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第一时间学习解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选登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1-07-12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为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内涵实质,本网记者第一时间约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按照胡锦涛同志讲话的顺序,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群众工作、干部选举、青年工作等5个角度对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整理,以飨读者。

  

  金民卿:坚信马克思主义一要捍卫,二要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这两个“坚信”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捍卫与创新的关系,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此基础上,必须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是最先进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质就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最先进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来源并服务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在观念上的反映和结晶,始终致力于为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为工人运动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纲领。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它通过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前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意识,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使无产阶级真正形成为一个阶级,从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在此基础上,指导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是阶级性的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了阶级分析方法。任何否定阶级性,用非阶级的观点、非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正如列宁毫不留情地指出的,“一切关于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的学说,都是胡说八道。” [2]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那些寻找各种借口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或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敢坚持的作法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科学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与自然科学和人类知识走向相一致,与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趋势相一致,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相一致。马克思主义没有割断自己同人类文明的关系,而是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3]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当时代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是一个内容完备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彻底全面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精神奴役的出路;经济学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给无产阶级指明了任务和道路,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正如列宁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他还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他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并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体趋势,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断得到实践证明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不仅是批判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理论指南,同样也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南。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坚定地把它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毫不动摇地把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90年的风风雨雨,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维护好立党、建党、兴党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保持党的性质、方向、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但是,当前理论界和思想文化领域却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问题。其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和主张时有表现。一些人曲解“尊重差异”,提出党的指导思想上要搞“异质性”,企图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塞进党的指导思想当中,这实际上就是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一些人曲解“包容多样”,把马克思主义调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一些人搞“庸俗包容”,对一些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潮作壁上观,不加限制,任其泛滥,严重冲击思想文化空间,扰乱人民思想。其二,在某些重大理论上,一些人的理解存在着明显错误和严重偏差。一些人甚至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割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联系,在讲到党的指导思想时,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甚至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不提,好像这些理论已经失去指导地位了;一些人过度夸大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矛盾和问题,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惹的祸”,否定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地位;一些学者和媒体甚至一些高层次的主流媒体,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解存在重大偏差,往往去掉“马克思主义”这个前提,把“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性化为一般性的“学习型党组织”,在涉及到学习内容时,忽视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只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或国际规则,而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的机构和个人恰恰强调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显然与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是不符合的。其三,党内某些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所欠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党已经是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大多数党员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但是,真正受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比例;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下功夫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系统掌握,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素质,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对假、非、反马克思主义缺乏实践和理论鉴别能力,甚至对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随声附和,造成很坏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写进党章和宪法的,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在意识形态领域,决不能搞妥协,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绝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而用其他思想来代替马克思主义。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 [6]针对各种错误思潮,我们必须善于进行理论斗争,对于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和做法,决不能放纵和“宽容”,否则就会给党的理论创新造成混乱。毛泽东之所以在50年代提出判断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标准,邓小平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思想政治方面的四项基本原则,其根本就是要反对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以免其扰乱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建设,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当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原则捍卫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划清界限,揭穿各种假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打退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其实质和危害。同时,坚决反对一些人打着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学习借鉴等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偷换指导思想、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企图。

  三、必须追随实践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7]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 8]

  前文我们说过,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样,能否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能否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种则是主观主义的反(非、假)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或者借口时代条件变化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企图用其他理论来替代马克思主义,或者只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或者是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不是完整准确地、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是同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的,什么时候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什么时候就顺利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在土地革命时期,王明等人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实际,谈论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及苏联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几乎把中国革命事业推向绝路。相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正以其豪迈的姿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新的问题,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去勇敢承担和应对。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统领,着眼于解放思想,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着眼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同时实现理论创新。

  我们必须追随时代发展和实践进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指南,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站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所提出的新的历史性课题,分析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回答和解决与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人们感受最深切、议论最热烈的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矛盾,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效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切实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和保障水平,消除社会矛盾激化的隐患。在此基础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发展着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中国化”,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生长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2]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4]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8页。

  [5]《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2页。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