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田鹏颖 沈鋆星: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与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28
字体: 打印
分享: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晚年提出的重要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19世纪90年代,面对资产阶级哲学家的诘难,恩格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各种客观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论证了单个意志汇聚合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阐明了历史进步是必然规律与偶然表现的辩证统一。深入研究历史合力论在当代中国的思想意蕴,对促进党员、干部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大有裨益。
一、历史合力论的出场逻辑
  恩格斯晚年集中论述历史合力论,有着特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随着马克思的去世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低潮,唯物史观遭到部分人的歪曲与误解。一方面,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保尔·巴尔特等重新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青年派”指责唯物史观忽视“人”的单个意志。有鉴于此,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从根本上批驳错误思潮,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一)唯物史观的价值澄明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断言,人类的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1]306。这一论述构成了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但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对此趁机歪曲、极力否认。例如,巴尔特将唯物主义污蔑为单向的经济决定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庸俗的经济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1890年,巴尔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个别词句进行曲解,刻意捏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从而为虚假唯心主义哲学辩驳。他污蔑唯物史观将意识形态看作经济基础的被动反应,人类仅是受物质生产活动支配的、没有意志的生命体。除巴尔特之外,同一时期的其他唯心主义哲学家也试图贬低唯物史观。例如,尤·沃尔弗、路·布伦坦诺等代表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将唯物史观等同于僵化的历史宿命论与机械决定论。
  面对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攻击与污蔑,恩格斯反驳道,“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604,历史斗争的进程“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3]591。以上论述捍卫了唯物史观的一贯立场,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人类为了维系生存,开展了一系列通过生产与再生产创造历史的活动,正因如此,恩格斯反对将唯物史观的标签乱贴在一切具体的历史现实中。通过对巴尔特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回击,恩格斯廓清了外界认为唯物史观只重视物质生产、经济基础的认知迷雾,捍卫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二)阐明“人”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著作中揭示出作为历史关键环节“人”的重大作用。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想成为黑格尔那样无所不包的哲学家,因此他们重点强调了参与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个体的欲望、性情等主观因素。这些观点表明,唯物史观不是既存哲学的翻版与再版,而是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全新体系。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危机一一应验,他们的哲学体系在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一些青年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研究者,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进步。以保·恩斯特、汉·弥勒等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更是自诩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由于受到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误导,青年大学生并没有理解唯物史观的真谛。“青年派”认为,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是客观形成的,没有任何个人意志的因素,他们还认为,面对经济基础的操控,历史中的个人是无能为力的[4]199。凡此种种,皆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1890年9月,柏林大学的学生约·布洛赫致信恩格斯,讨论唯物史观的若干问题。布洛赫的这封信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受“青年派”误导后的错误思想。信中,布洛赫质问恩格斯,既然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那么如何解释历史现实中个人利益也经常发挥作用的事实。因此,“是否只有经济关系到处直接地、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地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在起作用”[4]205。这封信为恩格斯深入解释历史合力论提供了重要契机。实际上,强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得出的,反映着历史变化的实践逻辑。
  恩格斯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既回应了“青年派”的错误观点,也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恩格斯强调:“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302构成了社会历史活动重要主体。因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包含了人的自觉意图与预期目的的。生产力发展是人主动利用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结果,而生产关系是人处理物质生产活动复杂关系的结果。一旦离开了人的主观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会僵化,更不能自行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主观意志和物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不是每个人的意志都能得到完全实现,但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每个人最初的意志与愿望。这些论述与唯物史观的既有论题一脉相承,但是更加突出单个意志的重要影响。由此,历史合力论通过深化“人”的作用的认知,使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体系更加缜密,也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二、历史合力论的内容呈现
  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不是一蹴而就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致约·布洛赫》《致瓦·博尔吉乌斯》是集中体现历史合力论思想的3篇原典,反映了从奠基到成熟的思考过程。
  (一)历史结果是多种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合力论主要不是狭隘的单个意志间的合力论,而是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历史合力论[5]。前人所创造的、既得的、制约着他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切社会存在物构成了历史客体,历史客体多种要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历史客体合力[6]。恩格斯的观点既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也肯定上层建筑对于偶然历史事件的影响。在阐述历史合力论的基本观点时,恩格斯首先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动摇的基本观点。但是,恩格斯反对将唯物主义机械化的错误倾向,更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当成是一成不变的教义。
