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刘须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话语能力

发布时间:2025-06-26
字体: 打印
分享:
  1.引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指南。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感悟其话语能力、表达效能与文化典范意义,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向谁说、说什么、如何说”,有利于深入理解其话语言辞的政治站位、文化导向、理论视野、历史纵深和价值立场,对我们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大体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语言学的理论支撑、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立场
  语言是人类主要的信息载体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创建者、负载者、阐释者和传播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代表着经过历史赓续、时代塑造、思想提纯、知识淘洗与语言锤炼的鲜明的话语体系与文化境界。本文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立场。
  2.1汇聚哲理性与学理性的思想阐发立场
  语言因思想而拥有灵魂,语言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并推动人类的心智发展与思维革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就本体论而言,尽管语言无法等同于“存在”,人类也并非靠语言文字自证“存在”,但语言文字承载着人类演化与成长的记录,具有引领我们思考“存在”的源发性价值。就交往理论而言,语言是联结个体与个体、缔造族群、协商议事、达成共识的基本要件。所以,“若不从世界观着手,就无从理解中国语言学传统。”汉字音形义复合的造字结构,“近取乎身,远取乎物”的造字哲理,都要求中国语言学研究必须将语言研究和思想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汉字音码和形码的关系哲学,研究汉语汉字的“生命的图式”,研究字词间生发出的中国语言哲学之“大道”。
  遵循上述“大道”,涵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可以品味出其中蕴含着汉语汉字的哲学根性、高屋建瓴的哲学境界和独特的语言哲学魅力。在“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论、大历史观、历史主动论、历史定力论、守正创新论、人民至上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等话语中,饱含着深刻的语言穿透力。这些重大的原创性概念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上的哲学凝练,也是基于汉语汉字“生命图式”的学理化创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哲学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髓融会贯通,确立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这些深刻的哲理学理道理,还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论述之中,比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等等。这些话语贯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传递着信仰的真谛,展现着“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讲真话、传真理、作表率的言出必践、知行合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2.2贯通语言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发展立场
  马克思主义和普通语言学都重视语言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现行的制度和过去的产物”,既具有缓慢集成于历史长河的历时性特征,又具有驻足于特定时空的共时性特点。所有继承下来的文字成就、文化典籍都是语言的历史素材、智性积累。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语言既是劳动实践的工具,也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实践中通过发声器官的演化、生产生活的操练、长久的代际传承才能发展成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其当代形式都源于人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语言不能孤立地自我言说,需要符号、对象、场景、器官共同参与。基于语言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决定其自身话语方式、言说方式具有实践性,将语言从唯心主义的抽象描述、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将“天国的语言”融入现实生活世界、劳动场景、交往方式之中,形成具有历史贯通、实践指向、现实根基的鲜活的实践语言观,促成语言从观念世界向现实世界转变,形成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内在一致的生活语言观。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通常都着意于塑造能够为主流社会舆论接纳或认可的言说方式,管理表达内容,引导社会诉说,营造共同话语,形成思想一致。中国共产党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也就是要维护无产阶级的话语表达权。过去有观点承认语言的社会性、认同语言的现实交际性、同意语言同思维的直接联系性,但又否定语言的阶级属性,认为语言有“阶级性”的公式是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公式。这样的语言主张并不圆融,留下了一系列学术悬疑:如何解决“语言与权力之间”的紧张互动?如何理解“语言被商业和官僚消耗得像纸一样稀薄”如何理解资产阶级统治者试图将资本主义的语言普遍化?如何理解拜物教的异化语言对人类尊严的压制?尽管语言与一般的上层建筑相比,具有很强的历时性、跨时代性,更具有跨阶级的民众基础,但遮蔽语言的“制度授权”也是违背常识的,因为资本的价值属性“把每个劳动产品转化为社会的象形文字”,并以遮蔽社会劳动产品剥削本质的方式隐藏在像语言交往那样的日常行为之中,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因此,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重视语言文字治理,积极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还要与时俱进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化建设,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把统编教材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载体,积极营造便捷的学习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党和国家从“大语言治理”的视野综合审视语言文字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文化与家国情怀、语言安全与国家治理、国家语言发展规划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语文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弘扬、语言学科创新与语言经济发展、语言国情调查与民族语言保护、中文国际传播与话语竞争等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将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3遵循源自人民与造福人民的语言价值立场
  人民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也是语言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的社会属性。尽管从长历史轴线看,语言作为规则化、制度化的符号系统,其鲜明的交往性、约定性决定语言具有全民性,但是,在阶级社会中,语言的政治属性也极为显著。执政党的文化导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自身的文化倾向性、语言治理的制度设计都表现出清晰的阶级立场。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有工人的话语,资本家有资本家的调门,“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有无产阶级的语言。例如,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是共产党的唯一选择;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习近平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表达的根本立场都是坚持人民至上。毛泽东之所以批评党八股,原因就在“语言无味”,不能为人民理解和接受。汉语汉字既镶嵌在中国悠久的传统之中,又不断创新创造于人民火热的生活场景之中。只有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的语言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语言,从百姓日常交往中的“慢生活、泼天富贵”,到普通人工作中的“班味儿、松弛感”,都反映了群众语言的创造力。正是人民创造着语言,成就着文字的丰富性,展示着语言文明的人民属性。只有深入基层、立根群众、为生民立命的政党,才能与群众共用同一种语言、同一套话语体系,这是基于人民的需求性与党的实践性相统一的结果。
  2.4站稳汉语汉字的中国语言文化自信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汉字的物象思维、空间意识、意向表达,不是索绪尔所判断的那样简单——“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相反,“汉字作为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其本身的书写形式和表义方式,都体现了跟汉语各级单位相一致的组合特点。”汉语汉字一直是中华文化统一体最有力的标志。汉语汉字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维度,不是我们自封的,而是语言文字自身形成和演化的厚重历史决定的。甲骨文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是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千气象的主根脉。汉语的书写体系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到规范汉字的数千年演变,是我们实施文字探源、语言考古、文明溯源的重要载体。
