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王旭琰:从垄断资本到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评“每月评论”派论资本主义新阶段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2-03-26
字体: 打印
分享:

  《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是美国一家有着超过60年历史的左翼杂志,由于它长期不断追踪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对各种新变化寻求比较一贯的理论解释,所以成为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中很有影响的一派。《每月评论》最有名的几位主编,从创始人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开始,后有1969年加盟的哈里•马格多夫(Harry Magdoff),以及近些年已成为每月评论中流砥柱的约翰•B.福斯特(John B.Foster),他们在理论上不但有明显的一致和传承关系,且各自也有独特的见解,推动着“每月评论”派的理论发展。

  “每月评论”派初期以斯威齐的著述为代表,继续了列宁时代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中间经历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80年代经济结构的变革,马格多夫和斯威齐合作在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与金融膨胀相关问题上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90年代之后,特别是进入新千年,资本主义金融化逐渐成为左派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每月评论》在持续追踪这一变化的过程中,福斯特对金融化的理论基础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全球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本文主要是对斯威齐、马格多夫和福斯特关于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进行概述和总结。

  一、斯威齐论“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作为资本积聚和集中的必然结果,大型股份公司和各种垄断组织出现,并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疯狂地对外征服,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这两个特征,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或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这些新现象和发展阶段上的变化,必然要求理论对此作出说明。20世纪的前20年,也确实是一个理论争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理论家,但是他们的理论却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发展的。以凡勃伦的《企业论》(1904)和希法亭的《金融资本》(1910)为代表,他们探索资本主义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的变化,即在资本主义基本运动规律层面上的变化。而以布哈林(1914)和列宁(1917)为代表,将垄断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联系起来,从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去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据,这是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的层面发展了帝国主义论。

  这两个层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列宁的分析模式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因而解释了帝国主义大战的原因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根源,及社会主义革命在当时的特殊道路等问题,所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然而,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基本运动规律层面的讨论并未结束,只是由于“一战”、“二战”的爆发,使这一有意义的争论不断地被搁浅。而战争的结束,必然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帝国主义论有所转移。

  斯威齐认为,巴兰与他合著的《垄断资本》(1966)是“二战”后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运动在第一个层面规律的发展。在《垄断资本》中,巴兰和斯威齐提出一个核心观点,认为对于垄断资本主义,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不能直接应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现实表现出来的是“剩余上升趋势规律”(“剩余上升趋势”并不一定与“利润率下降”相反)。这里经济剩余指全部产品价格与必要成本之间的差额,也是生产工人工资与全部增加价值之间的差额。“经济剩余趋于上升”不仅由于生产力的绝对增长,而且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状态到垄断阶段的发展而产生。

  生产力的绝对增长,在于单位时间的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生产力加速增长,而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到如此程度,使劳动力在生产出维持自身再生产的产品之外,能够提供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进行生产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限定的劳动者作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产力的增长已经使产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基本生存的消费界限。因而,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是问题,相反,困难在于如何在有利于资本积累的条件下增加社会消费。

  另一方面,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对市场、原料、技术等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垄断,都赋予了垄断资本制定价格的权力——垄断资本通过压低原料和半成品价格,抬高制成品价格来获得稳定持久的高额利润。同时,垄断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变得相对有秩序,形成半管制的状态。它们以对市场份额的分割和与之相联系的垄断权力的分配方面的争夺,取代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家之间的生死存亡的竞争;以有计划的生产能力闲置,代替了自由竞争时期愈演愈烈的商品过剩,从而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过度竞争和商品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利润率下降。总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们能够联合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利润率水平和利润率等级,而积累了大量无法进入资本再循环的剩余资本。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都增加了资本主义可能的经济剩余。因而斯威齐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不断增长的巨大的经济剩余和相应的剩余如何被利用与吸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剩余资本能否找到可投资盈利的渠道,大量闲置的生产力能否被充分利用,成了决定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虽然资本家的个人挥霍可以使用或浪费部分剩余,但这与不断增长的剩余的规模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扩张的资本遇到垄断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带来的消费极限:占人口相对份额越来越少的资本家无论如何挥霍,相对于巨大剩余来说也不过九牛一毛,而劳动者却没有购买力进行消费,最终谁来购买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产品?《垄断资本》中,巴兰和斯威齐分别考察了“二战”后垄断资本一般采用的吸收剩余的几种方式:广告和销售费用、政府开支和军事消耗等,这些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扩大消费,但对于垄断资本主义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来说,却仍然相去甚远。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能提供的消费的界限,所以它不得不限制投入生产领域的资本,甚至将已有的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使潜在的生产能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这样,垄断资本主义必然造成生产的相对停滞。

