作的多层次依托、多元化载体,创新多样化的非公党组织设置模式;把非公党建同农村党建、国企党建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有效互动,共同推进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发言得到了中组部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在《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刊出。

20125月。龚云负责的中组部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调研报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问题研究报告》获中组部2011年度组织工作全国重点课题成果二等奖。

20117月,为了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金民卿、陈志刚等在71以后多次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采访。此后,金民卿、陈志刚、龚云、戴立兴等,还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撰写13篇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并被众多网站转载。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又组织人员写作相关文章7篇,这些文章在中央及各级媒体公开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2月,龚云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时期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获中国社会科学网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二等奖。陈志刚撰写的《反腐倡廉的文化维度与制度维度》获第六届反腐倡廉南通论坛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陈志刚参与的中组部委托课题党员队伍规模的组成要素、评判标准研究报告获中组部一等奖。

(二)2011年的主要科研成果介绍

2011年来,围绕着建党90周年,基层党建,反复倡廉建设,作风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学术专著4部(金民卿、李建国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程恩富主编,金民卿副主编:《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陈志刚:《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超越》,重庆出版社2011年;李红岩、龚云:《中国道路》,黄山书社2012年),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龚云: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1项(陈志刚:政治文明中的社会主义公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资金课题2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网络上发表论文60多篇。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戴立兴:毛泽东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课题批准号:11BDJ025)。申报获批2012年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1项(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与哲学分析)。此外,龚云参加了2012年全国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化解四个危险’”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党化解四个危险历史经验文章的写作;参加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课题国有资产完全完整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并负责统稿工作。龚云、陈志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起草了论文中国共产党90年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2011年来,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

学科带头人金民卿发表了论文20篇。其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价值与当代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指出:南方谈话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验教训,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成功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系统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创新空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需要怎样的思想沉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启示》(《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从内在逻辑上讲,吸收与内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结合与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突破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走向。以理论创新主体为核心,社会实践基础、思想发展逻辑、理论研究客体、理论发展条件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程序,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信仰引领、实践动力、集体智慧、思想交锋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前线》2012年第6期)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并不直接贯通,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张力和逻辑起点;知识分子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理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逻辑环节;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大众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联系的现实性过渡环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理论主体;社会大众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才真正实现了科学理论向群众意志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进程得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及其当代启示》(《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指出:井冈山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真正迈出的第一步。井冈山时期的探索启示人们: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不断把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同错误思想进行不懈的交锋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群众,始终是党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基础。《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2期)一文,结合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的看法,系统梳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是内容丰富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能把它庸俗化为非阶级性的理论、支离破碎的个别词句或习惯性的常识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不能教条主义、封闭僵化地对待;需要通过理论灌输来武装群众,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不能自发主义、修正主义地对待。

陈志刚撰写的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成就》(《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指出:在现代性的视域中,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探索独特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的、充满艰辛曲折的90年。虽然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仍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90年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成就也是巨大的。在90年的三个历史阶段中,在第一阶段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在第二阶段废除资本逻辑、打破苏联压制,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在第三阶段超越新自由主义教条,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新路,使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把90年作为一段连续的历史来把握,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选择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模式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四个向度》(《前线》2011年第4期)指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四个向度。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本质上就是要求党的活动符合政党活动的规律。规律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核心。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调整自己的结构、功能、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建设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和归宿。是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检验党的建设是否真正符合科学化的根本标准。

龚云作为第二作者出版的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重大外宣课题、2012年重大走出去项目《中国道路》(黄山书社20121月中文版、8月英文版),是一本向外国读者讲述中国道路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站在外国读者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救国图强所做的探索及所走过的道路,回答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之类的问题,以争取世界的理解和支持,培育良好国际环境,为我国总的和平发展战略服务。这本书出版后得到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同志向出版社调阅一套,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局长张雁彬认为该书是对外宣传的精品力作。

 

 

执笔:陈志刚、龚云、戴立兴撰写初稿,金民卿做了补充、修改和完善。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