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新时代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的创新之举,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持续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以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为遵循,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着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武汉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善用“大思政课”,不断塑造“大思政课”品牌,用好社会思政大课堂,塑造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思政育人新高地。
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办好思政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和形式,构建立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思政育人体系,以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学校守好思政理论课主阵地,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注重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的培养,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在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探寻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将国家政策与生活场景相结合,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将道理讲深讲透,如将乡村振兴真实案例融入思政课,让学生真切感受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学,积极打造思政育人新模式,如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红色纪念馆“搬”到课堂上,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课程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创新“大思政课”育人环节,将思政小课堂转变为一场辩论盛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领略“共同富裕的关键是什么”,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门道”,切实提升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生成逻辑。此外,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其中“融合‘通识·思政’的大物理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批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以跨学科视角推动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衔接,将数学、物理、统计等理工类教学体系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业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引入典型案例,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打造特色学校思政工作品牌。学校突出实践教学,办好思政育人“第二课堂”,开启思政育人新篇章,已连续多年开展“一课一品”活动,为品牌特色活动建设注入新活力,让理论与实践教学高度衔接。例如,创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实践教学品牌,“党史我来讲”活动成效十分显著;“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推出“爱在理工”实践教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办“学马列经典 做时代新人”演讲比赛等,以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厚植学生的爱国之情,为学生打造生动形象的教科书,以实现启智润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育人成效。学校充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与卓越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构建“筑梦·铸魂·立本·树人”办学思想体系,凝聚学术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行业特色文化、网络文化和校友文化等特色文化,以“理工文化”等精神文明专栏为载体,充分发挥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作用,通过组织举办系列敬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工大舞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铸牢学生文化共识,实现启智润心的育人成效。学校还注重丰富素质教育资源,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思政育人良好生态环境。例如,在宏观规划层面,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谋划校园思政大平台,创建“艺术名家讲堂”“创新杯”科技文化节、“奉献杯”志愿服务文化节等创新实践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思政”“志愿服务+思政”“艺术+思政”的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实干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在思政工作中强化“五育并举”,落实“三全育人”;在微观层面,联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基地的丰富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新途径,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激扬青春志,共筑中国梦,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加快推进网络育人工作室的成立,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信·中国”专题栏目,植入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时事热点事件,紧扣伟大建党精神,聚焦制造强国战略等,围绕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意志锤炼、红色血脉赓续等完善网络育人内容,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性。
用好社会思政大课堂。进一步丰富思政育人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校外资源,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学生理论认知,加深学生自我感受与体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以“大思政”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引领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与力量,发挥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力量,让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焕发新光彩,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熏陶。为此,学校研究生讲师团联合附属小学红领巾宣讲团深入当地小学表演红色剧目《长征的精神》,传递红色信仰,培育学生红色精神。为了让思政育人更有温度,学校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政教育,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学生投身于国家志愿服务事业,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例如,学校亢茜志愿服务队多渠道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始终秉承“助人自助”理念,聚焦残疾人实际需求,实施“辅爱前行——残疾人爱心超市服务计划”;积极响应社会关爱孤独症群体的号召,开展孤独症青少年手工艺品义卖活动,架构起与孤独症患者的沟通桥梁等,持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为特殊人群提供关怀与帮助,吸引大量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挺膺担当,奉献自我。学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将思政课堂开到工厂社区、田间地头,把开门办思政落到实处,用鲜活生动的育人素材,让学生真正读懂社会这门课,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的纵深发展。例如,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行业大课堂相结合,依托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特色,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在企业车间和桥梁隧道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建立“三走三学”项目体系,开展“三走三学”活动,围绕经典事件红色剧游、红色地图志愿讲解、红色实践研学线路设计等展开服务,以及组织开展“红色·家乡行”主题实践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追溯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感悟国情、社情中增强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行。
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例如,组织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能力提升培训会,坚定教师理想信念;举行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大力开展“师德讲坛”报告会,涵养教师师德师风;组织党员教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厚植教师家国情怀,提升教师使命担当,着力打造一支情怀深、政治强、业务精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已经成为学校思政教学创新变革的必经之路,也是培育新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人的重要抓手。学校将持续围绕“大思政课”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好校园育人主阵地,延伸校外育人大课堂,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开展思政教育亮点工程,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影响力,不断开辟思政育人新篇章。
(执笔人:孙先逸、申来津,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24日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