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五个必由之路”与“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的新时代意涵和内在逻辑
分析形势和任务、研判条件和路径,总结成就和经验,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独特密码。中国共产党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特别是“主题”意识,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概括和表达。在百年的视野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的视野中,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视野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已经过去的新时代这近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积淀了“五个必由之路”新鲜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新鲜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极其重要的内容。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面向未来,必须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要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战略定力。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善抓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葆有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胜利和荣光的战略自信。
一、“五个必由之路”:新时代的新鲜经验和正确方向
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强调“五个必由之路”,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既是植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性认识,也是面向新征程奋斗目标的系统性思考和工作部署;既为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提供了科学答案,也为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擘画了正确方向。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全部事业的核心力量,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历史的写照。近代中国社会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且恒定如磐。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接续探索。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次结合”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命题。“以苏为鉴”,致力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从而播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命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使党的领导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的法律效力。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历史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考察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接续奋斗的庄严宜示。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顽强奋斗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创造中得来的,同时,它也是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之间的关系中开创和发展起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来之不易。
鸦片战争之后,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是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证明,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始终不渝坚守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宏阔目标。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共同凝成了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奋斗精神和奋斗姿态。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不同的主要任务。以目标、任务为主轴,团结奋斗的人民才有前途,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历史证明,党和人民依靠团结奋斗铸就了辉煌历史,也一定能够依靠团结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方向旨归。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的。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显著特性,发展理念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成效乃至成败。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深刻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可以互相替代、更不是彼此孤立的五个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贯彻新发展理念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这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意蕴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国家。
新发展理念来自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总结,又引领着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化。新发展理念不仅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深刻变革,也必将重构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一,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抓住“根”和“魂”,始终持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二,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仅着眼于解决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更致力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有效求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其三,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树立忧患意识、增强风险意识。“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局势,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历史证明,立足新发展阶段,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五)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有过较长时间的局部执政的实践尝试。针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如何跳出政权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答案,即“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就是“民主”的新路。面对即将在全国范围执政的考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确实是高瞻远瞩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强调要“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窑洞对”,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从“两个务必”到“两个确保”,旨在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理论创新,使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长期执政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捍卫党的荣誉、党的权威。“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严”就是坚持思想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职责;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勇干执纪问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就是使我们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不断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
全面从严治党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劳永逸,永远在路上。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历史证明,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一份优异的新时代答卷。
“五个必由之路”虽然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贯通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的实现“中国之治”的“中国之路”,内蕴着深刻的“中国之理”,必须长期坚持。
二、“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新时代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集中提出“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所谓“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是指对于我国发展全局长远走向具有关键性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有利条件,而不是一般性的、局部性的有利条件。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科学把握“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并将“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转化为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在历史风云变幻中,面对一次又一次大战、大考,党都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党和国家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始终是我们奋进航程中最稳健的压舱石,永远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在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具有先决性的有利条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其他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才能真正成为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打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奠定了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展现了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贯彻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动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和国家事业的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国家和社会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它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切方面、一切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在国家治理中日益转化为巨大的制度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
在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系统性的有利条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标志性的指标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两年多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都是以力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今我印象深刻,这正是中国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进行的都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党的十八大以来,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锻造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和雄浑合唱。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无论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还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党中央始终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主力军、排头兵作用,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曾长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奉为圭臬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病缠身、矛盾重重,欧美国家更是乱象频发。与“西方之乱”不同,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危急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展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和有效性。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制胜密码,期望从中受到启迪。
