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培养优秀的青年政治骨干。作为党的政治机关、政治学校,各级党校扎实培养更多高素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营造全员育人的培养氛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实现事业发展、薪火相传的时代需求。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中积极担当作为,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系统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着力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使学员在思想认识上受到大洗礼、在理论积淀上开展重温习、在思维模式上实现新提升。
探索理论育人路径
党校作为党的理论武装的重要基地,第一时间学习和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很有必要。学院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注重凝心铸魂,着力探索理论育人创新路径,确保学员理论武装有新收获、党性作风有新锤炼、能力本领有新提升,自觉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深化课程建设。学院明确新时代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目标,结合学员个人素质、工作需求和时代特点,在课程建设上做到合理规划、目标明确和贴近现实。例如,通过积极开展专题式、案例式、研讨式、情景模拟式、访谈式和现场教学式等多种培训方法,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增强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创新开展全校集体备课会和跨部门集体备课会,以更加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发专题课和案例课,不断推动课程体系迭代升级,使主体班次课程更加精准,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强化与中共中央党校、兄弟省市党校、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理论研究、抓实重点项目,以有组织的科研汇聚研究合力,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营造读书氛围。学院坚持党校姓党,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多种功能途径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克服学员的“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例如,举办读书月、好书共读等系列活动,鼓励学员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国学经典、西方经典等庞博精深的理论学习,全方位多维度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使学员能够“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探索实践育人路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模式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和青年特点,具备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才能效果显著。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引导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院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科学探索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引导学员深入一线、深耕基层,达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扎实开展主题活动。学院举行“‘湾区认证’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活动,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互动研讨等环节,详细了解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同时,设置“湾区认证”获证产品展示体验区,让学员们现场体验优质产品,直观感受“湾区认证”的社会价值,深化对大湾区质量品牌建设的理解。学校组织开展“探寻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主题等党日活动,带领学员们实地了解广东省以“百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效,感受到基层一线干部群众澎湃的前行动力。
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学院先后组成众多调研组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绿色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不同主题,赴东莞、肇庆、清远、河源、江门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企业管理者、村镇干部等进行深入剖析交流,全面系统认识广东省情、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与关键问题,激发学员干事创业的热情。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促使学员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守好底线红线,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拓宽工作创新思路,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推动实践方式创新。广东、北京两地学员共同发起,创新打造“粤京彩”微沙龙学习品牌,坚持“小规模、高频次”交流,推动“改革前沿”与“首善之区”经验互学互鉴,形成“北京政策智慧+广东产业实践”的良好互补。两地学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主题,结合课堂所学与基层实践,积极开展情景模拟、案例推演和政策辩论,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或决策咨询建议,报送两地党校及相关部门,推动政策建议有效落地,共同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执笔人:阮玉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6月24日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