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赵佳伟: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批判及其超越

发布时间:2023-07-06
字体: 打印
分享:
  长久以来,学界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世纪中后期至今,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快车道,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的学说开始兴起,代表成果如孟献丽的《社会加速理论视域下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于天宇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的三重幻象》等,但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批判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力图通过挖掘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展现其对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洞见与批判,以期为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加速化的历史生成
  “加速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社会批判理论中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新兴的资本主义批判场域,以德国的罗萨(Rosa)为代表的学者直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间加速的现实,提出了针对性的“加速社会”、“加速资本主义”概念,并通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其当作是资本逻辑扩张的必然结果。自此,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时间向度才得以出场。事实上,从加速主义理论的思想发端中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渊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批判视角,必须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才能更加深入理解时间加速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
  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就“加速”这一范畴做过专门的论述,但这并未造成其理论上的缺失。对资本主义加速向度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时间哲学和时间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始终。所谓加速,从社会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趋势,即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效率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透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整个社会从总体上是不断加速发展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就写道:“有犁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野农业,从而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实际上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可能了……而在田野农业产生以前,要有极其特殊的条件才能把50万人联合在一个统一的中央领导之下;这样的事大概从来都没有过。”这段描述充分展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反映出生产工具的革新对加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虽然整个社会总体上处于不断加速发展中,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这种加速却凸显出一种异质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发展,各种现代机器与新技术不断普及,但是工人们不但没有因此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反而不得不随着机器的转速越来越快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强度,还要不断地学习、适应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免被淘汰。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由此,可以将社会加速区分为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加速与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加速。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加速是一种相对缓慢、稳定的状态,是以满足人口增长、政治统治需要为目的,例如新的农作物的引进带动的人口增长的加速,以及新的工艺技术带动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加速,它们均不涉及整体层面的社会变革。相比而言,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加速则作为一种社会内在趋势而存在,是由资本逻辑内在本质决定的,具有覆盖社会各领域的整体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将加速作为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一部分意义上,来分析加速的时间性事实的根本性质及其表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关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贫困问题,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在这种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也成为一种有害的、异己的力量。如果说马克思早期更多是从哲学的视角透视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那么恩格斯则更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1845年5月,恩格斯出版了以大量调查研究为基础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为社会加速的后果分析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不断成熟发展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们对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洞见和批判不断迈向新的高度。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完成了“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手稿的“资本章”中,他探讨了机器体系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作用,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劳动,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是资本的必然趋势。劳动资料转变为机器体系,就是这一趋势的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更进一步强调“资本就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明确将加速与资本运动和剩余价值生产本质性关联起来。同样,恩格斯也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的序言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不可能稳定不变的,它必须增长和扩大,否则必定死亡”,揭示了加速是资本本性的必然反映。
  总之,加速化向度是马克思恩格斯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独特视角。所谓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就是资本主义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改进生产,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既极大地积累了财富,又给整个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显然,这些观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嵌入了资本主义批判与人类解放话语之中。
二、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表现形式及深层危机
  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展现了其表现形式,并揭示了其造成的深层危机。
  (一)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表现形式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解,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不仅仅是一种样态,而是由多种样态相互交织叠加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加速。19世纪既是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的时代,同时也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在这一时期被提出,电磁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发现和成果也在这一时期涌现。这些发明和成果很快被运用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大量机器的使用,使得依靠人力进行生产的传统生产制造模式逐渐被依靠机器进行生产的模式所取代,手工作坊也逐渐被机器密布的大工厂所取代,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机器的革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第二,社会变迁的加速。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加速。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其转变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资本主义加速了这种转变,使其在短时间内就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同时,由于资本主义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关系变化的加速。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了人口、资源、财产的加速集中。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下,生产资料与财产日甚一日、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而原本从事农业、手工业的人口为了生计就会集中涌向大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城乡、地区、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大,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现。
