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朱继东:从六个方面努力做好网络访谈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半月) 发布时间:2012-12-10
字体: 打印
分享:

  网络访谈最早出现在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上并得到大家关注是在2008年,而从人民网的《胡锦涛总书记同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新华网的《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分别获得第十九届、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一等奖开始,网络访谈可以说真正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并成为各大网络媒体重点打造的拳头产品。而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网络访谈的一等奖空缺,也从一个方面显示出成功做好网络访谈很不容易。因此,怎样评判一场网络访谈是否真正成功、如何提高网络访谈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文根据笔者的从业实践初步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是看确定的访谈主题是否得当。确定一个好的访谈主题就是主题先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政治家办网的前提下,根据一个时期内的大事、大是、大势和网民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们新闻报道计划的需要,确定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访谈主题,可以分为访谈话题的选取、访谈主题的确定、访谈问题的设置三个步骤。如可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政策、行动以及其他国内外重大事件,邀请有关部门的官员或者专家学者等进行解读,这样通过访谈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新闻热点事件的当事方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访谈做好舆论引导、宣传解释,全面、准确地解读好党委、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回应和解答好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疑问,有效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从而消除误解、误会,赢得理解和支持,使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使网络更加文明、和谐。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二等奖获奖作品《直面网友关于公交、出租车尖锐提问〈乐山海棠社区会客厅〉搭建起网友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桥梁》就是这样的一篇代表作品,针对部分出租车、公交车司机对于网友的指责采取了罢工停运等过激行为这种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乐山新闻网《乐山海棠社区会客厅》积极分析、研判,找准了社会矛盾的关键点,邀请乐山市规建、交通、物价、交警等部门负责人做客乐山新闻网海棠社区会客厅网络直播间,与网民在线交流出租车、公交车问题。工作人员在访谈活动进行前一天,对网民所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类梳理,在活动进行时由主持人向嘉宾提出问题,由嘉宾作答,在活动同时在海棠社区会客厅内与网友进行同步互动。短短1个多小时,出租车、公交车话题受到了1000多位网友同时在线关注,该对话交流主题帖点击超过2万人次。在广泛听取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乐山市委决定开展出租车、公交车优质服务安全月活动,进一步规范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秩序,提升公共交通行业服务水平和形象。这样的网络访谈就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也是一家地市级新闻网站能脱颖而出获奖的重要原因。

  不仅是可能引发冲突的重大矛盾、突发事件等,国家部委、各个省区市在每个时期的重大政策、决策以及重大案件的查处等重大举措也都是网民非常关注的重点。如笔者在参加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时编写的《两会访谈:银监会副主席网上批露2006银行业第一大案》,之所以获得新华社2006年上半年优秀新闻作品奖,就是抓住网民所关心的热点话题精心选定访谈主题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个话题也是网民非常关注的。分析历次中国新闻奖获奖的访谈类作品,可以说每次访谈的主题都是广大网友非常关心的焦点、热点话题,与当前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等问题密切相关,自然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

  第二是看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否恰当。在网络访谈中,访谈嘉宾身份的重要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民对访谈的关注度。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中央各部委办局的主要负责人关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谈论、表态、答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其辖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结、剖析、展望等,国外领导人关于其国家的热点问题以及对华关系等,都会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如《胡锦涛总书记同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在国内外能引起极大轰动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身份的特殊性、重要性,使得访谈没开始就成为国内外网民关注的焦点,网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社会反响也非常好,从访谈内容和质量等多方面整体看也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为例,在从上午8时发出访谈预告至下午5时访谈结束,网友发帖36万余条,通过手机平台留言4.9万余条,涉及反腐、医疗、社保、住房、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资本市场、户籍改革、三农等诸多方面;新华网对访谈全程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现场直播,并同步推出新华短信、新华手机报、掌上新华网、手机报网站、飞信提问等多种手段的报道,充分发挥不同传播手段的优势,延伸、扩大传播效果;从访谈预告发出至访谈结束,新华网论坛来帖超过36万条、手机留言4.9万条,页面访问量达2.37亿……网民参与之踊跃、网上互动之热烈、社会反响之强烈、整体影响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日常的重大报道中,注重邀请有影响力的嘉宾也是访谈成功的重要因素。笔者在2010年第11期《网络传播》刊文《我让冰岛总统接受了新华网独家专访》,讲述了我们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上如何对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成功进行访谈,也是高端人物给访谈增色的一个很好证明。当时,笔者是参加一个大会的发布会,在会后主动提出了邀请,并在会上表达了诚意,结果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特别注意访谈嘉宾的身份,尽可能邀请各部委的部长,各省区市书记、省长市长等重量级人物前来访谈,纵观近几年各大媒体的全国两会访谈中更是如此,事实也证明这样的访谈确实反响很好。

