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毛盾:海外学者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4-02-28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波兰著名经济学家格热戈日·科沃德科(Grzegorz W. Kolodko)的感慨颇具代表性:“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并致力于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与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相对照,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面临发展瓶颈与治理困境的挑战。法国“黄马甲”运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与美国“黑命贵”运动、“占领国会山”事件,凸显西方主要国家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撕裂加剧和政治陷入极化等问题。此外,一些照搬西方治理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也落入了“治理混乱和政治泥潭”。海地、缅甸等国近年来不断爆发流血冲突,就是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在缺乏健全法律和制度的国家引发政治撕裂和社会冲突的典型案例。

  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现代化的可替代性方案。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Khamphao Ernthavanh)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启发所有渴望发展的国家”,并表示“我们要认真研究,把中国实现人民幸福梦想的宝贵经验运用到老挝的发展进程中”。古巴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书记莫拉莱斯(Roberto Morales Ojeda)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Jim Yong Kim)同样指出,世界渴望分享中国在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经验。

  国外政学两界普遍认识到,理解中国共产党尤其是理解其治国理政的经验,是读懂“中国之治”奇迹的关键钥匙。系统梳理国外在这方面的认知成果,有助于我们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实践方式的理解,也有助于提炼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普遍经验。

一、坚持“两个结合”是党治理能力的源泉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指出,中国共产党早在1949年之前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正是这种根植中国社会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赋予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百年里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改革力和非凡的治理能力。加拿大中国问题专家齐慕实(Timothy Cheek)、王大为(David Ownby)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自我革新能力的源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中国共产党的健康前行有了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并依赖于强大政党和卓越的领导者以实现成功。

  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发展需求,制定了适应实际的发展策略,并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例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不断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创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8%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方位和世界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定位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拥有在短短数十年内带领中国人民走完发达国家数百年现代化道路的治理能力?孟加拉国和平理事会秘书长夸西姆(M. A. Quassem)认为,中国共产党务实、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独特的选贤任能政治体系,中国共产党在保障政府领导层素质和能力的同时确保了政治稳定和决策速度,让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中心主任胡里奥·里奥斯(Xulio Ríos)同样认为,中国共产党擅长学习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儒家学说等传统思想相结合,审慎探讨其在中国的具体适用性、发展阶段和现实挑战中的价值,这种融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有机治理”奠定了基础。里奥斯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实践、创新和发展方面充满信心,同时始终秉持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这正是当前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动力所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基础

  习近平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密码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领导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有效开展治国理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John Milligan-Whyte)撰文指出,得益于独特的体制,中国在过去40多年中成功让8亿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121万亿元,创造了治理奇迹。

  国外学者认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缔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制度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国学者马西莫·普兰迪(Massimo Prandi)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在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创造了第三条道路,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这将使中国的经济优势继续强化。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Юрий Вадимович Тавровский)同样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市场经济元素引入国家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参天大树上嫁接上了市场的支脉,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功。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遭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稳步复苏,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将防控疫情放在最优先位置,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无形之手”功能的同时,合理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刺激市场总需求,让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发挥了保障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俄罗斯科学院资深中国学家季塔连科(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ко)总结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提出,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新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赋予了社会主义思想新的生命力,“客观上成为社会主义文明新模式的继任者和体现者”。威尔逊中心研究员大卫·格拉尼克(David Granick)、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专家苏黛瑞(Dorothy Solinger)在研究中国发展经验时,认为制度改革的性质和成效不仅取决于改革策略,还受指导思想和制度本身的影响。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对经济机制体制的重构和再造,是在社会主义框架内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国有企业蓬勃发展,是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组织能力同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市场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基础的优越性。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Андрей Виноградов)由此提出,“中国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不是唯一的发展方案”。

三、长期、稳定的正确战略决策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稳定性是确保治国理政大政方针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战略的长期稳定不但能提供可预测的发展环境、建立公众信任,而且有助于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并有利于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指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策方向、体制机构、国际战略和发展轨迹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稳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尼日利亚前新闻与通信部长拉巴兰·马库(Labaran Maku)在评价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时表示,当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关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保持政策连续性时,国家就有望繁荣发展。例如在应对新冠疫情时,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使我国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的同时,近三年经济保持4.5%的年均增速,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均为全球领先水平,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

