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严书翰: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新论

发布时间:2024-08-28
字体: 打印
分享:
  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新论,是指在列宁去世100年之后,对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进行回顾、梳理,会有新的概括和新的提炼。它还指站在新时代历史高度学习、研究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对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一定有更深的理解。本文把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的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论析如下。
一、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标志性理论,曾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一些错误思潮甚至敌对势力集中攻击的对象。因此,有必要旗帜鲜明而又全面准确地阐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1.帝国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
  “帝国主义”一词在文献中虽出现得比较早,但在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过程中才流行起来。当时存在着对“帝国主义”各种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解读,其中以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最有代表性。面对当时被机会主义者弄得最为混乱的“帝国主义”概念,面对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等,阐明帝国主义理论就成为迫切的问题。列宁顺应时代提出的要求,在长期观察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于1916年写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一书,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这是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再次佐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2.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捍卫者,他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批判帝国主义。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其本质性特征,决定帝国主义其他方面的特性。因此,“就应当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列宁认为,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它们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而这些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由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是指它在资本主义长过程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即历史定位),这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决定的。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据此,列宁把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概括为:帝国主义是寄生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两句话是从特性和历史定位的结合上来概括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的。这是全面的概括,我们也要全面地理解。
  简而言之,垂死是指正处于的状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即刻死亡。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实际开始向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是列宁讲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原意,是列宁对恩格斯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及其发展趋势论述的发挥和发展。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无论向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在这里,“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这里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所以,列宁把帝国主义称为“垂死的资本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3.《帝国主义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虽然我们不能用《帝国主义论》中的每句话、每个观点来套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但是,《帝国主义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观察当代资本主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前已论及,列宁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即从时代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并澄清了被机会主义者弄得最为混乱的“帝国主义”概念,顺应时代提出的要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列宁主义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观察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并论证了垄断资本主义必然产生寄生或腐朽的趋势,但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又比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同时用“过渡”和“垂死”这两个提法来描述垄断资本主义。“垂死”既然指的是过渡的一种状态,那么就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立即死亡。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这种垂死态势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符合当时的状况,又为后来历史发展所检验。
二、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理论(以下简称“首先胜利论”),是列宁在深刻分析帝国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又一科学理论。
  社会主义怎样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里突破,在哪里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这时资本已经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性的现象了,世界资本主义实际上已连成一体。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应该是整体性的取代,至少是在英美法德这些发达国家同时发动革命、同时取得胜利。
  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他从时代的实际出发,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有设想,在全面剖析帝国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首先胜利论”,主要依据有二。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以渐进方式进行的。但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样的赶超就成了跨越式的了。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就是战争的爆发,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使它们无法联合起来共同镇压无产阶级,从而给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可能。
  当然,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基础上得出“首先胜利论”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1915年8月,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年后,列宁再次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2.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存在
  列宁“首先胜利论”提出的立论依据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同时还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存在的战略判断紧密联系。列宁英明地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导致战争的爆发,这就必然造成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出现,从而给社会主义革命突破这个薄弱环节取得胜利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列宁还指出:这个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不一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里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强,也不是连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都没有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往往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阶级矛盾很尖锐、很激烈的国家。
  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爆发社会革命的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阶级矛盾很尖锐、很激烈。二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统治能力比较薄弱,统治阶级难以照旧统治下去。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愿意照旧生活下去。四是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正确的领导。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
  3.列宁对“首先胜利论”的捍卫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理论,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和攻击,国际上以考茨基为代表,在党内以苏汉诺夫为代表。他们集中攻击“首先胜利论”指导下的十月革命,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说什么“俄国生产力还没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对此进行了彻底的批驳。