  第三,劳动节奏的加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增加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进一步指出:“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而工作日越是缩短,劳动强度就越能增加。”工人阶级并不能享受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便利,反而是面临着劳动强度不断加大的现实。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他们不得不加快自己的工作节奏,甚至将全部的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工作时间。
  (二)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深层危机
  资本逻辑驱动下的社会加速,造成了诸多方面的深层危机。
  第一,经济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加速,一方面,大工业生产具有一种跳跃式的扩张能力,进而社会总供给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多;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人口相对过剩,而资本主义对抗性质的分配关系则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资本盲目地加速商品生产数量和效率,同时加速制造者、劳动者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从而产生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与经济危机的出现。
  第二,生态危机。资本主义为了实现价值增值,不断加快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攫取自然资源的速度,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远远超过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造成生态危机,人类面临着整体性的生态灾难。资本以资本增值异化时间加速性,取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性。由于资本不断加速扩张的需要,自然资源不断被索取利用,其繁殖再生的环境条件不断被降低甚至完全破坏。在资本增值的压力下,不仅有限的自然资源被无限度地索取,而且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空间也被加速挤压,从而引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第三,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态危机,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一端是资产阶级源源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积累个人财富,另一端是无产阶级处于不断被剥削的境地,面临着随时失业的风险,在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艰难生活。资本主义虽然在物质世界方面展现出发达和富裕的一面,但是依靠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所实现的加速累积,同时也造就着缺乏公平、没有道义的社会。
  第四,精神危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既造成了物质与社会层面的危机,同时也引发了精神危机。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无产阶级,使得无产阶级时刻处于被奴役被压迫之中,这对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极大的考验。强制性的劳动剥夺了他们可支配的时间,只能有一点时间来吃饭和休息,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精神活动。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通过构建加速的意识形态和劳动控制来形塑人们的精神,将对精神的控制纳入资本加速增值的控制系统中。生产劳动的加速不断挤压着人们的生命时间,使人们的精神集中在高压的劳动中,在非劳动时间还要被消费、娱乐等满足空虚快感的异化精神活动所占据,人们的精神愈发紧张,主体性一点点被榨干。
  总之,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包括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在内的深层危机,这些深层危机具有总体性特征,它们的相互交织和叠加,是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在不同领域造成后果的集中体现。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加速化本质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加速化本质的批判,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实证批判,而是一个复合性结构,是从以下三个视角展开的。
  (一)立足整个文明发展视角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在文明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做了客观的分析。
  一方面,他们丝毫没有吝惜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意义的肯定与赞美,特别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地总体上处于相互隔绝、交往不发达的状态。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为了出售这些产品,资本家一步步地开辟世界市场,同时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获取原材料,由此历史转变成世界历史。伴随着资本的扩张,普遍性的世界交往逐渐打破了各个民族、地区、国家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都具有了世界意义和影响,人类文明得到保存、继承和传播,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加速的趋势必然引起其内在矛盾的激化,使之走入文明发展的死胡同,带来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自身的灭亡。资本就其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是有文明的一面的,但同时资本始终追求剩余价值,从其本性上来说,它是不文明的。资本主义加速的趋势的确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打破了各民族、地区、国家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它所采用的是殖民侵略战争和暴力掠夺的野蛮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各地建立工厂,占有原材料,倾销商品,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其本质仍然是资本逻辑的延伸,它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而非自由的空间。换言之,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加速的作用下陷入了一种困境,它一方面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却制造着危机和灾难。
  总之,资本逻辑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以自身加速的逻辑来建构满足其需要的文明形态的。加速作为资本逻辑的必然性趋势,在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创造这种剩余劳动……即……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之后,也就完成了自身在文明史上的历史意义,其社会制度形态也不再可能满足文明演进意义上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立足政治经济学视角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加速发展背后的资本逻辑对社会时间的把控和异化。资本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不断地进行增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需要不断延长除了自身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当中都有大量的材料,揭露了工人阶级普遍存在的患病比例提高、平均寿命降低等现象,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高强度、日夜不分的劳动。“在一昼夜24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而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动时间被法律固定下来,资本家无法继续压榨工人的绝对剩余价值,资本的增值则转向了依靠科学技术、机器设备来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压榨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作为劳动资料的知识、技能、社会智力被吸收到资本之中,表现为资本的属性,并同劳动对立。因此,虽然机器设备的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进一步飞跃提升,但是其实质上仍然是为资本的增值提供动力,反映的仍然是资本逻辑,工人的工作强度并没有降低,反而是被牢牢地束缚在机器周围。正如马克思所说,“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工人的时间被资本家无情地夺去,与之相伴的是异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在机器生产和分工的大背景下,工人的劳动已经不再是属于人的独立劳动,而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归他们自己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样一来,工人就会和他们创造出的产品相分离,他们生产的产品越多,地位就会越低。他们创造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供资本家扩大再生产,但是他们自身却愈发贫穷,自身价值也越来越低下。另一方面,工人进行生产劳动本身是一项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身心愉悦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工人的生产活动已经不再属于工人本身,而是完全由资本家所支配。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工人进行劳动会有种种不适,他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被强迫进行的劳动成为工人的异己力量,他们在进行工作时只能感到各种负面的情况。所以,只要这种强迫的行为停止了,工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总之,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本质上就是资本逻辑本性的体现,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独立性和个性,作为抽象的主体支配着现实具体的个人,“实现了对人的生产、生活、意识的全面控制,从而使人不自觉地沦为资本的奴隶”。
