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作为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一直引领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使命中承担了重要的学术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从时代图景中深耕真问题,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已然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实质目标。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学者在“马克思的自由观”“资本主义批判及其理论出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社会哲学与批判理论”等问题上不断拓展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理论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学者系列讲座”集中呈现了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生长点,展现了年轻学者把握具有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的真问题,对当下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批判维度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议题,也是重新激发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观的重要论域。相较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研究,当代研究也愈发注意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批判维度,即马克思并非仅仅在技术层面处理资本逻辑,更是在社会结构的辩证运动中把握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由此揭示出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近代社会政治哲学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桎梏。
毫无疑问,自由是近代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贯穿于马克思思想脉络始终的核心主题,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主题。正是以此为理论枢纽,马克思得以将自由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深化发展了自由观,将自由追寻内化于历史科学,因此马克思的自由观更多的是一个历史开放性维度的呈现。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教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从始至今的发展都主要是物质需要的自然必然性或资本增殖的异己必然性水平上的发展。无论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还是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基本上都没有逾越必然王国规定的自由界限,却又从中潜在地孕育出扬弃自然必然性与异己必然性的物质基础和文明成就。
与“自由”论题相似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平均”。与同时代很多思想家仅仅从空洞的普遍化来理解形式上的平均不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区分了两类平均概念,一方面,马克思所要指向的“平均”并非对消费资料的均分,而是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平均价值和平均利润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概念推演的理论中介,引出平均利润率下降问题,由此揭示出资产阶级发展过程中蕴含了自我否定的因素,并最终指出了一条通往真正的平均的共产主义道路。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志军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指向的社会结构问题,可以洞见马克思学说的共产主义旨趣。
在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中,我们能看到从社会批判的领域反向切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这同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了鲜明的理论反差。以阿多诺哲学为例,他以中介、交换抽象和功能性为三大要点,分别论述了社会批判的方法、本质与功能。特别是在“交换抽象”的层面上,阿多诺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价值理论的展开论述,表明交换抽象既是主观活动,又是客观存在,由此指明政治经济学批判绝非空洞的理论,而是与社会实在保持着紧密的理论关系。这尤其启示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现实旨趣,纯粹技术性的解释仅仅是理论上的澄清工作,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活力来自对既定社会的深入剖析。
探索经典文本研究的理论新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序言中提出:“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文本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契合了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理解的时代需求,同时还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要求。
近年来,有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问题往往聚焦于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不少学者认为,青年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讨论虽然在表述上篇幅有限,却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副研究员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探讨 “人的解放”问题的理论开端。马克思通过分析“德国现状”,在《导言》文本中展开了整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可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的先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传统研究聚焦在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伦理国家的批判等等,然而认为私有财产问题并非真正作为独立的议题出现。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得到阐发。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周嘉昕教授则将私有财产问题的延长线延伸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之中。他认为,基于对于“地产”与“动产”的不同理解,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中不同形式的私有财产运动,这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批判做出了前情铺垫,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中神秘主义批判的完成只能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领域。
从西方思想传统中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性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掘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启了思想史研究的转向。其中,马克思与启蒙哲学、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等诸多研究,丰富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题,拓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科边界。
作为马克思的重要对话者之一,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思想关联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冯波教授考察了马克思的手稿及其大量著作,从中挖掘出斯宾诺莎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表现”一词的使用。马克思对展现、显现与表现三个不同词语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其中马克思以“表现”一词承载了《资本论》中斯宾诺莎的表现问题。斯宾诺莎那里的表现完成了实体的“一”与样式的“多”之间的勾连,而马克思借助“价值表现”展开的商品与资本的关系也与斯宾诺莎的表现问题分享了相同的结构。从当代哲学出发,也能从20世纪的斯宾诺莎解释中重估马克思与斯宾诺莎的思想关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寅副教授就借助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单义性的解释,认为马克思与斯宾诺莎在理解革命的价值问题上可能蕴藏了重要的理论张力。由于斯宾诺莎的单义性理论具有激进面向,以康德为代表的德意志唯心主义试图通过“开放而回溯的真理意志”来回应单义性理论对伦理学的挑战。
马克思与启蒙的话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虽然马克思和卢梭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二人也成为启蒙思想最深刻的批判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田冠浩教授认为,马克思与卢梭在启蒙问题上的相似性体现在文明与自然、理性与德性和政治与经济三个方面。卢梭关于现实财富增长、恢复个人自由和重塑社会情感的主张预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某种开放式前景,并表明启蒙是同时面向事物与人,且不仅关乎当下而且面向历史和未来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学胜副教授从文本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经历了信奉、质疑、批判再到重建的过程。马克思实现了对原初启蒙的变革和推进,但从广义上仍然属于启蒙传统,是一种“新”启蒙思想。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时代感和实践感不仅是检验理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面对“摆脱学徒状态、建立自我主张”的学术任务时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可以看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重视挖掘传统文本研究,还在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研究方法、建立开阔的学科视野等方面卓有成效。“理论与历史”系列讲座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当代青年学者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关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由于时代对于思想的迫切需要,进一步要求学者们深入社会存在的本质性维度,回应国家之需,回答时代之问。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