  当然,我们的访谈嘉宾中也有优秀的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乃至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甚至有农民工、普通学生等,有影响力、有代表性、受社会关注、网友感兴趣等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二等奖获奖作品《“80后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从‘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谈起”》,就是一场对普通人物进行访谈并获得成功的代表作,中国青年网通过对一位年轻交警的访谈,探讨80后这一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观,全面呈现了以孟昆玉为代表的80后的精神风貌,生动形象地反驳了社会上对这一群体某些不全面的看法和认识误区,对于在全社会和广大青年中倡导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树立新时期的时代楷模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是看是否非常注重与网友互动。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访谈相比,网络访谈突出网络特色最重要的是注重与网友的互动。成功的网络访谈能有效地将传播者的主动性和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传播者和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与网友形成互动、关注网友的感受至关重要。因此,一切有助于互动建设、能推动互联网良性发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把互动做足、做实、做好,这是彰显网络这个广阔平台的优势的最独特的手段。网络访谈最早出现在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上并得到大家关注是在2008年国际在线的《青年:中日友好的未来——中日网络冬季对话》作为网络访谈类作品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一等奖时,不过当时参评项目还是叫做新闻访谈。那一年也是网络获得迅猛发展的一年,网络的优势在国际在线这次访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双方主持人的引导下,访谈通过互联网和广播,围绕“青年”这个话题,与广大中日网民和听众就中日青年交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在访谈开始前,国际在线中文网和日文网围绕“中日青年交流”这一主题精心设计题目,面向中日网民进行网络调查。同时,在北京和东京两地的大学、中学进行前期采访,就中日青年交流的问题,实地采访两国青年学生。网络调查的结果和采访都直接反映在了节目的内容设置上,作为节目板块穿插在访谈中。同时在访谈直播过程中,中日两国网民和听众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手机短信等手段进行留言和提问,与主持人和嘉宾进行互动,使得互动环节成为本次访谈的一个重要特色。

  所以,每次访谈都应该注意提前发布访谈预告,把访谈嘉宾和访谈主题提前公布,在论坛置顶,欢迎广大网友提问,同时利用好微博、博客等沟通手段积极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专门派人整理、归纳网友提出的问题,并注意在访谈中采用网友的精彩提问,如新华网对温总理的访谈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自网友,这为整个访谈的成功增辉不少。事实证明,只有尊重网友、重视网友,才能拉近网友与访谈嘉宾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得到网友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够网聚人气人心、汇聚民意民智,真正体现出网络访谈这座新闻金矿的价值。此外,还可以把一些提出精彩问题的网友和访谈嘉宾一起请进访谈室,共同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让网友深度参与到访谈中来,可以更好地调动广大网友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是看与访谈嘉宾的交流是否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与访谈嘉宾交流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访谈能否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提前组织专门人员搜集、分析、归纳访谈嘉宾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做好这些准备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访谈之前,就访谈的问题和嘉宾交流,征求嘉宾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乃至整个访谈的意见,如果合理就及时作出调整;在访谈中,注意倾听嘉宾的回答,以把握访谈节奏和进程,并根据访谈实际灵活调整访谈问题;在访谈结束后,征求嘉宾对访谈的意见,将其合理意见在最后的访谈综合稿件中加以体现。这样,可以从容引导整个访谈进程,为整个访谈增色。如果与访谈嘉宾交流不到位,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被动甚至可能导致访谈失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看到,有的主持人由于事先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准备、设计好了问题,因此在访谈中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设计的问题一股脑地抛向对方,而不管嘉宾是否愿意回答;更有的主持人因为把握不住访谈中的主动权,被嘉宾牵着鼻子走,在疲于应付中有时甚至把嘉宾本来已经回答得一清二楚的问题又拿出来向嘉宾提问,导致嘉宾直接用一句“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来拒绝。

  笔者一向非常注重与采访、访谈嘉宾的交流,并争取与之成为好朋友。例如在对用生命践行对党和人民承诺的道德楷模、新时期军人榜样王庆平事迹报告团的访谈中,因为主持人对情况不熟悉,笔者作为采访过王庆平事迹的记者只好临时上阵担当主持人。因为笔者对王庆平的整个事迹非常熟悉,并且和事迹报告团成员在采访过程中也比较熟悉,和有的成员还成了朋友。更重要的是,为了做好访谈,笔者还特意在采访前赶到报告团的驻地专门与他们进行交流,尤其是陪他们一起吃饭等,相互之间的交流气氛非常好。正是因为与嘉宾事先的交流非常友好、充分,所以笔者在访谈中和嘉宾的对话交流也很自然、从容、到位、和谐,访谈效果自然很好,得到了访谈嘉宾和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

