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新使命、新命题,也是《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诞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实践、新命题。《宣言》作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第一次全面、科学叙述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概念。1852年3月,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那封著名的谈论自己对阶级斗争理论贡献的信中,肯定和引用了英国宪章派的最后一批领导人哈尼在刊发《共产党宣言》时所加的按语:“这是《the most revolutionary document ever given to the world》(‘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文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深入阐发《共产党宣言》的社会革命思想,对于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在“五种社会形态”变革的历史叙述中呈现社会革命的科学内涵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宏观运动脉络(“五种社会形态”)和前途命运(“两个必然”),在这一历史叙述中呈现社会革命的科学内涵。
(一)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
从微观方面来说,《宣言》通过社会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揭示了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物质内容,从而揭示了革命的内在本质。
比如,在叙述封建社会的运动发展和灭亡时,《宣言》指出,封建社会蕴育了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方式,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封建所有制已经“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同样,在叙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发展和灭亡时,历史在重演,规律在呈现,《宣言》指出:“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正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宣言》第一章得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从来都是把阶级的生成、阶级斗争的演化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阐明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物质内容。在叙述完资产阶级的生成史之后,《宣言》得出“由此可见”引出的第一个重要结论:“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宣言》在这里用“现代资产阶级”生成的事实说明了其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实质。在现代资产阶级生成以前,“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阶级由不同的阶层组成,阶级相对来说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阶层则是具体,直接与社会分工和现实物质生产相联系。从阶级到阶层和分工,阶级首先是个与社会物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一个经济概念。阶级、阶层的产生、消亡和阶级斗争,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方面去理解,其本质是新旧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生长形成、对立冲突和一系列变革,从而导致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即社会革命。
生产力首先是活生生的人。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活劳动转变为死劳动,是时间向空间的辩证转换,是主体的客体化。一切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是人创造的,生产工具(也包括劳动对象)可谓是人的发展程度的指示器和测量器,是人的发展程度的表征值。现代工人阶级是现代生产力的人格承担者。在《宣言》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是同位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格承担者。
人世间的一切矛盾和冲突,终归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终归都要通过人来解决。“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是抽象的,不是悬在空中的,而是必然要在人世间演出一幕幕悲喜剧,必然表现为其人格承担者的矛盾,即阶级矛盾。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必然是阶级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同义词,有着相同的社会物质内容。
(二)革命就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
从宏观方面来说,《宣言》第一章坚持和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首次科学确立并运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叙述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宏观脉络,叙述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的历史阶梯和未来远景即“两个必然”。之所以说科学确立,就在于《宣言》第一章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内在关联来运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唯物史观作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第一次在《宣言》中得到全面贯彻和运用。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显微镜、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望远镜,两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和宏观历史脉络,从而照亮了历史,揭示了未来,揭示了“两个必然”。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人类历史依次更替的几种所有制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现代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关于部落所有制,中文版注释介绍说,“在19世纪中叶的历史研究中,这个术语的含义比较宽泛。它是指渊源于共同祖先的人们的共同体,包括近代所谓的‘氏族’和‘部落’。”可见,包括氏族部落(原始公社)在内的“五种社会形态”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初步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对“部落所有制”、对原始社会也有了初步的基本认识。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指出:“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由于新形成的各社会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代之而起的是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概而言之,“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的“被炸毁”,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从无阶级的氏族部落到阶级社会,这同样是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恩格斯把《起源》的成果和结论运用到《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和注释之中,对《宣言》正文第一句话“阶级斗争史”的思想加了一个很长的注释,以说明“原始公社的解体”的革命意义。这样,《宣言》有了对原始公社及其解体的叙述,有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完整叙述。
《宣言》第一章根据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得出革命概念的基本规定,即“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就是革命的根本内容。“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决不能理解为暴力和从肉体上消灭,而是哲学上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而是要从阶级概念的社会物质内容、从社会物质生产方面去理解。它有各种具体的实现形式,或者“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这就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阶级变更和社会形态更迭;或者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人类进入无阶级的社会,这就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我们今天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时代。这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坐标。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就是社会革命,具有广泛的内容。“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等等,这些都是在‘革命’的转义上使用的概念”。它们都属于社会革命某一方面的局部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概念的形成、发展和确立
“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社会革命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既是一贯的,又是逐步丰富和发展的。由于与工人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实践需要,由于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党纲的实践需要,催生了《共产党宣言》。《宣言》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的科学确立。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矢志为变革不合理的世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是局部的、部分的,是“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问世。其第十条指出: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近代以来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它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新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提纲》第十一条进一步指明了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的根本方法:“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改变世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只能通过“革命的实践”。“改变世界”是马克思“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最初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都是围绕《提纲》的最后两条做文章,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改变世界”,迈向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社会化的人类”)。