  首先,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角度进行批驳。列宁指出,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只看到“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殊不知从世界历史总进程来看,这条固定道路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其次,从革命辩证法角度进行批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但是机会主义者对此“一点也不理解”。他们说什么“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列宁认为,从革命辩证法看来,我们完全可以首先在俄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列宁质问机会主义者:“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列宁依据革命辩证法得出这个结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总之,列宁的“首先胜利论”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指引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理论依据,充分佐证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是列宁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关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
  民族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而且将长期存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并研究了欧洲民族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有个著名的思想:任何民族只要还在压迫别的民族,就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就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
  列宁适应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形势新状况提出的要求,深入研究了民族问题,形成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问题理论。
  1.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列宁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不从阶级的、历史的观点出发看待民族问题,他们把欧洲人称为“文明民族”,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称为“非文明民族”,鼓吹殖民政策可以起传播文明的作用。列宁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宣扬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抽象的平等。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机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派观点的实质,是在欺骗广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
  列宁深刻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有了新的特点,这就是世界上已明显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同帝国主义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看到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必然会促进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必然会促进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解放运动。因此,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列宁得出结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联系起来”。
  列宁认为,既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那么无产阶级政党就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列宁在领导共产国际过程中就明确强调:“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这是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为此,列宁赞成并倡导共产国际提出的这个响亮口号:“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2.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殖民地国家的正确斗争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并没有把战略与策略明确加以区分,而是更多地使用策略这个提法。是列宁把战略与策略明确区分开来了。战略决定策略,策略为战略服务。列宁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殖民地国家实行正确的斗争策略。
  一是要坚决支持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虽然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性质,但是,只要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就具有革命性质,就要支持它取得最后胜利。列宁欣喜地看到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中就有不少来自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代表,列宁认为这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无产者同东方各殖民地国家被压迫群众联合起来的开端。
  二是要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关系。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正确处理与殖民地国家农民的关系。因为在这些国家农民占人口的多数,只有正确处理了与农民的关系,才能取得民族解放运动的最终胜利。列宁鼓励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建立农民苏维埃的尝试,列宁认为这种苏维埃形式适应前资本主义条件。
  三是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帮助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
  列宁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支持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又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列宁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17年写的《国家与革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马克思说过阶级斗争不是他首先发现的。他的贡献就是指出了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提出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列宁在建党初期就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马尔托夫派进行过坚决斗争。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围绕要不要把无产阶级专政条文写入党纲爆发了激烈斗争。马尔托夫派竭力反对。列宁对此予以严正驳斥。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最高纲领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残余,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列宁的主张获得与会多数代表支持,最后这个内容写进了党纲。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他还有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列宁在总结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好形式
  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在俄国1905年革命过程中出现的苏维埃,是工人群众创立的领导起义的机关。列宁敏锐地看到苏维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此时列宁主张,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把工兵代表苏维埃扩展到全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共(布)七大报告中阐明了苏维埃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国家形式。
  2.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之相适应的基本阶级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主要指农民)等。资产阶级虽然在人口中占少数,作为阶级已被击溃,但是还没被消灭。他们还有国际的基础,还部分保留生产资料,在社会很多方面还保持着优势,他们不甘心失败,进行顽固的反抗。因此,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这就抓住了过渡时期的实质和特点。列宁得出结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3.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不同角度对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的作用作过大量论述,从根本上讲都是与苏维埃政权肩负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之后,列宁更多地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职能。毋庸置疑,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职能是推翻资产阶级或地主阶级以及粉碎他们的反抗,当这些任务完成之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它的生命力和成功的保证,就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实质就在这里”。
  列宁还论述了工农联盟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前已论述,列宁十分重视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工农联盟是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力量和支柱,因为工农联盟将保证苏维埃政权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因此,在俄国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4.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
  列宁论述了在推翻资本压迫的斗争中,在保持和巩固胜利的斗争中,在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的事业中,在完全消灭阶级的全部斗争中,只有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才能够领导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而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领导力量。列宁还讲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必须通过苏维埃、工会、青年团、非党工农代表会议等“传动装置”同本阶级的群众取得密切联系,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
五、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
  与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紧密联系的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十月革命前,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依据,对社会主义民主作了深刻的论述。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俄国国情和俄共党情,在总结短暂实践基础上,对怎样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了很多重要的论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1.社会主义民主要高于资产阶级民主