  所以,巴兰和斯威齐在《垄断资本》中写到:“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制度。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的,因而是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既然不能吸收的剩余就不会被生产出来,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态就是停滞。在一定的资本总额和一定的成本与价格结构之下,这个制度的开工率不会高过生产出来的剩余数量能够找到的必要出路的那一点。而这就意味着现有人力和物力的经常使用不足。……如果听其自然——即是说,当不存在构成这个制度的所谓‘基本逻辑’的一部分的抵消力量时——垄断资本主义会越来越深地陷入长期萧条的泥沼中。”①福斯特在《千年之交的垄断资本》中评价说,《垄断资本》的以上观点发展了被称为“垄断资本”或“停滞理论”的理论视野。

  虽然斯威齐提出的“经济剩余”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围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他表达的问题十分清晰,即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不论是生产力的绝对增长,还是生产关系的发展,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力过剩,而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计划性,使大量的社会生产能力闲置,因此,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出现生产停滞的趋势,所以需要被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巴兰和斯威齐的这一观点是“每月评论”派论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基础。

  二、马格多夫和斯威齐论“生产停滞与金融膨胀”

  虽然斯威齐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就是停滞”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之一,但规律在现实中的表现往往并不是直接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经过1929年大危机和几乎遍及整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及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长达20年的黄金增长期。对此“反常”的经济增长,与曼德尔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长波上升期的观点相同,斯威齐认为推动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增长的原因并非必然,而是各种历史的偶然,如战争破坏的恢复、战争时期积累的潜在的消费力的释放、战后美国霸权的确立、战争期间的军工生产转民用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军事支出对相关生产的带动等等。但是这些因素都是自我限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的积极因素或者被耗尽,或者发展为反面。因而,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资本主义又陷入生产停滞的状态。

  在《垄断资本》中,斯威齐认为“二战”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最终摆脱不了停滞的趋势,原因有二: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再产生一个像蒸汽机、铁路和汽车工业那样的划时代的创新来推动资本积累,因而资本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途径;二是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指导下,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能够消费部分剩余资本,但终究推动作用有限,资本依然缺乏有效的吸收剩余的方式。但是《垄断资本》出版之后至上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又有了相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金融化。但由于信息产业没能有效带动产业资本的大规模发展,所以斯威齐的第一点分析仍站得住脚,但第二点,斯威齐自己认为存在很大缺陷,他未能在《垄断资本》中预见到金融部门的极度膨胀使剩余资本找到了最后发财致富的场所。②

  一定程度上,马格多夫和斯威齐对上世纪70、80年代逐渐明显的金融资本扩张的认识,延续了《垄断资本》中的思路,他们认为金融资本扩张是垄断资本主义消化经济剩余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资本家的奢侈消费、军事开支、销售费用在缓解剩余方面的作用表现得有限时,非生产性行业的兴起和以金融为核心的寄生性经济领域的发展成为解决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剩余的有效途径。金融部门扩张不但可在无益于社会生产增长的金融领域投机活动中消耗经济剩余,又能通过利息收益和推动企业兼并使资本家获得收益,从而使资本发挥职能。但是,随着金融膨胀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显著的特征,马格多夫和斯威齐在与主流经济学观点争论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观点逐渐丰富,也逐渐超出了《垄断资本》所能够提供的理论解释界限。