  海外学者还观察到,中国领导层擅长制订长远的规划并坚持之。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公共外交和中国问题专家麦启安(Alistair Michie)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是因为遵循了明确的规划,其宏观政策不仅具备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施的发展措施也反映了长期的战略性思考和构想,并有坚定不移的行动力践行既定目标。墨西哥劳动党主席阿尔韦托·安纳亚(Alberto Anaya Guitiérrez)将这种能力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政党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从稳经济到促发展,从战贫困到控疫情,实践证明,长期稳定的正确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四、坚持学习、持续创新是党治国理政能力不断发展的关键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以问题为导向不懈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海外学界普遍关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不断适应各种挑战,在坚持学习、不断调适中持续创新的能力。共产党(意大利)党刊《复兴》杂志主编阿尔贝托·隆巴尔多(Alberto Lombardo)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的答案是无法从书本和教条中找到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不仅是属于中国的成功,也对其他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尽管部分西方学者如黎安友(Andrew Nathan)等用错误的解释框架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缺乏概念创新和理论突破,但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Cheng Li)认为,西方学者所谓“威权主义的韧性”并不能解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相反,党治国理政不断发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形势的变化寻求新的工作机制、制度性规定、政策措施、政治规范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无论海外分析家钟情与否,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相应创新要比外界观察广泛得多。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源自总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而武装全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实践起到有效指导,而且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新时代以来,党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不断学习总结,用持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有效应对了各种挑战。中国为适应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也得到海外学者的认同。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杜进森(Do Tien Sam)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新的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展示了紧密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能力。保加利亚中国问题专家玛丽埃达·阿拉巴吉埃娃(Marieta Arabadjieva)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时代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结合起来,经济发展和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学习、持续创新的过程中成功地演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发展之道,展示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党治国理政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是党生命力的不竭之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层次和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一些海外学者仍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分析中国共产党权力分配与运行,但更多海外学者开始关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能力与风格。

  印度尼西亚学者李卓辉认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强化领导力,带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内亚比绍社会学家迪亚曼蒂诺·洛佩斯(Diamantino López)持相同意见,他指出,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变得非常强劲、具有韧性”。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洲部主任任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特征之一就是重申了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领导作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展开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成功的基础。上述观点表明,海外学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优势和成就,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决策力和影响力,对于中国未来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生命力的不竭之源在于党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胡里奥·里奥斯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经验成就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寿秘方”来自三个支撑点,即一流的治理效率和出色的处理复杂挑战的能力、应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变化的灵活调适能力以及高度重视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三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核心要素,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成功带领国家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Lee Hee Ok)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秘诀归为七点,包括严格选拔培养优秀干部,使领导干部队伍始终具备战斗力和向心力;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以应对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和变局;清醒认知中国国情,让党在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无止境的学习意识,使党的干部在探索创新中不断进步和提升;海纳百川的弹性姿态,让党拥有不断融合新事物的灵活性,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重视基层调查研究,使党的决策制定更具现实性和有效性;重视政策连贯性,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些秘诀不仅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更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深层原因。这些秘诀的实践不仅让中国共产党得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也为其他国家的政党等政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过去70多年来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海外学界认为,中国之治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虽然也有一些海外学者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教条,固执地认为中国发展必须走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并行的道路。然而,中国的政治发展没有因袭政治现代化等同于西式民主化的道路,而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因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而异,因此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之上,更要结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专家艾哈迈德·甘迪勒(Ahmed Kandil)认为,中国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强的道路,而且是“所有道路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条”。

  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深受鼓舞,也吸引着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政党人士和智库学者由“向西看”转为“向东看”。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Daniel Ortega)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极大鼓舞了包括尼加拉瓜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尼加拉瓜希望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汲取力量和经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所主任马科斯·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为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同时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致力于为各国人民改善生活创造机遇,期待中国继续与各国分享发展经验。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国情,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仅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博士后)

  (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3年度校级重大项目“新时代海外‘中共观’研究”(02011903823092)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