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座谈会综述
2011年8月5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光明日报社、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在京联合主办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座谈会”。会议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主持。主办单位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黑龙江省电视台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传媒机构的70余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思想的历程》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讴歌了真理传播群体的崇高精神,展望了在新时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重而道远。
一、高度评价《思想的历程》是精品力作
在中国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力量,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战胜种种困难曲折,不断走向辉煌。《思想的历程》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思想的崛起与奋进的历程。与会者高度评价《思想的历程》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衣俊卿指出,《思想的历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传播的历史,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不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脉络和强大生命力。以揭示我们党在90年的发展历史中,如何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为主题的理论学习电视片中,《思想的历程》独树一帜,它通过丰富的文献、翔实的史料,全景展现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马克思主义著作编译事业的艰辛历程。《思想的历程》整部作品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杨胜群(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指出,《思想的历程》这部文献纪录片拍得非常成功,很好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带来的巨大的思想变迁,和由思想上的变迁造成的社会的巨大变迁,思想的历程显示了思想的力量。作为一部电视文献纪录片,在艺术上也是很独到的,文献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片子成功与否取决于叙事成功与否,这部片子在叙事上很有特点,把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很好地结合起来,马列主义传播史百年历史,既要关照百年来世界、中国的大事,要有宏观的视野,同时又要有很多人物故事微观的叙事,这样才使电视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指出,《思想的历程》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性的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片子。该片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有一种特别的思想力量,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土壤适合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中国人要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武器,而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实践,也为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认为,《思想的历程》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史,梳理浓缩成了一部八个专题的文献片,把读者带回了历史的岁月,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史和传播史。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认为,《思想的历程》之所以堪称力作,原因如下:一是选题重大。这部片子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诗般的历程,极具文献价值和教育意义。二是视角独特。描写党的光荣历史,题材体裁很多,但从翻译角度来写,该片是别开生面的第一家。三是结构合理。八集电视片完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真实地记录了那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者的光辉业迹。
杨金海认为,《思想的历程》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致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并赢得胜利的伟大历程,完整地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群体近百年来奋斗不息、传播真理的杰出贡献。
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认为,《思想的历程》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历史这一特殊角度,具体、生动、系统地向我们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这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向全党、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这个电视片也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能够引起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
聂锦芳(北京大学教授)认为,《思想的历程》运用现代电视传媒手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从传入到发展的曲折过程,除了党的领袖之外,特别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讴歌了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者和翻译家不可替代的工作和业绩。既向广大普通民众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更有助于那些并不直接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人士客观而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工作,公正而理性地估价中国百年来思想变迁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及其特点。
王东(北京大学教授)认为,《思想的历程》具有四大特色:一是主题鲜明。它抓住了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史料丰富。该片荟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许多档案材料,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史的历史情境。三是影像生动。该片用生动鲜活的影像资料,为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历史丰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树立了历史丰碑,为一代又一代马列著作翻译家树立了历史丰碑,为中央编译局的英雄群体树立了历史丰碑。四是引人入胜。这部片子不同于一般政论片、纪录片,它把历史性与时代性、学术性与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说,达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二、讴歌“普罗米修斯”精神
《光明日报》“七一”前夕刊发的《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系列报道赞誉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者。用一个比喻,他们就像希腊神话当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与会专家满怀豪情地讴歌了这些真理传播群体的崇高精神。
衣俊卿指出,编译事业的基础性地位,是通过一代一代人,从早期的共产党员、先进知识分子,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这是一个星火传承的事业。到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的队伍,那就是很大的一支奋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线的优秀翻译家群体。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理论家为马克思主义的编译、传播付出了无数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专业的团队,他们心无旁骛地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做成了世界上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取得了世界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多的成绩;他们的献身精神、奋斗精神是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他们的重要贡献是支撑我们理论成熟的脊梁。
胡占凡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所了解和熟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神州大地闪耀光芒,离不开翻译家们的精心编译、辛苦传播、大力推介。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编译工作可谓劳苦功高:从最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三卷本,到近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通过翻译家们的编译整理,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命运。经典著作编译事业所提供的系统而完整的编译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源头活水。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清贫的优秀人才毅然投身于编译事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心甘情愿地做着默默无闻的奠基性工作,以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坚守着这一神圣事业。我们对那些一辈子从事马克思主义编译工作的人们满怀敬意,心生感激,永远铭记。
韦建桦(全国政协常委)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史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迁史的重要篇章,是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实现彻底变革,从传统形态向现代科学形态转变的关键环节。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翻译家肩负使命,殚精竭虑,勤奋耕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步介绍给中国人民。如果没有准确的翻译,十月革命炮声送来的科学真理就不可能为中国人民所认识和掌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经典文本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原著从欧洲语言向中国语言的转换。这项工程艰巨复杂,它不仅要求编译工作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百科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求他们具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和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近百年来,特别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中国形成了这样一个肩负历史重任而又默默无闻的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群体,正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普罗米修斯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实和未来。
顾锦屏(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指出,《思想的历程》既是对几代马列著作编译工作者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所作贡献的肯定和褒扬,也是对今天仍从事这一崇高事业的广大编译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编译局几代人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默默奉献,为这一崇高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付出了毕生精力,甚至献出了生命。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矢志不移地献身于这一事业?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认定编译马列经典、传播科学真理是神圣事业。是什么精神保证他们能高质量地做好马列著作的编译工作?是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严密的科学体系,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必须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容博大精深,要翻译好这些著作,既要发挥每一个译者的聪明才智,还要依靠集体智慧,发扬团体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把马列著作编译工作做得更好!
