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贯通的载体;思政课要能打动学生,发挥教育作用,关键是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话语有思想穿透力,如何构建有思想、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如何让思政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一项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对话语的主体、内容、载体、表达及其方法、面向等各种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体现时效性。2024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霞教授新著《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在思政课教学有新的探索和贡献。
该书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围绕高校应该“谁来讲思政课,讲什么样的思政课,怎样讲好思政课”的主题,基于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对创新方向的深刻研判,把“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为话语体系创新的目标,使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深度互动,打通起点和目标过程,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要义。
该书深入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具体解读各话语目标的本质要求。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性是灵魂,目标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是教学的根基,目标在于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观点和方法论依据,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亲和力是条件,目标在于增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教学话语贴近现实、回应时代之问、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针对问题,通过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教学话语的有效性,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话语要求的调查研究和特等奖教师示范公开课教学话语的典型分析为基础,作者提炼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六要六有”要求:思想要鲜明、理论要透彻、内容要丰富、问题要明确、表达要清晰、语言要时尚,论证有逻辑、文化有底蕴、现实有关注、热点有把握、需求有了解、特点有掌握。同时,该书还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冲击主流话语消解教学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碎片化削弱教学的理论性,教学话语的单一化影响教学的亲和力,教学话语的抽象化淹没教学话语的针对性等。在深入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学话语的有效性为目标,作者提出以“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目标导向的话语创新路径,包括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学理+问题+案例+参与课堂”,建立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对话型”双主体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堂师生教育共同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本书对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理+”“问题+”“案例+”“参与课堂”的核心要义进行了阐述,为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设计了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模型。
相比于其他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研究的著述,该书的创新表现在:在研究内容上,体现为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教学课堂的设计性。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追求“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目标和确立“六要六有”的具体要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根本依据。在研究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设计的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设计“学理+问题+案例+参与课堂”,建立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课堂类型,形成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对话型”双主体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在思政课堂上形成师生教育共同体。在研究方法上,系统思维突出了“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目标导向的全面性。强调思想性就是明确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导向;注重理论性深化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提升亲和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愉悦感,激发学习兴趣;针对性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书中还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特等奖教师示范公开课的教学话语特点,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具有真实的亲验性参照。
总之,该书努力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模式,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效力,以及思政课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其内容及表达需要随着时代的需求、学生特点以及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李霞教授这部著作中有些内容的研究还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化,例如,如何在思政课堂上实现“两个结合”,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上的启智润心作用,如何提高思政课堂的艺术性,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论述在该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开,需要作者进一步深化研究。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张艳国工作室”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