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谢章典 陈金龙: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2024-07-0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对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级学科语境下的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明确三重言说目标,遵循三维叙事逻辑:明确“言之有物”的目标,遵循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的事实逻辑;明确“言之有理”的目标,遵循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的认知逻辑;明确“言之有情”的目标,遵循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逻辑。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需要建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律、同时又彰显自身学科特征的话语体系。习近平在论述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时,提出了话语体系建构的具体要求:“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复杂过程,必须明确言说目标,遵循叙事逻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有着自身特定的内容结构和清晰的外延边界。与此相适应,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也应该明确并遵守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目标方向与逻辑原则。
  一、明确“言之有物”目标,遵循事实逻辑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整体上具有鲜明历史学科特征。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学科必须通过话语体系,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清晰叙述。历史学科叙事的重要原则是要明确和遵守事实逻辑,在事实逻辑下用话语体系将历史过程呈现出来。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历史就会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保证历史事实特别是主要和关键事实进入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的视野,就要遵循研究中的事实逻辑,建构基于历史事实并呈现历史过程的话语体系:所有话语言说都必须以事实为前提和依据,也就是“言之有物”。“言”就是话语体系,“物”就是事实,就是文献材料。离开了中共党史党建的事实与材料,那就是“言之无物”。如果“言之无物”,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就是空洞和苍白的。要明确“言之有物”的目标、遵循事实逻辑的原则 ,必须从两个方面加强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的文献材料建设。
  第一,加强中共党史党建的文献材料收集。学科语境下的文献材料收集有着特定规范和要求,不是一般性寻找,而是整体性与结构性收集和挖掘。毛泽东在论述研究中共党史的方法论时,提出了“古今中外”原则。这一原则用于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框架下的文献材料收集是十分恰当的:“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毛泽东在这里运用了重要概念:时间和空间,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共党史的基本前提。这些重要论述,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共党史研究必须要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说话,中共党史研究的话语必须“言之有物”,让历史过程来说明历史问题。毛泽东一贯反对没有材料依据、没有调查研究的空洞话语和言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这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发生之时确立的基本原则,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发生学逻辑要求。在中共党史党建已经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当下,毛泽东开创的以材料和事实为基本前提的研究原则,应该得到坚持和发扬。正如习近平所指出:要具备“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
  作为学科框架下的中共党史党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形成,但一级学科的“言之有物”的标准和要求更高,需要有数量规模更大、结构功能更全的“物”。所以,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开端之际的当下,收集文献材料就成为首要任务。
  第二,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文献材料整理。作为一级学科的中共党史党建要实现“言之有物”目标,必须对“物”的准确性有最大限度和最高标准要求,
  首先,要辨别和剔除各种政治势力伪造的文献材料。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框架下,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甄别,在进行引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其他文献,进行比照和辨析,没有比照和辨析的文献材料进入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话语体系,就可能产生学术风险甚至政治风险。同时,要明确指出包含主观偏见甚至是虚构史实的文献材料的错误,防止一些中共党史党建的研究者在建构话语体系时误引误用,影响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客观性与严肃性。
  其次,要甄别和辨析海外学界留存、整理并出版的文献材料。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海外一些机构收集和留存有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有些珍贵稀缺资料曾经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应该对这些资料,特别是已经公开的部分进行研究,指出其中的一些漏洞和错讹,为中共党史党建学者提供必要警示。
  二、明确“言之有理”目标,遵循认知逻辑
  “言之有物”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性特征,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前提性依据,但仅仅停留在陈述事实和还原过程是不够的,还需要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现象,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在各种客观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的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彰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理论叙事特征,在坚持“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实现“言之有理”的目标。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在“言之有理”话语体系建构上的任务十分繁重,增强中共党史党建的理论叙事特征,是中共党史党建上升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力之一。基于客观实际的主观判断,就是基于事实的理论分析,就是“言之有理”。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要将“故事”上升为“叙事”,“言之有理”是必要前提,叙事必须以具有认知逻辑的话语体系为基础,要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彰显理论色彩的话语体系,必然要按照一定的认知逻辑去理解和阐释历史文献材料中的人物与事件,将这些具体的日常人物和事件放在认知逻辑下去考察与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评价观点和结论。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就是要对普遍存在并作用于宏观宇宙和微观生活的内在规律进行揭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初创时期,就已经体现和透示出这样的要求。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是这样强调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毛泽东十分明确: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毛泽东特别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当然也要遵守这个方法。这就给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确立了最初始原则: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明确了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设的认知逻辑:“党中央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
  第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建构“言之有理”的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思考与实践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思想史。思想史是一切历史的最高形态,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领导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奋斗史。必须从生产力和人民这两个关键要素上理解这部辉宏历史。无论何时,都离不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这一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唯有在生产力本质上,才能将纷繁复杂的百年历史安排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认知,才能建构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