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认为,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他对中央编译局和几代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充满感谢之心、感激之情、崇敬之意。中央编译局编译的马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他觉得可以用六个“越来越”进行概括,就是编译的马列著作品种越来越多,选集和文集篇目的选定越来越恰当,翻译越来越准确,文字表达越来越简洁,相关注释越来越精到,版面的装订越来越精致,这些成绩都是中央编译局有关专家和学者通过辛勤劳动取得的,功不可没。
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与会专家认为,以宣传《思想的历程》为契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重而道远。
衣俊卿指出,《思想的历程》贴近普通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理论武装既要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也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地打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如果年轻人看到这样的片子,看到我们党的思想发展历程,看到这么一个优秀的翻译家群体,相信他们是会被打动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史的梳理回顾,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在这方面,《思想的历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理论本身不应该是枯燥的,不应该是远离生活的,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方式让理论更贴近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中央编译局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不仅要以编译事业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要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胡占凡指出,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战线必将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群体,必将创造出更好的理论成果。《光明日报》作为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张面向知识界的中央党报,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将更多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展示理论专家学者的学术品格和精神风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章百家指出,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现在编译工作者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使我们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意,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更深入的工作要去做。
庄福龄认为,这部文献片和当前《马列经典著作选编》等著作很好地起到相互配合、彼此补充的作用。利用电视片这一形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发挥作用,这是一项艰难而极有意义的工作。
刘宁(黑龙江电视台副台长)认为,《思想的历程》让观众了解了一段历史,熟悉了一群人。在新时期,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现代传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当中所肩负的重任,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弘扬真诚、善良,为国家和人民甘于奉献的主流价值观。
聂锦芳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群体,牢记职责,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张国祚认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翻译固然要精准,但是对于一些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有的甚至得到全世界认可的词句,大可不必过多纠缠。比方说《共产党宣言》究竟怎么翻译“共产”,如果说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绝大多数共产党都是按照这个来翻译,即使这个翻译当时不是很准确,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再大做文章,把“共产党”译成“共有党”显然是不妥的。就一些理论观点,一些具体词句的翻译,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肯定还有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幽灵”,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解释,幽灵是什么呢?是一种不确定的、具有神秘感的、令资产阶级惊恐不安的、在欧洲传播的思想,比译成“精灵”更深刻、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不必做定论。最后他建议,要加大对《思想的历程》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编译局,而是要走向社会,让它发挥更大的宣传效应。把《思想的历程》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联系起来,使其在提高全社会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该片的总撰稿,杨金海介绍了该片的创作情况。该片从去年春天筹划,从7月开始创作,历经一年多。该片共8集,每集40分钟。反映建国前情况的4集,建国后的4集。为拍好这部片子,创作人员奔赴国内十多个省市,国外8个国家,收集到很多第一手资料,如关于孙中山学习马克思主义、瞿秋白翻译国际歌、《资本论》几个版本翻译故事、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及马克思手稿珍藏等,都是大家不太知道的资料。这不仅有助于片子的可视性,也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供了宝贵文献和研究线索。他还代表创作组对所有帮助、支持该片创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片子,并有更多更好的这方面理论文献片问世,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事业。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网络编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