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龚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发布时间:2022-07-26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定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思想对文明贡献的角度阐述这一定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时代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经验,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鲜经验,综合集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把中华5000多年文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飞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历史发展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篇章,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阶段,中华文明进入全面复兴不可逆转时期。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百年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实践,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时代的呼唤、实践的基础,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时代主题的新变化。人类进入21世纪,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大时代,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中国为代表的进步力量成为维护和平的主要因素,中国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选择。从国际上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十月革命后一百多年的实践较量,伴随着中国主导全球化,世界历史的天平开始向社会主义倾斜,社会主义再次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文明依然是人类文明的归宿。资本主义虽然经过多次自我调整,但是其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困境。中国成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并积极帮助全球抗疫,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进入新时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且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使科学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并且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下半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文明的现代形态,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彰显。

  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的诞生,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中,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演变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进步力量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的合作与斗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任务就是在合作与斗争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5000多年文明相结合,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振兴,为全球人类文明迈向社会主义文明打下坚定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化,实现文明全面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5000多年文明结合,破解了这个重大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跃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中华民族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中国人的精神独立,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的高度,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裁剪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崭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了中华文明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也体现出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更体现出文明传承中质的飞跃;既体现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也体现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对中国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特征。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延长线上和历史大视野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遵循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华文明形态化,又实现了中华文明转型为社会主义文明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前景。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在《赤潮曲》中预言:“从今后福音遍被,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从伦理而来的“天下太平”是人类的理想,人类前途不外乎此,世界未来是古中国文明之复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充分肯定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认为其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使中华文明担负起未来数百年引领世界大同的精神使命,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所在。在晚年与池田大作关于人类文明的对话中,汤因比预告了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并断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文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把文明作为社会整体进步的标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汲取中华5000多年文明精华,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深度结合,全面发展了高度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华文明推进到社会主义文明阶段,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阶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标志着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心已经东移到中国。

  (作者简介: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