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谭哲理:以自身发展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15
字体: 打印
分享:

  过去40多年,中国一直在以自身的发展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这些中国故事贯穿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之中,贯穿于使7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并成功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就之中,贯穿于推进科技创新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成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实践之中。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0年至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2万亿美元增长到17.8万亿美元,贸易额从4743亿美元增长到5.94万亿美元,城镇化率从36.2%上升到66.16%。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7%左右。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几方面关键因素值得思考。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经济开始走上稳步增长的轨道。

  其中一项重要决策是设立经济特区。探索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随后,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和众多跨国公司,使中国实现了较快的出口导向型增长,进而更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基于更好满足经济蓬勃发展的需求,中国又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是制度因素。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之间建立平衡,更好分配公共物品,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确保了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连续性。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接续编制和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都制定了战略目标和优先事项,包括出台经济政策、创新政策等。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社会因素,特别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中国充分利用长期的人口红利,推动城镇化,顺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在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方面大量投入,形成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当前,中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强调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全面增长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为中国加入全球多边机构并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打开了大门。跟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融入了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打开了全球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数据显示,1979年至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带来新活力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创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了中国全球影响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旨在推进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促进经济合作和区域发展、推进全球互联互通、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10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并通过全球贸易参与国际经济扩大自己的影响。2013年至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15.21万亿元,同比增长6.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在亚洲,有助于加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在欧洲,有助于加强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在非洲,有助于在中非合作框架下促进经济发展;在南美洲,有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还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有效带动了本地人口就业。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如此积极并具有包容性的成功,全世界有目共睹。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关注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

  中非合作创造互利共赢新局面 

  近年来,中非合作和贸易投资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例如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项目等。在贸易方面,中国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贸易额占非洲整体外贸总额比重稳步上升。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2024年1月至7月,中非货物贸易额1673亿美元,非洲国家对华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在投资方面,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项目涵盖建材、汽车、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中国还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扩大非洲农产品准入,深化电商等领域合作。这为非洲农民提供了巨大的贸易机会,让非洲农产品进入非洲大陆以外的更广阔市场。此外,中非产业链合作也在推进之中。

  中非合作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市场、资源和投资机会。非洲对中国商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为中国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对非洲能源矿产有较大需求,中非合作有助于中国减少单一来源依赖、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通过人文交流伙伴行动,共建工程技术学院等,非洲将进一步培养精通技术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更为丰富和优质的人力资源将使得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受益。未来,通过深化技术和创新合作、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加强人文交流和文化合作等,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中非合作将惠及所有合作伙伴。

  当然,与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一样,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与债务管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并转向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外的领域就业,中国需要在发展中克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这种情况促使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培育高科技产业,以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必须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着力提升社会福利,以及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贸易紧张局势。

  中国的成功,无论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相互尊重开展国际合作,都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源于习近平主席的远见卓识。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描绘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有助于推动中国及其全球合作伙伴尤其是南南合作相关国家进一步发展。总的来看,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值得称道的。中国能够通过平等的伙伴关系同世界分享其成功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精彩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南非中国问题专家、哲理中非国际交流智库创始人兼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2024年12月10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