  语言本身就具有世界观的体系化属性、音形义的综合性特点与韵律美学价值,是传递社会价值与观念形态的重要符号,具有生产性、建构性,在特定时代表达着一定阶级、一定政党关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的价值主张,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相对超越性的风俗习惯、生活智慧、道德追求、审美情操等。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平仄交替和双声叠韵等,尤其在古代诗词和对联中,音节的音高变化与韵母的配合展现了独特的韵律美。汉字的形态、字形构成,有象数、象天、象地、象草木、象人身体等特征,呈现在古代祭祀、建筑、崖刻、碑林、礼器、匾额、庆典记录之中,体现出多元审美旨趣。东汉末年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类构成规则解析了9353个汉字,足见中文构字机理之中蕴含的文字形成与演进的价值之厚重。汉字的形体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在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中,书法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学习者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既能领略到汉字艺术的魅力,又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爱汉字、学汉字、用汉字、讲汉语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2.5践行汉语汉字的世界化立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语言是打开一个陌生文明大门的钥匙,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和走向世界的文化护照。语言文字的交流交往,文化文明的交织交融,是顺应时代需要的民心工程、世界工程、未来工程。汉语是世界上十几亿人使用的语言,值得其他语言使用者学习研究。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将汉语汉字融入世界发展进程,对于深化“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中华文化大一统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断字见理,可知得失;汉字有道,润通天下。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特别是在以拼音文字为主体的世界语言体系中,汉字承载着许多跨越时空的价值和超越文字字面的意义,这正是造成中文的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时常常强调支持双方的语言教学,用好互设的文化中心平台,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17年4月8日,泰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曼谷发行时,一直在学习汉语的泰国前副总理差徒龙表示,希望通过汉语学习能更多了解中国变化的根本原因。2019年3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巴科,巴科表示,汉语在哈佛大学外语中的普及率名列前茅。尽管汉字字符的书写系统与西文有很大差别,但并未阻碍中文世界影响的持续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系的主线,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中文“家国天下”构字特点的鲜明表达。
  3.学习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方式
  “心意不通,则言说必穷。”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提升话语能力、优化表达功效提供了参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阐发理论、表达党性立场的过程中,其治国语言、外交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气象,兼具平实易懂、隽永清新、言之有物、删繁就简等特点,号召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冲击力俱佳,时而娓娓道来、和风细雨,时而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时而拨云见日、醍醐灌顶,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体现出卓尔不凡的话语能力。
  3.1以群众语言织密党群干群联系
  话需通俗方传远,越是群众语言就越具有传播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毛泽东有很多经典的群众语言,比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铜铁炉中翻火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擅长使用群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以乡音拉近“亲情”,以“泥土味”消除距离,以“掏心窝”打动群众,以“乡愁”共叙怀乡情。他曾指出:“领导干部改进文风,应当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件、讲话、文章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有些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之所以“方法不合民众口味,神气与民众隔膜”,就是因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表面上是因为不懂群众语言的“话语平庸”,根子在初心不纯、党风不正,既不愿意倾听真意见,“零距离”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和智慧,更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类干部确实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墩墩苗”。“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是因为领袖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具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境界,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坚持实事求是、明辨笃行,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那么一股爱民如子的干劲。用群众话语、走群众路线,是习近平话语风格的鲜明特色。
  3.2以直抵人心的简约白话彰显语言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白话”总是能起到直抵人心的效果,有的是聊天式,有的是谈心式,沁人心脾,润人心田。从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二百余篇,多数文章二三百字,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道理浅显易懂,不煽情、不拖沓,小而精、短而实。到中央工作后,驾驭这类“白话”更是得心应手,比如,“蛮拼的”“点赞”“朋友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水涨荷花高”。再如,领导干部不要放回避问题的“空炮”、逃避困难的“哑炮”和迎合上级的“礼炮”,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表达简约而不简单,有大道至简之绝妙、切中肯綮之精微、醍醐灌顶之功效。
  3.3以类比隐喻凸显语言魅力
  话语因共情而获得生命,因感染力而广为传颂。魅力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思想、知识、素质的立体化承托,是字、词、句组合构造起来的理性磁场和真情辐射而生成的同理心。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极生动的比喻、类比一针见血地阐释抽象道理。比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再如,以“舵手、主心骨”比喻领导核心和领路人,以“缺钙、软骨病”隐喻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以“啃硬骨头、涉险滩、拆藩篱”隐喻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难度,以“稻草人”比喻制度摆设,以“高压线”比喻严明纪律,以“顺风车”隐喻参与中国发展的机遇。这些类比、隐喻和故事彰显的是情理兼备的话语叙事、生动形象的话语阐释、言简意赅的话语呈现、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
  3.4注重以身教统领言教
  以身作则是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身教是无声的言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人民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全社会树立榜样。他反复强调:“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去抓。”
  在学习传统文化、阅读思考、洗练语言文字方面,总书记也总是以身垂范。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样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值得骄傲。他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迹的保护、历史遗产的发掘、文明起源的探索,强调让沉睡的文明活起来。总书记的这些要求既能发挥言教的作用,又传播着身教的感染力。
  4.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范本,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立场,洞悉其话语体系、恪守其人民立场、揣摩其语言魅力,并应用于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治理事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2FDJB011);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4ZXHYZ02)资助)
  (作者简介:刘须宽,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当代语言学》2025年第3期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