  一方面,恩格斯强调正确理解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历史合力论强调“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3]592。这一观点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承认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离开了这一基本共识即会走进唯心主义的泥淖[7]。恩格斯同时明确不能误解“归根到底”的真正含义,否则“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3]591。这些观点旨在提醒人们注意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就在于,机械唯物主义不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更不承认上层建筑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误读。
另一方面,恩格斯指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3]592。这意味着,并不能否认上层建筑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表现出极强的偶然性与随机性。这种偶然性与随机性受到环境限制与文化影响,与经济基础并无直接、明显的联系。此外,上层建筑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强烈的反作用,进而与经济基础构成力的平行四边形,影响社会历史结果的发生。
实际上,经济基础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层面、本质层面。历史合力论始终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普遍规律,但是同时综合考虑现实历史中各种发挥影响的因素,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哲学、思想、文化等因素。由此,历史合力论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指导人类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法论。正因如此,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真理性正在于它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驳与背叛,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解释与完善。
  (二)历史进程受群众个体意志的合力影响
  在历史合力论的观点中,恩格斯指出,历史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表现出的单个意志的合力的综合作用,从而明示了影响历史结果的主体合力[8]593。单个意志相互矛盾、相互交错,“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592。“力的平行四边形”生动形象地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即便最终的历史结果不是每一个体所期望的,但是这一结果却综合体现了每一个体的意志。
  一方面,历史合力论强调人民群众的合力推动历史发展。“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302社会中劳动的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动物,劳动者拥有创造历史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自然的支配。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还是英雄人物的个人意志创造历史?恩格斯强调,探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与其将其归结为“非常杰出的人物”,不如说是“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302,人民群众的力量构成了引起社会历史变迁的持久、重大的活动。显然,历史合力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进一步强调。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仅承认重要英雄人物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与之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历史合力论强调,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的动机与意志,并将这些个体力量与整个社会的意志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历史合力论强调作为分力的个人意志影响社会历史进程。在强调个体意志与历史整体进程时,恩格斯指出:“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2]606据此而言,历史合力论既强调个体意志构成的系统合力的作用,也强调相互冲突的个体意志的影响。简言之,历史结果是无数个体意志的综合作用。虽然个体的意志并不完全统一,人们也是按照个体的意志在分头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但是,正是这种无序的统一构成了系统性的历史合力,这种合力就是无数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1]302,历史结局就是这样被个体意志所塑造的。
  恩格斯强调单个意志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植根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为了获取金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体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争夺稀缺、有限的资源。因此,人与人的意志很多时候是相互冲突的、相互矛盾的,个体的目标很多时候并不能最终实现,“人们所预期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1]302。个体的特定活动目标可能是预期的,但是最终的历史结果却超出了每个人的预期。
  (三)历史进步是必然规律与偶然表现的统一
  历史合力论承认社会历史的变迁符合必然的客观规律。人类为了生产与再生产,参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这一活动造就了社会变迁的必然性。但是,承认社会变迁的必然规律,也要看到社会变迁还会受到许多非预期因素的影响。这些非预期因素,往往是客观规律之外的偶然性表现。人类在生产与再生产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偶然事件的出现。正因为有这些不确定的偶然性存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表现为完全固定的方向,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微调。必然由偶然组成,必然隐藏于偶然[1]299。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的因果过程,既要承认经济因素决定的必然规律,也要承认人类主观意志造成的偶然表现。
  历史合力论强调遵循客观规律是人类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主流。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2]605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主义哲学家,如休谟认为人类世界是不可知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规律[9]。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社会历史的实践经验否定了人类世界的不可知论,揭示了社会历史随着经济因素变迁的客观规律,从而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工具。这个规律表现在实践中,就是社会历史的变迁始终围绕着特定的中轴线——人类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社会历史虽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但主要还是必然性。人们创造社会历史的过程,偶然性只是补充和表现形式,而必然性“占统治地位”[3]669。
  社会历史变迁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1]302这句话表明,真正的唯物史观承认必然规律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决定作用,但也不否认偶然表现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规律决定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必将偏向于特定的方向。但是在力的博弈中,哪一方面的力更大,哪一方面就能更好地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彰显自己的意志,这正是社会历史变迁偶然性的表现。这种偶然性的表现是事先不能预期的,是与个体在特殊事件中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历史变迁虽然具有总体的必然性规律,但在具体的变迁过程中却同时受到了多个层面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合力论的当代实践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不仅具有深邃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便是历史合力论焕发新生机的生动演绎。历史合力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一)激活建设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合力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个人意志的统一。这一观点首先认为社会历史结果不是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所形成的合力,才能真正影响历史的走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蕴含着历史合力论的丰富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靠单一民族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发挥中华民族的合力。历史合力论构成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基础。依据历史合力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于唯心史观,历史合力论始终秉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强调激活全民族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的方向。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切实解决制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各项问题,为的就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0]。
