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林建华:对“自我革命”深入探讨之力作

发布时间:2022-07-14
字体: 打印
分享:

          

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特别是新时代这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推进伟大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且长盛不衰的独特密码。“自我革命”,是新时代诸多极具原创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之一。近日,由甄占民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第一部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探讨、详尽诠释的新作、力作,并以其鲜明的系统性、学理性和实践性特征,帮助我们科学认识、正确把握和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理解和把握党的自我革命,首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推进社会革命是我们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强调推进自我革命则非有高度的政治站位不可。这是因为,一个政党如同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的也是战胜自己。对于我们党来说,强调推进自我革命,就是要以强烈的自觉、鲜明的态度和有力的举措,使自己在不断更新蜕变中向上、向前。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这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从进行有效治国理政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自我治理来看,痛苦的教训多于有益的经验,失败的案例多于成功的典范。《自我革命》一书的优点和贡献在于,它在一定意义上阐释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为什么要从政治上看以及从政治上能够看出什么。该书强调,自我革命是把握政党政治与政党治理的关键之所在,是彰显中国比较政治优势的重要维度。它还强调,必须直面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从而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出具有人类政治文明意义的重大贡献。该书还认为,总结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研判当前和今后党推进自我革命战略策略的演进、路径举措的调整,同样需要高度的政治站位。比如,世界百年大变局、中国发展大趋势,对于党执政、长期执政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执政规律的高度把握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推进自我革命中下先手棋抢抓机遇、打主动仗应对挑战,这些都不是一般性的治理问题,而是十分紧要的政治问题。正是因为该书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思考、研究这些问题,我们从中真切体悟到自我革命的厚重感、立体感。

《自我革命》一书对自我革命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规律性、系统性、实践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清晰勾勒了“自我革命”从一个一般性概念转变为一个独特性话语的过程,并揭示了这一话语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党的建设建语境中的确切指向之所在。该书对自我革命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揭示了自我革命的哲学依据和政治学依据,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揭示了自我革命的传统文化依据,这就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具体论证了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该书对自我革命的伦理自觉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破除导致自我革命的意志衰退的 “心中贼”,建设共产党人的“市场经济伦理”,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涵养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是确保有效推进自我革命的一套共产党人的“心学”的真功夫。进行这样的理论探索,不同于简单的“我注六经”,而是需要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理论责任感,需要细致的观点梳理和敏锐的问题分析。在这方面,《自我革命》进行了主动、自觉的研究,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内蕴的理论分量和思想容量,开创性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科学体系。

 

正如“自我革命”不仅有很强的理论内涵而且有强烈的实践指向一样,关于自我革命的研究同样不仅应有理论高度而且也应有现实关切。在《自我革命》中,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有冷静的现实分析;既有厚重的历史总结,也有未来的战略遵循。譬如,关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有效推进自我革命,该书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建议和谋划,指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维度,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不可以脱离大局大势搞狭义的、封闭的“自我”革命;指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做到“守正创新”“知行合一”,坚持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架起“守正”与“创新”之间的桥梁,破除“知”与“行”之间的理论“黑障”与利益“梗阻”, 走出“知”而不能“行”的困局,警惕和防范积重难返的被动态势。该书还指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把握好“时度效”,正确处理急与缓、标与本、“重拳猛药”与“和风细雨”之间的关系,务求最大实效,着力提高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能力和水平。“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同“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同样重要,旨在实现党的执政和长期执政。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网络编辑:欣然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