  人民立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与原则。生产关系发展是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在于认知与顺应这一规律,通过伟大社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关系,让广大劳动人民得到发展。所以,必须把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叙事的核心内容中去,在建构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过程中,时刻贯穿和彰显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人民性。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要从人民为中心的认知逻辑高度,更有效建构其理论话语体系,彰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内在联系的本质规律性,实现“言之有理”的目标。
  第二,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建构“言之有理”的话语体系
  大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认知中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历史跨度越大,认知的难度也就会越高,认知观点与结论的分歧也有可能加大。如何以文献材料为依据,又不拘泥一时一地细节地建构话语体系,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提出了要用大历史观考察和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坚决反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和传播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
  坚持用大历史观建构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必须把握两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提高文献阅读量。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传播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因为客观限制或主观故意,研究者和传播者对文献了解和运用有限,抓住所知道的少量文献甚至道听途说的材料,就开始提炼观点,生成结论,这些结论当然都是不可靠的,有的甚至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所以,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要坚持大历史观,研究者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加大文献阅读量,在提高文献阅读量和使用量的前提下,才能坚持大历史观,在坚持大历史观的前提下,才能建构具有严密逻辑的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
  其次要坚持贯通原则。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理论与实践是个整体,要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用认知逻辑贯通起来,不能相互隔离,隔离之后就容易产生对立,对立之后,就会在观点和结论上出现相互否定的现象。贯通原则不仅体现在党的百年历史本身内容上,而且还要将党的百年历史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广阔背景下贯通把握,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大意义:“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持续奋斗,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
  三、明确“言之有情”目标,遵循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深厚阶级情感和丰富民族情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二十大丰富了初心使命的内容:“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这段论述充满情感与责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情感确认。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与实践的话语体系,除了体现事实与过程而“言之有物”、反映本质与规律而“言之有理”外,还应该体现情感与价值而“言之有情”。党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但其价值性和情感性又与历史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存在一定差异。这种既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又兼具历史学一级学科特征的双重属性,在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之后得到了统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价值属性更加突出了。所以,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建构中,必须主动遵循价值逻辑,把中共党史党建的意义揭示出来。
  第一,要在话语体系建构中,彰显叙事的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明确目标,除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远大理想之外,具体就是救中国、救穷人。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全部主题都可以概括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根本的价值追求更加明确和强烈,今天的主题已经转化为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是情感生成的引领。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放在这一价值框架下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成效与经验,必须以此为标准进行叙述和传播。中共党史党建话语必须清晰反映和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争取站起来、到努力富起来、到奔向强起来的艰辛历史和光辉成就。不能反映和表达这一历史主线和历史逻辑的话语,哪怕其他方面再完美,都不是准确的,都不是中共党史党建的恰当话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基本判断应该成为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的最基本语义和语料,应该成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语料库的最基本素材。
  第二,要在话语体系建构中,渗透叙事的情感导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叙事,必须把其中包含的深厚情感体现和表达出来,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就是,让话语渗透和蕴含情感。情感导向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与其他学科话语之间的重要区别,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则必需透示出话语体系的情感色彩和导向,没有情感的话语就不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叙事话语,就不足以支撑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要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中渗透情感,应该把握两个尺度:
  首先是情从理出的尺度。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话语体系情感导向,决不是泛情,是建立在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这种情感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内在规律相吻合,是为了顺应客观规律的主观努力和精神追求,是积极的革命情感。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感,是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运用,实现公平正义,实现人的本质——在基本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物质利益和精神尊严需要的基础上,朝着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伟大目标前进。这是让每个人最终实现人的本质,成其为自由人的行为过程,这是一项伟大事业,是每个人都会感动的情感事业。所以,中共党史党建的话语情感,必须在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国家和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实现中国人民幸福伟大事业的基础上,呈现和透示出来。唯有在系统而全面叙述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基础上,中共党史党建的情感话语体系才能建构得扎实有力。
  其次是情感指向的尺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过程的最大情感指向,当然是中国人民,正是对中国人民的深深情感,才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英勇牺牲。这既是外在情感指向,同时又是情感的内在责任转化。总体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指向在时间序列上是长远的,在空间结构上是广阔的。邓小平在表达他对中国人民的情感时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共党史党建的话语情感渗透,必须体现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感是以历史和现实为尺度的,不是脱离实际的情感幻想与情感承诺。
  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唯有将话语体系建构起来并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要发挥作用,产生成效,关键在于学科话语体系能否顺利建构并不断完善,话语体系建构必须明确目标,遵循逻辑。只有明确自身所特有,不能为其他学科所替代和借用的话语目标方向,遵循本学科所特有的话语逻辑,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的话语体系建构才能行稳致远,不断推进。
  文章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