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中国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也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我们不仅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即守正),还不断创新经济发展道路,正在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由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加速转向创新驱动,而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通过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结构、质量、效率及动力,有助于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我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树立起生态财富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四化”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发展,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过程,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进程上大大短于西方式现代化,所付出的代价也更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理论贡献体现在:一是将现代化进程概括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领域。二是依据中国的发展实践,总结出“四化”同步的中国经验。三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仍需根据“四化”同步的要求推进现代化。比如,农业现代化提出“补短”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其他“三化”的推动作用。四是明确提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关注的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当前,我国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这一进程中所要和所能解决的共同富裕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共同富裕不可能消除富裕程度的绝对差距,也并非简单地拉平收入,更不可能是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二是收入差距存在着一个“合理区间”,即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高于平均值;三是要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着力克服相对贫困问题;四是还应促进人民在精神层面,以及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共同富裕。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中,不同的个人由于所拥有的要素差距导致收入分化,克服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需要在分配体制上兼具效率与公平。第一,初次分配阶段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为低收入群体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第三,政府在再分配环节要更加注重公平。第四,第三次分配可作为主要补充。
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发展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敏锐地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将其作为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发展格局涉及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联通。首先,培育和依靠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为我国现代化增添动力。其次,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进行开放式创新。我国正由出口导向的开放型经济转向内需导向的开放型经济,突出以创新需要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尽快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再次,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进”促“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重视引进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要素;坚持全球产业链环节的国际国内布局并重,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最后,还需积极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切实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