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于阳阳、王生升: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

发布时间:2023-07-13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更深入地钻研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明晰其逻辑主线,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实践。

 

  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归纳起来,目前学术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的确立上主要呈现以下代表性观点。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主线观。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逻辑主线,才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以区别于以往一切政治经济学,并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层展开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本质涵盖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基于此,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主线说”,都强调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质间的必然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范式。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主线观淡化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种淡化无疑无法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主线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仅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因此,围绕这种结合所进行的理论分析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推进这种有机结合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的。依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应该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来的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层面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主线。市场经济可以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并不能说明不同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并不足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除上述代表性观点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对当代中国经济实践出现的新特征作出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殊的利益关系”才应当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劳动者创造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共同组成“需要价值”,其运动的范畴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且全方位地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始终,应当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也要先转化为商品,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公有资本带来公有剩余价值,私有资本带来私有剩余价值,因而需以劳动为元概念、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线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既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核心脉络,还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相契合。上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的相关表述固然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没有全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

 

  遵循经济规律  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较《资本论》更为宽广,不仅要提供关于经济规律的解释,更要提供关于遵循经济规律推动经济发展的建设方案。这意味着不能照搬照抄《资本论》的逻辑主线,要依据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差异,从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高度进行理论创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逻辑主线。在大多数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构成了逻辑主线,但篇章布局往往依据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而采取版块式结构,弱化了逻辑主线对各版块的统摄挈领作用,通常只能借助于内容表述来呼应人民性的主线。就理论体系的构建而言,贯穿主线应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在经济发展规律支配下,生产关系能够通过自我变革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并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上层建筑也能够通过不断变革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并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性则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自然呈现。故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合规律变革,应当成为贯穿理论体系的显性主线,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则作为隐性副线与显性主线相呼应。

  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只能从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提炼。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源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合规律性改革,从而能够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稳定,使得不断涌流的物质财富成为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故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合规律变革”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恰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