(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这近十年,仅就GDP(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从2012年的519470亿元人民币(最终核算)增加到2021年的1143670亿元人民币(初步核算),翻了一番多。当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中,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是支撑性的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自主深度开放,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是我们能够做到稳中求进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的政策空间较为充裕,宏观政策组合发力,展现出较强的政策效力和持续提升的产业链韧性。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积累,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服务贸易、使用外资、国内商品消费市场规模世界第二。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韧性和活力强,构成了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坚实底气。在宏观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民生改善也同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一方面回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加试题,不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全球抗疫、国际产能平稳、国际供应链顺畅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
(四)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才能得到保证;只有社会长期稳定,改革发展繁荣才能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在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中,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性的有利条件。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民生福祉所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离开社会稳定,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
治国理政是世界性问题,天下大治是世界性愿景。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诘问,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打天下并不容易”“共产党靠大家,大家为国家齐心协力.治天下也就不难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社会治理”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主协商、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经过持续探索与努力,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国之治”的显著优越性充分释放,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统筹发展和安全,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新奇迹,中国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五)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立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放眼新征程,中国人民迸发出更加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极大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知者明,自信者胜,自强者恒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在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中,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主动性的有利条件,是激发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奋斗、接续创造奇迹的动力引擎。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于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自信自强的创业史。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自强源于生生不息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新的历史使命、历史担当,这就要求我们汲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回答好、解决好新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时又更好地展现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于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实践、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再到迈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于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自信自强精神力量的深厚根源。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自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集中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制度建设经验和规律把握的成熟与自信,意味着我国制度实践更加成熟、制度自信更加坚定。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自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不是孤立性的存在和简单的叠加,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它们聚焦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人民幸福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三、“五个必由之路”与“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的内在逻辑
凡举大事,必有所资。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五个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正确方向。“五个必由之路”,展现了历史的厚度、逻辑的力度、未来的向度。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连接起历史、现在与未来,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认识,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走好“五个必由之路”是用好“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的科学指引,用好“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是走好“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战略支撑。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就是要准确把握“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运用战略思维观大势、谋大事,从而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从思想发展和实践发展的维度看,“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构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严整的逻辑体系,集中揭示了新时代这近十年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的中国密码,是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谱。
“五个必由之路”中的每一个论断都被强调过,但是,将“五个必由之路”作为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加以高度概括,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五个必由之路”,站在新时代伟大实践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分别从领导主体、道路方向、依靠力量、发展理念、政治保障五个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跟谁走”“往哪儿走”“要怎么走”等根本性问题。其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共同富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现代化道路。其三,必须坚持团结奋斗,惟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其四.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五,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现代化,必须不断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五个必由之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指引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团结奋斗是力量之源,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强盛法宝,坚持从严治党是命运保证。“五个必由之路”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以全面从严治党强劲收尾。这种首尾呼应,正是从政党担当使命的自觉到政党淬炼自身的自觉,明确了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根本保障和关键密钥。“五个必由之路”是具有原创性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对新时代这近十年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蕴含着新时代中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理论逻辑,为中华民族赢得光明未来作出战略部署。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关乎总体全局、事关根本长远、影响至为关键,具有决定成败胜负的重大意义。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善于把握战略问题、进行战略思维,总是能在重大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重大时代课题,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准确判断时与势,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内外部不利条件带来多重压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形势环境越是复杂、使命任务越是艰巨,越要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优势,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深刻阐明我国发展所具有的“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这是着眼历史大势的高度战略自信。“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的提出,是立足国情、世情,从大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作出的重大判断,充分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但是,这样的战略机遇期不是等来的、盼来的,是踏踏实实办好每一件事情、一步步创造出来的。“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既是战略判断,也是战略谋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重大问题,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感、丰富的辩证思维和缜密的系统观念,为我们有效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必由”,意味着绕不开、躲不过,没有第二个选择的路径和关口,也鲜明彰显着亿万中国人民毫不犹豫的抉择、坚定不移的目标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必由之路”,就是胜利之路。“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保持有机衔接,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进行了新的总结提炼,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有利条件”就是发展优势。“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意味着大势所趋,汇聚合力就成为显著优势。“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是“五个必由之路”的有机延伸,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越是关键时期、重要节点,越要在战略上作出准确判断、进行科学谋划。以坚定的决心、信心和恒心走好“必由之路”,以强大的志气、骨气、底气用好“有利条件”,新时代中国就一定能够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一定能够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赢得历史。以“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为重要支撑,“五个必由之路”走得对、走得通;开创未来、赢得未来,“五个必由之路”将走得更稳、走得更好,我们就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断在前进发展中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
林建华(1966-),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东岳论丛》2022年第7期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