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新 毛嘉琪:恩格斯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贡献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29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
一、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深刻的学理充分论证和彰显了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也是其能够战胜各种攻击、歪曲、庸俗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思维创造而形成的重大成果,他们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是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环节逐步构建和完善起来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是对已有理论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其包含的观点、原理作学理性阐释,揭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彰显其整体性和科学性,这也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系化是学理化的前提和基础,学理化又会进一步促进体系化。体系化与学理化是相互促进的统一进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完成的是他们的第一个科学发现——唯物史观。他们在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发了新历史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以深刻的学理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体系。唯物史观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要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新的世界观基础。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唯物史观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又是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奠定了第一个基石。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创立和诞生。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已经对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涵作了初步的阐述。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马克思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勾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创作了《资本论》第一卷和卷帙浩繁、工程巨大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等,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律及其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资本论》第一卷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两大发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得到了密切的结合、最充分和最系统的阐述,具有严密的体系性和极强的学理性,被马克思称为“艺术的整体”。
  通过上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创立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分别初步完成了体系化和学理化,但到《反杜林论》发表之前,就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而言仍然没有形成严整的理论体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体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公开问世,《资本论》除第一卷都是以手稿的形式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深入阐述。体系的不完整,学理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了解,使它容易遭受资产阶级学者的攻击和曲解。比较典型的就是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这种歪曲和攻击产生了消极影响。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很多人接受了杜林主义,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很多误解。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过程中,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可见,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对科学理论作系统的学理阐释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恩格斯杰出地完成了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历史任务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观点,以深刻的学理性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初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之后,恩格斯又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改写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于1880年以单行本出版发行。
  第一,恩格斯以深刻的学理性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恩格斯将其放置在人类认识史中,通过与旧哲学的比较说明它的本质属性,将其称为“现代唯物主义”。恩格斯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那样的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他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分了开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中,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以及思维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在批判杜林的《哲学教程》的过程中,恩格斯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探讨自然辩证法,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后来由于马克思将主要精力放在《资本论》的创作上,恩格斯则将重点放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上。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可是对于自然科学,我们只能作零星的、时停时续的、片断的研究。因此,当我退出商界并移居伦敦,从而有时间进行研究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次彻底的——像李比希所说的——‘脱毛’,八年当中,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上面。”这段论述明确地表达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目的,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体系化学理化。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大量引用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时,恩格斯又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学理化了。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国内外都有人认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构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自然辩证法,是与马克思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对恩格斯的歪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性质的曲解。
  第二,恩格斯以深刻的学理性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一生的精力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创作了《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杜林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了集中的攻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主要回击了杜林对马克思的攻击,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在政治经济学编中,恩格斯一开始就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这里,恩格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一区分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各个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有首先研究一定阶段上发生作用的特殊规律,才能揭示适合一切社会阶段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方式、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几个要素;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方面,它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生产关系的社会科学,任务就是历史地研究和考察生产、分配和交换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方式。恩格斯指出:“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方法。”但是,“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和交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与其创造的财富的分配方式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和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以致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的灭亡,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达到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根本变革的程度。“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杜林从唯心史观出发,把私有制看做基于暴力的所有制,把暴力当做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根源,这样就把全部关系弄颠倒了。“私有财产的形成,到处都是由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生变化,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换——因而都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在这里,暴力没有起任何作用。”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庸俗经济学的同时,坚决驳斥了其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攻击和诬蔑,捍卫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关于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指出这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贡献。
  第三,恩格斯以深刻的学理性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驳斥了杜林否定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的谬论,概要地叙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对其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在说明这三大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及社会经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从唯物史观出发,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他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历史性考察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暴露了自身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这两种形式运动、变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不可避免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他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未来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四,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学理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反杜林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其次,唯物史观的创立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唯物辩证法也是他们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其哲学基础,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以唯心史观为其哲学基础。再次,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内容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为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进行论证的,而这一论证最主要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就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核心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构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体系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所有的丰富内容都概括进来,但是这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三、恩格斯晚年进一步从整体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恩格斯晚年通过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第一,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运用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系统论证和阐述了原始社会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深刻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剖析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历史性质,系统完整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又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学说,这样就完整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从而弥补了从《自然辩证法》到马克思《资本论》之间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系统化、完善化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化的阐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彻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并在总结、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第一次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指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他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最为系统完整的阐述:其一,指出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具有不同特点,指明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和途径,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进而揭示了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其三,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说,这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作出的一次新的建构。