  金融扩张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是马格多夫和斯威齐论述最多的问题之一。面对金融部门的迅速扩张,美国经济学中的主流派和部分左派各自固守两点教条:主流经济学认为金融是为生产进行融资的部门,所以金融部门的扩张是生产扩张的前提,会推动实际生产投资。而某些左派学者则认为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使资本从实物生产流入金融领域,这是对产业资本的浪费,因而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马格多夫和斯威齐一方面指出,主流经济学上述观点成立的前提是,买卖金融资产的是直接的生产资本家,但实际上在当前的金融扩张中,绝大部分的金融交易已经完全脱离实物生产和商品贸易,从各种经济数据中都不能得到金融领域的扩张是在为生产部门进行融资的有益行为的结论。另一方面,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反复强调,金融膨胀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是有益还是有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作价值判断。资本主义的金融扩张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停滞的结果,如果资本不投资于金融领域,难道它会投资于生产领域吗?如果没有金融领域的扩张,难道生产领域就能顺利进入增长阶段吗?他们认为对此持肯定意见的左派学者,都是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反当作原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停滞才产生了金融资本扩张的可能,而不是由于金融资本的扩张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停滞。80年代之后,如果没有金融部门的膨胀,资源也不会被实物生产吸收,而只会增加资源闲置和失业。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进入停滞状态后,金融资本实质上对资本积累有积极作用:其一、金融部门的膨胀,带动了办公建筑、通讯设备等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其二、金融资本的扩张带来的利息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服务行业和奢侈品的消费。因而,不论从投资方面还是从消费方面,金融部门的膨胀都起到了抵消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停滞趋势的积极作用。③

  80年代之后的金融膨胀,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停滞的结果,表现出与产业资本以及周期变化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所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一部分过剩资本周期性地游离出产业资本循环采取了货币资本的形态,它们借贷给需要资本的产业资本家,而自身成为吸取利息的生息资本,它同商业资本一样成为资本一般的一个特殊环节。这里,生息资本的运动周期由产业资本积累周期决定。但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金融资本膨胀,却是一种长期状态,是垄断资本主义再次陷入生产停滞的结果。这种金融扩张脱离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成为帮助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斯威齐称之为金融和生产的“颠倒了的关系”。金融部门的膨胀不只表现出远离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它对此前由大公司主导的实体经济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也是深刻的。首先,20世纪80年代由垃圾证券支持的并购狂热使先前的公司世界的稳定性受到动摇,公司整体上被投机金融大大改变了,某种程度上说,对经济的控制权力已经从公司经理们转向外部金融市场;公司逐渐被当作资产投资组合,越容易变卖越好。④其次,金融的膨胀使投资领域的整体方向也发生变化,传统上在商业周期的恢复阶段,公司都是在制造业、运输业及公共事业的工厂和装备上进行大量投资,但现在只是在那些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相关的领域,投资才有些微的增长。⑤

  马格多夫和斯威齐对美国债务经济和拉美国家债务的增长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后者,他们认为美国给拉美慷慨的借贷是个金融陷阱。拉美国家为了分期偿付贷款,仅支付的利息经常超过债务本身,如果没有足够的出口作支撑,这些国家必然陷入以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债务成为美国金融集团从第三世界国家吸收财富的重要管道。⑥

  对80年代美国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特别是金融资本急剧膨胀和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以马格多夫和斯威齐为代表的“每月评论”派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变化,在一些关键问题,如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积累停滞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解释,同时,也对“垄断资本”理论进行了补充。但是,总的来说,对生产停滞背景下金融资本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格多夫和斯威齐并没能给出一贯而完善的解释,这一工作,部分地是由福斯特近些年来完成的。