  民主理论属于国家学说范畴。“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列宁认为,从本质上讲,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民主,要高于资产阶级民主,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的民主,它能保证国家政权始终成为社会公仆,而不会蜕变为社会主人。而资产阶级民主则是代表少数人的虚伪的民主。列宁完全赞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本质的揭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是就资产阶级民主本质而言的。列宁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民主的所有形式。列宁晚年在论述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时,还主张要学习和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方面好的东西。列宁曾要求“派几个有学问的切实可靠的人到德国或英国去搜集图书和研究这个问题”,还要搜集关于行政管理方面有价值的材料。
  2.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要适应国情党情
  十月革命前,列宁非常欣赏并竭力主张在俄国要实行巴黎公社政权式的直接民主制。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的中心任务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这时列宁看到了由于俄国劳动群众文化水平的落后,是无法实现巴黎公社政权式的直接民主制的。列宁决定由最初实行的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转变为党代表人民进行管理的间接民主制。与此相适应,俄共(布)从原先实行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转为党“监督”苏维埃,由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为国家管理企业,由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为党的委任制,由独立的人民监督转为隶属于国家监察机构的监督等。正如列宁指出的:“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
  3.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
  列宁有句名言:“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这一切都是为社会革命进行斗争的基本任务之一。”
  列宁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间虽然短暂(只有6年),但是列宁善于总结经验,他在晚年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行了深层思考,提出很多具有战略眼光的、迄今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如,要使党内民主生活逐步走向制度化,为此需要调整和改革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主要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重要的是要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要强化人民的监督权,为此需要把党的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合并起来,并提升合并后的监察机构的地位和权限。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这个可能断送苏维埃政权的“毒瘤”,为此需要改革整个国家机构(因为目前国家机构的许多方面是“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重要的是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列宁认为制约改革国家机构的主要障碍是文化落后、人才奇缺。因此要珍惜和选拔人才,要厉行节约等。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这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列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坚实基础。列宁把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称为文化革命。没有这样的文化革命,任何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列宁这些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观点和做法,是留给后来各国共产党人的宝贵思想财富。
六、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种矛盾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直接提上日程,迫切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这时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或变为议会党团的附庸,或受机会主义影响,已不能承担起领导革命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俄国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1.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列宁认为,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党必须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列宁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先进性阐述的发挥和发展。列宁十分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他在批判经济派轻视革命理论的错误时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个革命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列宁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科学意识形态”。列宁明确主张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这“科学意识形态”,因为工人自发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赋予工人运动以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都意味着资产阶思想体系的加强,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列宁还说过,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在我们党内是不容讨论的问题。
  列宁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要同攻击、歪曲和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机会主义进行鲜明的斗争,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或教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要结合本国国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深刻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2.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
  列宁在建党初期就针对党内小组习气浓厚和组织涣散,提出共产党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党。列宁认为:“党是联系在一起的各个组织的总和”,而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是一个整体,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整体。列宁还把党的统一意志视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党要成为有组织的部队,党员就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这是列宁始终坚持的一个根本观点。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围绕着共产党员要不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列宁与马尔托夫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马尔托夫派认为,“每一个罢工者”“每一个示威者”和同情党的人,都可以成为党员,不必履行入党手续,不必参加党的一个组织。马尔托夫派主张建立的这样的党,完全是一个没有组织约束,毫无战斗力的松散的“党员俱乐部”。这场斗争的实质是按照什么样组织原则来建设党的问题,关系到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个根本问题。列宁坚持把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作为党员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史上一个创举,从而也与机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划清了界限。
  3.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集中制思想。明确提出并论述民主集中制,以及把它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的是列宁。1905年12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指出,“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不容争论的”。1906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四大根据列宁提议,首次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写入党章。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列宁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把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根本要求。
  列宁全面论述了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党的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这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的决议。党的所有负责人和机构都由选举产生,党的负责人可以随时撤换。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机关,有最后决定权。党内实行讨论自由和行动一致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等。列宁认为,在不同时期,对民主集中制侧重点的强调是有所不同的。在反抗沙俄统治和国内战争时期,强调集中多些;夺取政权以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强调的民主多些。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民主与集中都是不可偏废的。
  在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中政治建设处于统领地位。列宁对此有大量重要论述,列宁论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他从坚定政治信仰,加强党的领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建设政治文化和防范政治风险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组织原则贯穿列宁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始终。
  4.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领导力量
