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栋: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首要抓手,是我国完成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明确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首先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要义;其次,现在各个地方、各行各业、每个单位都在谈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测评高质量发展这一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是什么?到底是评价其进程?还是评价其水平?这些基本问题必须作出回答。
一、关于高质量发展测度的讨论
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质量效益要“上台阶”。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质量和效益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宗旨,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一)质量与“满意度”
发展是硬道理,但质量是发展的永恒话题。我们应该追求质量发展水平的不断改进和逐步提升。今天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解决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钥匙。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应该表现为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福利效应,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人们带来更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不只是GDP数字的增大,也不只是最基本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环境等。具体地说,就是全面提升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分配机制的高效有序,因此,要着力提升分配体系的激励性、公平性和适当性,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坚实支撑。总之,我们应该从质量的基本含义出发,并按照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指标。另外,因为现代质量的概念,已经几乎与“满意度”画上“等号”。所以,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建议增加主观的“满意度”测度。
(二)效益与“绩效”
关于效益,人们常提到的是经济效益,而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强调经济效益,同时强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因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必须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然而,效益又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这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解释具体对象的高质量发展就感觉乏力。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务上讲,引出可度量的高质量发展概念——“发展绩效”更为合适。绩效是被考察对象在一定的资源、条件、环境下的投入产出情况,对目标实现程度及达成效率的衡量与反馈,用它来测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高质量发展状况更为有效。以城市为例,城市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注民生的改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绩效、生态发展绩效和民生发展绩效。这样不仅能反映城市经济内部结构调整的情况,而且能揭示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二、今后应加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研究
描述与评价对象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效果,监测和评估对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和运行情况,为高质量发展综合决策提供量化和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梳理目前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从某一方面测评高质量发展。比如大多强调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也有的分别关注的是民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质量发展。
第二,基于新发展理念测评高质量发展。具体地说,构建了包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但是,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到底是否搞清楚?五大发展理念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或者说,哪些是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输入”?哪些是“输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如果说创新是动力,协调是方法,开放是环境,那么,绿色和共享恰恰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人相处,它们正好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结果”。用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它们并列放在一起,只能反映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质量效益的水平或程度。
第三,综合测评高质量发展。比如,一般地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有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构建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而,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评价方法大多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采用历史数据,最终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就此了事。因为效益是相对“成本”而言的,那么有没有能够更加科学反映效益的评价方法?比如,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成熟的分析工具,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投入产出分析除基本的模型(主要用于经济结构分析)外,也出现了扩展的模型(涉及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等要素),而且,其能够比较完整地刻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仍以城市为例。第一,基本的投入产出表主要用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特别是用于城市产业结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在变化,新兴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在这里,为了突出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将数字经济类“部门”单独列出。另外,利用基本的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创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可反映“开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正好回答了“动力变革”的问题;第二,可以建立起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表,因为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使用。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牺牲环境代价,而应保持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即可持续发展。编制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有助于推进城市经济、资源、环境核算的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可以分析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它实际上揭示了“协调”与“绿色”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正好回答了“效率变革”的问题;第三,可以建立反映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投入产出表,特别是要反映由于生产和交换带来的分配和消费。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为了反映共同富裕的理念,可着重考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不同居民的消费情况。该投入产出表可以揭示高质量发展中的“共享”程度,也正好回答了“质量变革”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都已经建立了定期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制度,但对投入产出表功能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换句话说,其价值和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和发挥。今后,应重视投入产出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让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真正能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目前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
(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仍然缺乏共识,有的将高质量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的含含糊糊地谈高质量发展。
(2)很多只是采用某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验证其科学合理性;或者只是把不同对象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给出排序结果,为了评价而评价。
(3)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多考虑其发展水平(结果),而忽视其发展绩效(投入产出情况),更没有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或机理入手。
(4)对高质量发展案例研究持续性关注不够,无法挖掘对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无法了解制约质量改善的矛盾和问题,以便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
所以,今后应结合具体研究对象,在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弄清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研究,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真正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作者系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城市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