  三、福斯特论“垄断金融资本”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膨胀持续发展,且经过90年代的爆炸性增长并通过全球化向世界其他区域扩张,“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三者中,金融化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当前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推动另外二者发展的动力。⑦金融资本在现实经济中登峰造极的发展,必然对理论上的进一步总结提出了要求。福斯特作为“每月评论”派的新一代理论领袖,在金融资本和当前资本主义新阶段相关问题上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作为其理论集中体现的是他用“垄断金融资本”一词,来概括当前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积累停滞趋势和金融资本扩张趋势的双重特征。

  在“垄断金融资本”提出之前,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生产停滞和金融资本扩张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斯威齐和马格多夫不断强调金融扩张和金融积累脱离于资本主义实物生产的独立性。同时反思了《垄断资本》未能对金融资本的膨胀对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做出正确预测的思想根源——“就在于对资本积累过程的理解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按照主流经济学传统,我们把资本积累在本质上仅看作是产业资本的积累,但现实上,这仅仅是资本积累过程的一方面。积累同时也是金融形式或货币形式资本的积累,或更确切地说,由于后者具有较于产业资本更强的流动性而成为资本更愿意采取的积累方式。但传统的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却是,用前者去理解后者,譬如购买股票和证券(两种较简单的金融资产形式)仅仅被当作是一种间接的购买产业资本的方式。“但这从来都不是事实,并且或许完全是在误导”,是把我们预设的生产中心论强加于资本。⑧

  在上述基础上,福斯特把生产和金融的关系推进一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特征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双重积累体制。他认为生产和金融的矛盾潜在地存在于资本主义之开始———资本主义的积累不只是生产资本的积累,同时是货币资本的积累,这二者包含于资本积累的同一个过程。二者的分化,即金融资本积累逻辑的展开,和它脱离生产资本周期而发展为独立的积累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即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的产生——这只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结果。

  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大型垄断公司的出现,工业有价证券市场发展起来。这一阶段,投资银行处于金融资本的权力中心地位,它们协助、推动、并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工业公司的资本运作和企业兼并。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中对金融资本的发展十分重视,虽然与列宁相同,他认为不能独立地理解金融资本,而必须把金融资本和垄断公司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与列宁稍有差别,希法亭认为作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垄断的出现,金融资本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金融资本的发展,却被1929年大危机所中断,在这次危机中,刚发展起来的作为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的金融资本受到重创,近乎全面崩溃。此后中心资本主义国家在摆脱危机的过程中,金融没有能够很快恢复之前的规模,但是金融资本积累的条件已经成熟,它便不可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在战后凯恩斯主义主导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也稳健地发展起来,并且为自己创造了比1929年之前更为广阔的领域,特别是以国家法币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体系的发展。所以当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再次进入停滞状态,债务、证券市场、信用扩张终于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政策的束缚,再次凸现出来。

  70、80年代,斯威齐和马格多夫重视金融资本的扩张,首先是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界限内消费经济剩余的一种方式,而福斯特认为金融资本的积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向来与生产资本的发展相并行,不过在垄断公司出现以前,它只是依附于生产资本的积累周期中;斯威齐认为80年代后,金融资本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结果,它扮演了解救资本主义的角色,而福斯特将此观点发展为,生产资本积累的停滞为金融扩张提供了条件,但金融资本的发展却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过程,并不由生产资本积累周期所主导。

  在福斯特资本主义双重积累体制的理论框架中,一方面金融资本的积累已脱离生产资本积累周期,不再仅仅作为产业资本积累周期的反映,随着产业资本的扩张而扩张,相反在产业资本积累进入萧条期时,金融领域成为货币资本能够继续发挥资本作用而持续扩张的场所。金融资本积累也显示出相对于产业资本积累的优越性。“公司有价证券获得了其实物资产根本不会具有的流动性——瞬间可转换为现金。而一旦达到这个阶段,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扩张被证明是没有限制的。”金融积累同时改变着财富实际拥有者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财富的实际拥有者[如公司]声称拥有的不是实物资产而是货币”。金融资本的发展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已成为金融“投机旋涡上的一个脆弱的泡沫”。⑨