  历史合力论奠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基础。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个体的主观意志是多元的。多元的主观意志意味着个体的利益诉求也是多元的。历史合力论并不否认个体意志的重要地位,但是个体意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必须在实现单一民族利益的过程中兼顾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思想观念的交融汇通,不同阶层、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日益凸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存在发展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1]49公共政策是分配社会资源,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党和政府在制定事关人民利益的重大政策时,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吸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确保政策的公正性。
  (二)凝聚实践合力,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历史合力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实际上是强调客观因素合力对社会历史的驱动作用。要凝聚实践合力,就必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上层建筑客观合力共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保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向发力,这一举措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具有思维逻辑的一致性。
  一方面,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社会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共识。历史合力论强调,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一切个人意志的偶然性均是通过经济关系的必然规律表现出来,进而影响社会历史的走向。这意味着,任何时期都不能背离发展经济的规律,必须紧紧把握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12]8,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变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确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向发力。既然经济基础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也扮演着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那就需要确保上层建筑始终与经济基础同步,始终做到为推动经济发展服务。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而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活力,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深化改革的共识;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各方主体参与改革的活力与动力,切实凝聚深化改革的合力。
  (三)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历史主体进步作用的全面概括。“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形成历史合力,即主客体合力。”[5]主客体合力论既阐明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也阐明了历史过程的实现机制以及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3]。一方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因素归根到底制约了历史发展,主体背离客观规律就不能开展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主体必须在客体的基础上创造历史。另一方面,客体不会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历史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客体。只有汇聚形成历史的主客体合力,充分发挥二者的交互作用,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历史规律办事。历史合力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补充与发展,与历史唯物主义拥有一致的原则与共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客观实践决定主观意识的一般规律,强调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有关历史合力论的表述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些一般规律,再次印证了唯物主义一元决定论的正确性。人们可以自行创造历史,但是这种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的,其中经济关系构成了“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3]668。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基本观点,强调必须按照历史规律办事,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书写了新的历史辉煌。在稳中求进的过程中,中国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不搞休克疗法,逐步摸索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14]27。
  (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
  历史合力论指涉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只局限在本国历史范围之内。历史合力论虽然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这一客观规律,但并不否认人类主观意志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在历史发展潮流中,单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了全人类共创美好家园的崭新篇章,保障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扬历史合力论的生动做法。
  历史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类也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将潜在的历史发展动能转化为真正的历史结果。既然如此,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就意味着不仅要遵循客观实际,也要增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习近平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15]510身处重要的历史机遇期,牢牢把握历史时机才能加快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遭遇了多重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挑战并没有畏葸不前,而是准确把握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发展这一规律,精准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成功使中国发展逆流而上。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自觉,勇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将一切不利因素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有利因素,正是对历史合力论哲学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强调历史结果是历史客体合力、历史主体合力、历史主客体合力的交互作用。当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背后与党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不是对历史合力论的简单套用,也不是对历史合力论的主观裁剪,而是使历史合力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够在党的带领下,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