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李西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发布时间:2023-07-06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一蕴含丰富的理论命题,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贡献。
科学确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基石
  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这种理论思维的形成,必然依赖于科学的、具有理论高度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开启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文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所谓“历史方位”,凝结着党的百年发展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思想智慧。其基本内涵就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中国方案”。恩格斯说,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无论这种形式和内容随历史如何变化,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集中体现和回答了时代的呼声与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党的百年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进入21世纪人类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生动诠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方案的示范意义,是思想奠基与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最为根本的思想遵循,形成了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型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种“根本所在”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包含的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为核心的“六个必须坚持”,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核心内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表达及升华,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原则和最高目的,它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人民至上决定文艺的发展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道路,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根基,它渗透于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不断创造与探索,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神标识和底色;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向和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的勃勃生机,正源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它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精神法宝,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逻辑;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辩证法融合统一的体现。问题导向是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它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注入了现实血液和时代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坚持系统观念,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注重事物相互联系和依存的辩证思想,又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念及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所确立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大部署,充分显示了党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展现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拥有的世界眼光、格局和态度,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一脉相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包含的共同体与多样性统一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奥秘所在。
深刻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要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具真理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科学,不仅是推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依据和指导未来文艺发展的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遗产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它所确立的观念、理论及方法成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精神法宝和思想指引。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在本质上符合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趋向。这一思想通过直面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深刻认识和把握了当代人类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结合党百余年来致力于中国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探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实践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当代文化和文艺的建设发展,将其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精神根脉、目标愿景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论述,以其独创性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及文化现代化方略,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和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和书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理论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所展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根本的和划时代的意义,显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的思想取向和价值选择,成为引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和促进文艺事业繁荣的思想纲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毛泽东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革命与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显现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之“魂”对现代中国文论建设的价值引领和指导作用。而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则从一种更加根本的方面,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向中国形态的价值转换,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要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努力培植“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精神根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具有丰富的问题域,体现出与新的社会现实变革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制高点,立足中华民族精神之“根”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魂”,结合中国文艺发展实际,科学解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命题。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中国精神和价值引领新时代文艺的发展和理论建设,深刻阐释文艺创作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度,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关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由此看,“两个结合”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完整的思想体系。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重心在于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基本方向和道路,以使这种结合内在融入中国文化本土实践和现实场域,进而在中国化实践中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观念和理论。而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心则在于培植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精神根基和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价值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能在中华思想文化的滋养中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成和建构具有中华文化精神、思想特质、理论谱系、话语风格及方法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和形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蕴含三个重大面向。
  根本面向,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以此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他把文化和文艺放置在“两个一百年”宏阔背景下,视其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赋予了文艺繁荣和理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与共的重要地位,极大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的文化战略地位和当代价值,充分展现了文艺发展和文论建设所担当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责任与使命。
  核心面向,是同汲取和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相结合,以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的精神根基和灵魂。当代文艺何以需要培植中国传统价值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就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历史从古到今,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无疑构成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只有传承优秀传统思想和中华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将新时代文论体系植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和精神根基中,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关键面向,是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践行中华美学思想相结合,以此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生生不息的动力。其内容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坚守真善美的文艺灵魂,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反映中华审美精神,表现民族审美情感,满足人民审美需要;遵守艺术创作规律,把创作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审美境界,通过不断提高艺术工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系统构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话语体系
  理论作为思想观念的表达和凝结,是在不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方法论意义。而话语体系则表征了这一理论的完整性、成熟度以及它所具有的社会范式效应。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种理论的显著优势之一,正是在于它高度重视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并将其作为指导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想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首次提出和确立了以解放全人类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文艺和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凸显文艺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以文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从而构建了具有“无产阶级和人类普遍价值”特征的文论谱系,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指导的坚定信念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制高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和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论断,从而建构了一种包含人类文明发展公共价值诉求,凸显时代精神及新发展理念,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成为新时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纲领。如同马克思创立文论知识形态是要将其转化为一种精神武器、为实现人类社会理想目标发挥积极作用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样是奠基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需要,立足于重塑时代精神之根本,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之蓝图。
  话语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生产的构型符号,是一个集意义含蕴、理论观念及问题取向为一体的意识形态陈述系统,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建构意义世界和创造文化价值的重要思想工具。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正是构成其理论谱系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文化现状及文艺问题,阐释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发展前景,进而形成和建构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论主线和话语表述特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谱系,其核心价值无疑是以坚守中华文化精神、汲取中华思想智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构建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坚持以“两个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注中国经验和思考中国问题,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和理论构型。可见,为中华文化复兴培根铸魂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也成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讲话的思想内涵及精神构成看,他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提供了具有现代价值论思想意蕴的系统观念和理论。他对文艺存在价值及本质、功能的理解,对文艺活动规律的认识,对文艺创作和批评问题的论述,均源自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与美美与共的思想取向,也由此形成了以实现民族复兴、促进文化繁荣、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创造美好生活、重构时代精神、建构作家人格、践行核心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审美风范等为核心范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谱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为谋求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繁荣和文化现代化的实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造新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