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盛: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独特价值、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长期革命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以及优良作风和传统。根据红色文化的三分法:在物质文化上,主要体现在红色旧居旧址、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上;在精神文化上,主要体现在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代表的独特精神标识上;在行为文化上,主要表现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践行上。红色文化对于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具有重要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旧居旧址参观、瞻仰,“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一、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独特价值
红色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底色。红色文化以其独特优势,在实践中被证明在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中能发挥独特的价值作用。红色文化能帮助党员干部从党的创建的艰难历程出发,联系当前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深化、优化、强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的认识,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激发斗争意识和担当精神,更好地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一)有利于深化对初心使命的认识,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弱小的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下,仍然十分关注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包括“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正因为共产党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所以共产党才能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才会围绕在共产党的周围,热烈地拥护共产党,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延安时期,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毛泽东曾经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没有”,显然是针对腐败透顶的国民党说的。共产党只有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清廉政治本色,人民才会选择共产党。
党章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共产党的第一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回顾历史,红色文化有助于深化党员干部对初心使命的认识,理解共产党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现在是执政党,但同时也是革命党,还应该保持过去的精气神,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员干部只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才不会被人民群众抛弃。
(二)有利于优化对初心使命的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都走到了。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亚当·斯密曾说:“抽象概念即使能被人透彻理解,也始终不如具体实物那样清晰明了。”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如红色文物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特点,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红色影视以及AR、VR、元宇宙则以虚拟的物质形态,通过仿真的情境性,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沉浸式体验,强化了学习效果。与单纯的思想政治说教方式相比,红色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无疑能发挥更大作用,并且取得更好效果。郴州“半条被子”的展陈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高尚品格,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硝盐体现了红军与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永新榨油坊贺页朵的入党誓词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韶山毛泽东遗物馆陈展着一件打满了补丁的睡衣,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朴素精神。
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深化党员干部对初心使命的认识,同时也能优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如井冈山的荆竹山雷打石是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的历史发生地,党员干部到历史发生地开展学习教育,其强烈的现场情境感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
(三)有利于强化对初心使命的担当,激发干事创业斗争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只有发扬斗争精神,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顺利推进强国建设、复兴伟业。回顾党的历史,党的一大创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但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其中经历的艰难和困苦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在长期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舍生忘死、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革命精神,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当前,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承平日久,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斗争精神,存在歇下脚、喘口气的想法,有的不思进取、庸政懒政、做太平官。红色文化蕴含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同时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葆青春和革命激情的“催化剂”。因此,要大力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发扬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攻坚克难、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用红色文化淬炼我们的精神意志,永远保持当初“进京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惧风险和挑战,敢于斗争和担当,既有饱满的斗争精神,又有高超的斗争本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二、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在于红色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内在逻辑。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因此其具有真理的力量;其次,红色文化的价值逻辑蕴含以文化人的道德力量;再次,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中已然证明了它的实践力量。
(一)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蕴含真理的力量
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首先在于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蕴含着真理的力量。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能动的改造中国的实践中国形成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人类的认识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也就向前迈进一步。真理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激发人类对它的追求,并使人类为之献身。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在党的百年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先进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之献身。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生动地讲述了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夏明翰的《就义诗》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一本《共产主义须知》的小册子,里面明确提出:“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正因为红色文化蕴含真理的力量,所以它能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使党员干部愿意为之奋斗牺牲。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逻辑蕴含道德的力量
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以文化人,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还在于它的价值逻辑蕴含着道德的力量。人们的行动与选择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引,并为实践行动提供辩护的理由和逻辑。文化具有选择和导向功能,它凭借其强大的型构力量,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为获得社会文化认同,从而使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宣示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公众利益,因此,它是正义的,因而它也就具有了道德的力量。
康德曾说,德性是幸福的条件。道德是幸福的原因,在于“我的幸福也包含在促进普遍的幸福的义务中,因而道德才可以导致幸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因此,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并获得幸福。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其死重于泰山。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就在于它这种文化逻辑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因为它是正义的、高尚的、为了大众的,所以,能够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当作人生的最终选择。回顾百年党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映照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高尚人格,具有穿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为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红色文化始终在强化这种价值逻辑,强化人们对于道德的选择,强化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三)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蕴含实践的力量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前仆后继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各种西方理论学说和社会思潮都纷纷传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都先后失败了,“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实行过,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形式”。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打破了苏俄“城市中心论”的教条,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过去受剥削压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弘扬红色文化优良传统,坚守党的初心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较为完备齐全的工业体系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出现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一部中国共产党创造史、奋斗史就是一部红色文化的创造史、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充分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具有磅礴的实践伟力,能凝聚起众志成城、无坚不摧、共克时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也正因此,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所蕴含的实践伟力能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三、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路径