  (三)立足人类解放视角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加速化的内在限度,揭示了加速所反映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性与超越路径。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且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产资料丰富,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强大的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对其起到阻碍作用,由此就会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出现。资产阶级为了克服这种危机,“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但是这种克服危机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加速所反映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超越这一矛盾的路径,即共产主义公有制对私有制的超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消灭现存状况”主要指的就是消灭无法容纳更大生产力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更进一步地说明,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废除一般意义上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即“消灭私有制”。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深刻分析阐释了现代大工业的实质,强调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性的,变革旧的、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解决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不能靠牺牲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消灭现代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源上破除加速带来的负面后果。简而言之,共产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超越,是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加速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资本对人的剥削和支配的加速,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加速。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现实超越
  如果说共产主义之于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超越将是一种“未然”,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资本主义加速化的超越则是一种正在历史性展开的“实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条道路丰富了现代化发展的谱系,为超越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贡献了“中国方案”。
  第一,从主体层面来说,社会加速不再是资本用于剥削的手段,而是用来服务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方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对资本逻辑的超越。资本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不可否认的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通过不断加速的生产积累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这些物质财富绝大多数掌握在资本家而非劳动者的手中,“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一切增长……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长”,而这必然会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由此可见,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社会财富的积累仅仅是让一部分人获益,大部分人仍然处于贫穷、被剥削的状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其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而非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权力高于资本权力,资本从属和服务于人民”这一价值原则。一方面,始终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为指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非资本的不断增值作为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而非人格化了的资本即资本家作为发展的力量泉源;另一方面,始终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指引,使加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与“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从制度层面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对资本的有效利用与驾驭,为社会加速价值取向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从经济建设层面来说,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在包含了解放生产力、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价值意蕴。因此,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又能够将资本控制在社会主义的制度范围内。二是从政治建设层面来说,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起一整套能够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而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出现的“金元政治”、“选票民主”的民主虚假性,避免了西式民主“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乱象。三是从文化建设层面来说,我国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四是从社会建设层面来说,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五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来说,我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而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价值目标,超越了资本逻辑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的格局。
  第三,从路径层面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求同存异,是在同一发展时间序列中与其他制度环境的加速状态有效沟通的话语基础。马克思指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资本对于财富的极度渴望与追求暗含了它的侵略与扩张属性,在资本逻辑的指引下,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不通过对外殖民掠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强行将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的发展体系中,为其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和商品倾销地,给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加速驱动之下通过对外殖民侵略而崛起的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共享共赢的道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不谋求、不依靠对外扩张来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利用资本的活力、通过对资本进行灵活有效的驾驭来不断发展物质生产,并依靠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共赢,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从而超越了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所说的“对抗性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
五、结语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大机器轰鸣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动,大数据、平台等新的资本样态已经逐步取代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的资本生产模式,然而,资本的本质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特征已经随着资本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全方位控制与剥削。近两个世纪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批判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彰显出其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为此,必须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加速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同样,在当代中国,要实现对资本主义加速化向度的超越,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