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邹剑:三个“坚持”助力跑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12-24
字体: 打印
分享: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命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让科技、人才、创新“三驾马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发展、实现跨越。 

  “科技”“人才”“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方面,意涵丰富、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链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人才和创新的作用越发凸显。 

  一、坚持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强。”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配置为核心要义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改造,创造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从本质上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科技创新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锻造新质劳动者。随着科技创新带来的劳动对象升级、拓展,新型劳动者需要具备更多专业知识、掌握先进设备以适应新型生产方式。同时,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物联网、无人工厂、智慧港口、5G通信等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人的解放,消除或弱化了人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 

  科技创新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提供新质劳动对象。一方面,量子信息、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类型,大到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劳动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的边界。另一方面,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对象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布局。 

  科技创新催生劳动资料革新升级,创造新质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因素,马克思曾把它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广泛应用,孕育出大量具有更高科技属性的新型劳动资料,推动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转变。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形态迭代升级,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 

  二、坚持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使用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体制机制。一要加强人才自主培养。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二要加强人才多元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把国外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三要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支持高校企业院所共建创新共同体,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激励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升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人才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完善专利制度以加强对创新者的保护和鼓励,为人才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环境好,人才聚、事业兴。必须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为各方面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敢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注重成果,更要允许失败,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人才,让青年人才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坚持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源头活水,理论创新是引领,制度创新是根本,企业创新是主体。 

  理论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数字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等新型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不仅从科学技术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丰富了劳动资料的结构内容,扩大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 

  制度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创新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更高效、更有创新力的领域流动。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制度创新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融合等措施,制度创新有助于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企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推动者。一方面,企业作为运用新技术、构建新模式、培育新产业的微观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类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集群发展等方面,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坚实基础、关键支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驾齐驱科技、人才、创新“三驾马车”,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 

  (作者简介:邹剑,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