  19世纪90年代后,恩格斯在驳斥巴尔特、恩斯特等人的歪曲和攻击的过程中,论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进一步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首先,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概念,强调了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的基本观点;其次,全面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再次,对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作了全面阐述;最后,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整理和发表《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繁重工作之中,这也是他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最重要的贡献。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分章为基础,重新安排了全书结构,将第三卷划分为七篇五十二章,章内再分若干节,并加上了章节标题。经过恩格斯的调整安排,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成为一部十分完善的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三卷的手稿是马克思于19世纪60年代写成的,当恩格斯整理这份手稿时,已过了20多年。这期间,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处于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情况。恩格斯在对这些新现象、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后,对正文作了许多补充说明,并写了60多处附注及插入语,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特别是垄断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对《资本论》第三卷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资本论》第三卷于1894年正式出版,使马克思最重大的思想成果以比较完整的形式示于世人。其中,恩格斯关于交易所的论述,已涉及了垄断资本主义一系列本质特征,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列宁后来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沿着恩格斯开辟的道路,完成了创立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
  第三,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晚年,除了继续坚持他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一些基本看法,他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看法呈现出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他的提法越来越具有原则性而不是越来越具体化,指出未来社会主义将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恩格斯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1891年,在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中,他对巴黎公社革命以来20年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其次,必须坚决采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才能保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最后,必须用崭新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1895年,恩格斯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转变自身的斗争策略、确定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了新的见解。恩格斯在论述合法斗争形式重要意义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保留革命权的重要性。“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是所有现代国家无一例外都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唯一权利”,他强调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革命策略,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制定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恩格斯阐述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他指出,要实现这一过渡的根本前提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此外,无产阶级不仅要剥夺剥夺者,还要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原有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的基础上,恩格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作了进一步的重要发挥和补充。在1894年1月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文章中,恩格斯多次阐述了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的看法,他强调:“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俄国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是在公社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都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改造。”如果说马克思是从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出发,侧重于俄国农村公社内外条件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强调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性成果来改造公社的内部结构;恩格斯则从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制度的落后性及其衰落入手,强调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和启示作用。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都既主张有一般的基本规律,同时也不排除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会有其发展的特殊性。
四、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恩格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推进及其相关思想,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时代的产物,是他们对时代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果,也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成果。
  第一,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学理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就是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变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研究、探讨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观点,首先完成了第一个科学发现,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石和保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高度重视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和体系化学理化。恩格斯将唯物史观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实现唯物史观的体系化学理化,铸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唯物史观创立后即被他们用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进而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创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核心的科学范畴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进而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唯物史观把生产关系作为核心范畴,进而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就是因为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其观点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完备的体系性和深刻的学理性,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根据等基本问题。体系化和学理化保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
  第二,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思想武装,有力地抵制了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长期经受住各种非议和攻击。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遭到修正主义和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攻击歪曲,后者的手法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分解开来,将某些部分和观点从体系中片面地抽取出来加以歪曲,进行攻击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这些歪曲和攻击时,都会将对手歪曲的观点或部分还原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还其本来面目,以深刻的学理性与说服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列宁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批判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第三,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学理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博大精深、严整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深刻的学理性全面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第四,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学理性为后来者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牢固的框架基础。“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从列宁主义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一不是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系框架和深刻的学理性,它们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它们不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五,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历史和理论的借鉴。习近平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如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从逐步提出观点、论断到在这些观点、论断之间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理论体系框架,实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恩格斯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恩格斯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基础。习近平也尤为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恩格斯坚持不断的理论创新,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从整体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学理化。习近平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发展的需要,坚持“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推进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统一。恩格斯的突出贡献就是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从整体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和学理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全方位地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和学理化。四是坚持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十分重视全面批判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成果,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和学理化的过程。习近平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在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并不断推进体系化与学理化的。
  深入研究恩格斯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和学理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