《提纲》最后两条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在理论上通向科学社会主义、通向共产主义;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意义,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抛弃《宣言》“两个必然”的理论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就失去了“立足点”。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这一评价是对马克思一生的高度概括,与《提纲》最后两条的精神高度契合。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正是《提纲》的最后两条。一个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作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一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新世界观”的系统总结),这是对马克思最权威的“盖棺定论”。这里的核心思想就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和“改变世界”,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和灵魂。列宁确定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强调这一理论“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普列汉诺夫指出:“假若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抽掉去革命内容的话,那末,马萨利克先生(资产阶级学者,巴黎大学教授——编者注)之流的‘批评者’就会立即停止自己的抨击”。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这里不讨论该书的内容,只想引用一句与《提纲》最后两句思想高度契合的、与《宣言》结尾高度契合的、也被经常用来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词源根据的一句话:“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思想再一次得到表达。
1847年7月,《哲学的贫困》进一步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得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结论,提出了“全面革命”“社会全盘改造”。马克思指出:“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这段话的内容非常深刻,基本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物质条件,是一种客体即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力更包括主体即劳动者,劳动者阶级、革命阶级本身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既得的、站在前人肩上的物质力量。人,总是属于一定时代的人。第二,既得的生产力与现存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尖锐对立、不可调和是被压迫阶级解放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激烈冲突和斗争即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革命,这是被压迫阶级解放的条件。第三,这段话为《宣言》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马克思的叙述由一般到个别,由普遍到特殊,由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进入到无产阶级的解放。“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这个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这里的“劳动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人类解放”,到《提纲》的“改变世界”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存世界革命化”,再到《哲学的贫困》“全面革命”,这里讲的都是无产阶级革命。而《宣言》中的“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不仅仅是指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上升到普遍性,带有一般性质,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社会形态变革的概括。
三、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
《宣言》第一章在有限而宝贵的篇幅内,对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叙述,提供了分析社会革命的典型样本,也为科学认识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理论指导。《宣言》第二章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步骤和进程,为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
《宣言》首先叙述了现代资产阶级从最初产生到夺取政权。这一叙述从三个方面进行,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史、资产阶级的生成史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成长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的生成史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叙述的。从中世纪的农奴发展到初期的城关市民再发展到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既是资产阶级生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与生产方式浑然一体。接下来的叙述同样遵循这个原则,资产阶级随着生产的每发展一步都同步发展壮大。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给新兴资产阶级广阔的天地,工业生产方式从行会经营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再发展到现代大工业,与此相对应,工业的中间等级替代了行会师,现代资产阶级又替代了工业的中间等级。三是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进展”史。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必然伴随着政治诉求的提高。最终,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国家。
然后,《宣言》叙述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非常革命的作用”,这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华丽篇章。这一“非常革命的作用”是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取得的,就是利用政权的力量即利用资产阶级专政,“炸毁了”束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所有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利用资产阶级专政、利用政权的力量,变革封建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金钱关系、雇佣关系,就没有别的关系;它把各种具有崇高光环的职业,从医生到学者统统变成雇佣劳动者,它撕下覆盖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把一切亲情与血缘都置换成冷冰冰的“纯粹的金钱关系”。资产阶级“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一句话,资产阶级使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溶解在资本(作为社会关系)之中。
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变革。这一叙述从“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开始,一直到“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共有八个小自然段,约有一千四百字。主要内容有: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证明了人的伟大能动性、创造性、革命性,证明了人的主体性。“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开创了全球化,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不断实现资本集中,消灭人力物力的分散状态,从而实现政治的集中。
叙述至此,《宣言》得出“由此可见”引出的第二个重要结论:“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
这一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分析和总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炸毁封建所有制关系,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封建社会。至此,“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才真正稳定和确立,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统治地位。《宣言》接着总结性地指出:“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宣言》告诉我们,资产阶级“非常革命的作用”是在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所发生的。当然,马克思并不否定夺取政权、政治革命的作用,但夺取政权之后,利用政权的力量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推动新兴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非常革命的作用”,才是革命的根本内容,才值得浓墨重彩。我们编写世界历史,编写资产阶级革命史,是否遵循了《宣言》的这个思想呢?如果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聚焦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那么几个政治事件,而把资产阶级“炸毁”封建生产关系,推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安排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之外,那就丢掉了资产阶级“非常革命的作用”的华彩乐章。
恩格斯在《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中指出:“《宣言》十分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过的革命作用。”这里的“革命作用”主要就是《宣言》中叙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
用理论性的语言概括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就是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的母腹中发展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首先进行夺取政权的上层建筑革命,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再推动新兴生产力革命。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步骤和阶段,《宣言》第二章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和逻辑顺序同样是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再到生产力。这里同时也从大的历史方向指明了无产阶级“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讲话中,专门对《宣言》的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指出:“这些思想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宣言》指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指出:“从世界的历史来看,……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
可以看出,这个“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既是对《宣言》中资产阶级革命历史进程和无产阶级革命历史进程的理论总结,是社会革命的一般规律,也是对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总结,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总结,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废除封建等级等各种制度,推动了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同样也是废除封建统治和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美国也是在18世纪独立战争、实现国家独立、废除奴隶制,推动了美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3期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