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逄锦聚: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发布时间:2024-07-15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很多,其中牢牢把握改革的根本目的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的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实际上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目的把握准了,方向才不会偏,道路才不会邪;目的不明确,搞错了,搞偏了,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所要进行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庄严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0页)其后又多次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华社2024年4月24日)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华网2024年5月23日)。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改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改革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从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出发所进行的改革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改革,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要求。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以指导和推动改革,改革才能成功。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改革热情和创新智慧释放出来,从而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取得成功。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守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所以,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和使命。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确保全体人民从改革中获得自身利益和幸福感、满足感。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几十年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9300多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6.16%。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8页。其中,2023年的数据见国家统计局2024年2月2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些成就的取得原因很多,积累的经验也很丰富,其中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是重要的原因和基本的经验。
二、牢牢把握根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多方面发力,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等等。但不管哪一方面的改革都要紧紧把握和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的,不能偏离根本目的。
  首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背离这一根本目的,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失去意义。
  其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生产力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07页)他多次强调:“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再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在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无论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搞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本目的都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果市场经济发展了,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甚至下降了,或者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那么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背离了初衷,是不成功的。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也一样,都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最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适应,也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的改革,既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重点、为牵引,也将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所有这些改革,都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的,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华网2024年5月23日)
三、牢牢把握根本目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革命,要妥善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同改革目标的关系。2024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总体上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目标则是多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决定改革的目标,目标是围绕目的确定的。
  所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即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只能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谓目标是多元的,即目标可以有多个,有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有各个领域改革的具体目标,例如经济领域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领域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等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对于改革的目标具有决定作用,改革总目标和各领域的具体目标都要围绕根本目的而确定。例如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原因是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社会财富滚滚涌流,实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
  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总体上说,二者是目的和动力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绝不要忘记或偏离根本目的。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新的生产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是基本的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新的生产力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例如,西方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造成环境污染;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剧;霸权主义国家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先进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等等。所以,发展生产力,实际上会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为最大程度发挥生产力的积极作用、防止生产力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机构成的提高等原因,使就业难度加大,也有可能由于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拉大等。所以,要牢牢把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
  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同各种利益调整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所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认真分析各种繁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同时,要善于分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利益诉求,科学分析各种经济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以及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利益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求解决各种利益矛盾途径,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或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改革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目的,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作者系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