  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鲜明提出了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指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既不能把党降低为一般群众组织,又不能取代其他组织。列宁认为,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在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许多组织,如职工会、合作社、国会党团、文化教育组织、青年和妇女团体等。这些组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和作用,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斗争。这就需要有一个最先进的政党统一领导,这个政党就是共产党。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进一步发挥发展了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这个重要原理,明确提出了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最高领导力量。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主要包括这四类组织:一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女会等;二是工人阶级的经济组织,如合作社;三是工人阶级的政权组织,如苏维埃;四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即执政的共产党。而共产党是这几类组织的最高领导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的: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的党,“我们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国家机关没有党中央的指示,都不得决定任何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
  5.党必须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
  由于受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影响,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先后出现了经济派、孟什维克和取消派等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或倾向,尤其取消派主张的取消主义颇为典型。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取消派惊慌失措,他们背叛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主张取消秘密的社会民主工党,甚至为换取沙皇反动政府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合法存在的认可,不惜牺牲俄国工人运动取得的伟大成果。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同取消派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1905年革命失败后,党内还出现了以“左”的面貌为特征的召回派。召回派宣扬的召回主义热衷于“左”倾革命辞藻,声称只有走上街垒去战斗的人才是革命者,留在杜马中的人不配称为革命者,主张从杜马中召回社会民主工党党团,只进行秘密斗争。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严厉批判召回派的“左”倾机会主义。列宁指出,召回主义同取消主义虽然表现不同,但它们都严重威胁党的存在和党的正确路线的实行。所以在反对取消主义的同时,也必须进行反对召回主义的斗争。
  列宁在《论政论家的短评》中,把反对“左”右倾的斗争明确概括为“两条战线的斗争”,后来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进一步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反对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性即“左”倾思潮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并得到锻炼的。列宁深刻分析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列宁还指出“左”倾和右倾是互相补充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因此,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在反“左”时要注意防右,在反右时要注意防“左”,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
  综上,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包括列宁晚年对执政党建设的深刻思考,如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要探索加强党内监督体制机制、要纯洁党的队伍和提升党员质量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七、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同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有其哲学基础一样,博大精深的列宁主义也有它的哲学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阐述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的哲学基础过程中,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划分为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列宁在这三个领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提出了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
  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各种唯心主义解构、歪曲甚至攻击的焦点。列宁在深刻剖析经验批判主义时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公认的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指出了哲学上讲的物质既不是具体的物质,又不是抽象物,而是不依赖于人们感觉的客观实在。这个定义坚持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坚持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性,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各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2.提出并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并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是怎么说明和发挥他的这个创新的观点呢?一是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二是论证了对立统一也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揭示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三者是统一的。三是阐析了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提出并论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
  在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是什么时,一般都会用“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来回答。当然,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精髓”不一定都是单数,可以是复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精髓还包括真理标准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实事求是、真理标准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真理标准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对实事求是这个认识论精髓的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然包括列宁主义认识论。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列宁主义认识论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此,列宁有一段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全部体系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在阐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时得出了这个极其重要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前已论及,列宁深入研究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指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而垄断资本主义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即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迄今为止,这仍然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所作的最经典揭示。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思路,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实际出发,在论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列宁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过程,联系俄国的实际,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不同的。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或地主阶级的基础和粉碎它们的反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列宁高度评价巴黎公社政权实行的直接民主制,一度在俄国实行苏维埃政权直接民主制。列宁看到了人民群众文化落后的状况,从俄国实际出发,决定实行党代表人民进行管理的间接民主制。列宁把布尔什维克党称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新型”是指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指她是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政党划清了界限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在反“左”时要注意防右,在反右时要注意防“左”,以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等等。列宁这些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既是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导下形成的,又是这个科学认识论的生动体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精髓。
  综上所述,本文用“六论、一基础”,简明论析了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从中可以令人信服地看出列宁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自从列宁主义诞生100多年来,这个学说影响深远,迄今仍然是世界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思想旗帜,究其原因在于列宁主义以其深刻的学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其完备的体系论证了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注释、参考文献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