用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教育内容,即红色文化本身的建设,要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的“两创”,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从教育者的角度着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红色文化宣教队伍;再次要从制度上着手,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体制机制,以实践的方式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三者综合施策、一体推进、协同发力,才能增强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效果。
(一)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创新,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因此,要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通过高水平有创意的红色文化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主要是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补充、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同是艰苦奋斗,在红色文化的语境中更多的是指革命先辈“吃草根、啃树皮”的艰苦生活,而在今天更多的是指勤俭节约,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四风,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二是要对红色文化中的一些话语进行转化提升。要用党员干部喜闻乐见,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例如,“红色基因”“初心使命”“人民性”就是新时代的新话,它们对应着红色文化中过去的“无产阶级”“党的宗旨”“阶级性”等词语,既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又是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是非常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新时代语言。正如党的二十大所指出的,要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能忘了老祖宗,又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三是要善于用新形式新媒体来立体式展现红色文化,以增强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效果。要运用互联网、视频、动画、VR、AR、元宇宙等新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形象化诠释,使红色文化变得可视、可听、可读、可感、可亲,通过情景式再现,增强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打造沉浸式体验和沉浸式学习,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二)加快培育红色文化宣教队伍,提高红色文化的宣教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用红色文化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在他的倡导和示范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文化学习、宣传、教育、研究的高潮,并且有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被纳入中组部备案党性教育基地目录。面对广大党员干部迅速增长的对红色文化的强烈学习需求,高素质专业化红色文化宣教队伍人员不足问题凸显。在其中,宣教队伍对于提高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的实效至关重要。好的宣教队伍,可以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再诠释,使红色文化产生强大的文化魅力,深化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斗争精神。培养高水平红色文化宣教队伍,一是要建立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对于红色文化旧居旧址的讲解员要由其所在的单位进行严格的学习培训,经过测试合格方能允许其上岗。对于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师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准入制度。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它要求经过严格训练,并且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红色文化讲解员和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和对讲稿的背诵阶段,它还要求对党史、近代史甚至是世界历史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能够给党员干部讲出丰富的历史时代背景,还要求讲出历史背后规律,用道理学理哲理征服学员,使党员干部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共产党。二是要加大宣教队伍的培养进修和挂职锻炼力度。作为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党员干部,他们大都知识能力水平较高并且实践经验丰富,因此要加强对宣教队伍的进修培训,加强对讲解员的教育培训,对于从事红色文化的党校或干部学院教师,可以通过下级党校教师到上级党校和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小教员大学员现象,要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拓宽教师的实践广度和深度,教师深入广阔的社会实践,只有深入了解学员,让干过的人讲干过的事,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要把英雄模范和革命先辈后代纳入红色文化宣教队伍。宣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后辈最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部分干部学院开展的访谈式教学,通过采访革命先辈后代,或者通过吴天祥、张云泉等英模人物的典型示范极大地加强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实效,很多党员干部听讲后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要向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三)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以实践的方式融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方式是:“三会一课”、集中轮训和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等。党员教育要做到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总的来看,体制机制比较健全,效果也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党日活动赴革命旧居旧址参观学习碎片化、深度学习不够;党员干部集中轮训中,高层干部调训机会多,普通干部受训机会少;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县处级以上干部学得比较扎实,普通干部学习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实践的方式融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一种文化只有当它以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它才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有效力的。这种融入既不是简单的迎合,也不是强制改造,而是在适应和渗透中,使得大家不知不觉地内化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要使红色文化发挥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功能就要探寻常态的、长效的、稳定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使红色文化的行为方式得以重现,价值得以延续。首先是健全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制度,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唤醒和强化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例如,党员干部继续学习教育制度、《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等规定了要常态化安排党员干部进入党校、干部学院接受红色教育。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历次集中学习教育,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极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红色文化教育,涵养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其次是把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制度性安排强化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例如《全国红色文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制定和颁布,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定,以及在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开幕式上奏国歌等,也极大地强化了党员干部对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认同,增进了爱国主义感情。最后是要把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以实践的方式融入党员干部日常政治生活之中。例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此外,注重调查研究也是党的优良传统,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并且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需要发挥红色文化在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中的独特价值,汲取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真理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要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和特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使红色文化牢牢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全面赢得党员干部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要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红色文化宣教队伍,提高红色文化在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质量和效益。最后,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安排,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规训和强化,才能让红色文化刻进党员干部的骨子里,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里,才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文章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