  因此,我们作为访谈的主持人、编辑、记者,一定要非常真诚地多与嘉宾主动交流,争取做到用心与访谈嘉宾交流,用心去感受访谈嘉宾的思想、情感,最好能与嘉宾成为以心交心的好朋友,把访谈变为好朋友之间有主题的聊天,这样,你问的问题是嘉宾最想说的,嘉宾回答的内容也是你最想问的,访谈的内容也自然是网民非常关心的,这样的访谈自然是成功的。

  第五是看对访谈内容展示是否充分。对于时间少则半个多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的网络访谈,网友如果一直看冗长的访谈实录,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会感觉很累,而且难以把握重点。为了方便网友阅读,也为了扩大访谈影响,做好每一场的每一条访谈摘要已经成为新华网的“规定动作”,这样可在访谈进行过程中就把精彩内容提炼出来,通过新闻稿件的形式传播出去,事实也证明这样效果非常好。而综合稿件可以使网友对访谈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集中、全面的了解,不仅将整个访谈的精华内容整体展现给网友,而且对进一步升华主题、扩大访谈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访谈结束后短时间内及时推出能集中展示全场访谈精华内容的综合稿件。如2006年组织的在河北文安地震后首家网络访谈中,我们现场从访谈内容中选取有价值的新闻及时发布,同时作为访谈摘要出现在访谈页面中。整个访谈中,我们共发出访谈摘要稿件十多条,《北京近期无大震——文安震后第一网上权威答疑》就是其中的一条,在访谈还没有结束时就被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产生了良好而巨大的社会影响。

  同时,展示访谈内容一定要注意稿件标题的制作,要让网民一看标题就想看内容。如《可以骂教育部,不可以骂老师》就是笔者在2007年两会报道时对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访谈时所作的一篇访谈摘要稿件的标题,尽管教育部的同志有不同意见,但是我坚持认为这样不仅不影响教育部和周济本人的形象,而且体现了教育部和周济的负责任态度和宽广胸怀,我们新华网在场的其他同志也一致觉得这个标题很好,最后就选做了最后的综合稿件的标题,而且被好几家报纸第二天报道这次访谈时作为标题采用,可见社会反响非常好。而《北京近期无大震——文安震后第一网上权威答疑》、《可以骂教育部,不可以骂老师——教育部长周济网上对话》后来分别获得了新华社2006年下半年优秀新闻作品奖和新华社2007年上半年优秀新闻作品奖,这是对我们精心做好访谈摘要稿件的激励和鼓舞。

  第六是看访谈的社会影响是否理想。当网站完成了前面的一系列动作后,是不是一场访谈就很成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一场访谈的嘉宾非常重要、访谈过程也很精彩、访谈摘要和综合稿件做得很好……这也受一家媒体的传播力局限。而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媒体借助外力扩大自身影响已成为大势所趋。如《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直播页面专栏设置、构思贴心,兼顾文字、图片和视频,简洁、大气。文字直播、视频直播及“网友提问摘录”、“网友快评”等专栏安排设置科学合理,不仅方便网民直接快速浏览,而且让媒体很便捷地知道了访谈的精彩内容,使得访谈内容被各大网站纷纷链接、20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转发或报道,网上反响空前热烈,社会影响自然非常理想。《青年:中日友好的未来——中日网络冬季对话》更是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日本共同社、时事通讯社、CJWEB、TOKOTOKO和日本东京新闻等日本媒体派出记者现场采访本次活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凤凰网等50多家网站都在首要位置报道了对话活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因此,我们既可以在访谈之前就和别的媒体联合向网友征集问题、意见和建议,并且注意把精心编写的访谈综合稿件在自己网站的显著位置重点展示,同时通过网站的官方微博、博客等进行推介,这样常常可以被众多媒体和各大网站转载,不少时候访谈嘉宾所在地方、部门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也纷纷转发,不少时候还是头版头条。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二次甚至多次多层次、立体式传播,自然使得整个访谈的影响力倍增,社会影响自然非常理想,也为整个访谈成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新趋势研究》(批准号:10CKS026)、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与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问题调研”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新华社主任编辑、新华网编委)


  网络编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