  但另一方面,不论金融资本如何远离产业资本,它所依托的基础和它的最终的利润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的积累。金融资本的收益终究是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是使社会财富向金融垄断寡头手中的再次集中。没有产业资本积累过程支持的金融资本积累,必将产生金融危机。所以,资本主义生产长期停滞状态下的金融扩张更像是资本主义崩溃前的盛宴。但是摧毁这种体制的危机何时到来,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无法做精确的预测。金融资本积累脱离于产业资本积累,但又必须最终依赖资本主义实物生产过程的矛盾,福斯特称之为资本主义双层积累体制的矛盾。

  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性特点不仅在社会经济层面,而且在国家政策和对外关系层面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本的最后守护者,它的政策取向在每次金融市场遇到危机时便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救助行动等等——国家的神经更多被金融市场所牵制,说明它已调节角色,与金融资本的发展逐渐契合。

  同样,在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前提下,福斯特解释了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从来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积累,中心国家金融资本的发展,也必然对它与边缘国家的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在《垄断金融资本的时代》一文中,福斯特写到:“毫无疑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核心区的停滞与金融化与低工资外围区出口拉动工业化的新兴开放体有结构性关系。同时,新自由主义金融化的整个时代与第三世界国家债务危机有紧密联系。这个时代还设法在不发达经济体创造出新的‘金融结构’,这引起了欠发达国家的新的金融依赖性。……虽然新兴经济体现在是巨量美元的债权人,但是,美国经济是其无法控制的,美国仍然会继续决定一切,加强他们对外部出口的依赖,从而使得这些国家产生的经济剩余从外部渠道(和安全的离岸金融避风港)转移出来。”⑩

  金融资本的膨胀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为金融资本的积累是对财富的再分配,所以与少数垄断金融寡头财富的积累相对应的,只能是大多数人民的悲惨的积累;中心国家的积累只能是对外围国家更多的剩余的榨取。这种世界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福斯特认为:“我们的所有希望现在必须依赖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策略的进展。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替代物。”⑪而现在正在兴起的反抗美国金融霸权的全球民族主义运动和各国反战、反剥削、反失业及绿色环保等民主主义运动正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矛盾的积累必然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

  注释

  ①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05—106页。

  ②斯威齐在其《25年之后的垄断资本》一文中回顾他的著作《垄断资本》时所说,该文载于《每月评论》1991年12月刊。

  ③见马格多夫和斯威齐的《生产与金融》一文,载于《每月评论》1983年5月刊。

  ④斯威齐在其《25年之后的垄断资本》一文中回顾他的著作《垄断资本》时所说,该文载于《每月评论》1991年12月刊。

  ⑤参见斯威齐和马格多夫的《全面恢复还是生产停滞?》和《1983~1984年神奇的复苏》的文章,前者载于《每月评论》1983年9月刊,后者载于《每月评论》1985年10月刊。

  ⑥如马格多夫和斯威齐1984年的文章《联邦赤字》和《第三世界债务的两面性》,分别载于《每月评论》1984年4月刊和1984年1月刊。

  ⑦如美国学者戈拉德•爱泼斯坦在《金融化与世界经济》一书的序言中,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化三者的分析,同样的观点福斯特在《资本主义的金融化》一文中也有表述,中译文见《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⑧见福斯特在《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中对斯威齐《25年之后的垄断资本》一文的转述。

  ⑨见福斯特《垄断金融资本》,载于《每月评论》2006年12月刊,该文的中文译文《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见《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⑩福斯特《垄断金融资本的时代》,载于《每月评论》2010年2月刊,中文译文见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1004/144671.html

  ⑪同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