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中话语体系作为思想理论的直接载体和传播方式,既承载着学科体系,又表征着学术体系,更加凸显出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和现实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话语体系既受到时代发展的总体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定呈现出内在的特质。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鲜明主题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兴话语主题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紧紧围绕复兴这一历史性、时代性的话语主题。首先要明确复兴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运用上要形塑和强化多民族国家内不同社会成员共有的角色认知和身份认同。其次要回答复兴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最具共识性的发展目标,以圆梦为核心标识发挥感召力和凝聚力。最后推动复兴的具象化,即将复兴这一主题通过更为具体的形象、画面、符号以及实物进行呈现和表达。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要善于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变迁出发阐释复兴,不断充盈复兴的话语形态,进一步推动复兴主题的落地生根。
(二)增强思政引领与解疑释惑的育人话语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帮助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时代条件下,育人的环境、内容和方法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聚焦育人主题下进行调整和发展。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思政引领作用。新时代的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首要的是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解疑释惑作用。要能对话语对象产生的相关困惑,包括自身的发展问题、对理论和制度的认识问题、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等能够进行有力回答和解释,重点在把道理讲清楚的基础上说服人、教育人、引导人,努力实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
(三)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的论争话语主题
面对日益扩大化、复杂化的国际交往,迫切需要在话语论争的主题下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何为”的时代命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服务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解读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好的经验、方法运用到国际传播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助推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自身要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闭环,站稳话语的人民立场、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不给西方话语霸权以可乘之机。同时面对由西方话语霸权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予以及时地回应和有效地疏导,坚决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把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
(四)适应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数智话语主题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算法处理和智能语言模型塑造了全新的话语环境、孕育了全新的话语系统,整体上推动了话语的数智转型。一方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数智转型的基本样态。包括了从现实场景到虚实场域互嵌的空间延展,从单一主导到多元互动的话语表达,从被动接受到个性化、精准化的话语投送,从主要依靠语言文字到更加立体化、图像化的话语呈现,等等,把握住了这些转型样态,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赋能、方式创新以及叙事优化。另一方面,要警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数智转型的现实风险。其中既有数字殖民主义的扩张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性风险,还有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性风险,更有基于算法的“偏食”与“圈层”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限性风险。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特质
(一)基于现实性、主体性、知识性的生成特质
第一,立足现实性。当代中国的实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直接来源,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最重要的现实依托。离开了当代中国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空的转换、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都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和场域中,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强烈的现实关照和独特的发展逻辑。
第二,彰显主体性。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话语也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一方面,在话语的民族性中把握主体性。普遍地看,语言、话语总是与一定的民族相关,反映着一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并不存在脱离一定民族主体而随意表征的语言系统和话语体系。因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自身的语言和历史文化基础上、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显著特性基础上。另一方面,在话语的主导性中体现主体性。在话语建设中,不论是针对传统的还是外来的内容,都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增强知识性。一是要增强实践话语的知识性。我们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性话语,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经验本身的研究进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增强理论话语的知识性。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充分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的知识性成果,吸收和借鉴其他理论的有益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注入充足的科学特征与真理属性。三是把握话语知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天然地带有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强调话语体系的知识性并不是要减少或是摒弃价值性,而是探索将价值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得价值导向更为有理有据有效。
(二)基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的要素特质
第一,政治话语居于核心层,反映着阶级立场和社会要求。对于体现一定阶级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话语在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方向和使命。在构建话语体系中,要不断加强政治话语建设。一方面要坚持政治话语的无产阶级立场,充分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意志,牢牢捍卫话语的领导权。另一方面要凸显政治话语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代下政治话语的内涵、风格和特征都有所不同,要立足新时代,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政治话语之中,增强政治话语的时代性和引领力。
第二,学术话语居于中间层,提供着理论支撑与解释框架。学术话语是对事物本质认识和客观规律的理论呈现和话语表达,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赋予真理性力量和科学性解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的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揭示和切中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富有解释力的框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就是要致力于打造能够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概念、范畴以及承载它们的话语体系。同时,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性话语凝练为理论性话语,形成一系列标识性成果、原创性概念、学术性表达,进而作为中间层有效支撑起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
第三,生活话语居于外显层,是与日常生活相连的话语表达。生活话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的话语表达和鲜活体现,生活话语的全部意义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又以其特定的话语形式推动构建更能有效沟通、更具规范化、意义化的生活世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话语的丰富性,关注生活话语本身也是关注日常生活,既用日常化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进行更为生动的呈现,实现教育语言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同时,又要善于把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达到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日用而不自觉”功效。
(三)基于学理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转化特质
第一,政治话语的学理化。政治话语的学理化集中表现在“用学术讲政治”,讲出政治话语背后的道理、事理、学理、情理与哲理,以学理的形态、知识的方式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要切实推进政治话语的学理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解释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政治话语更好地以“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增强政治话语的理论力、解释力和说服力。
第二,学术话语的通俗化。学术话语在说理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也要避免其完全悬浮于实践之上、表现为纯粹的思辨话语。因而,要推进学术话语的通俗化,特别是将其中深奥晦涩的部分转换为简单明了的语言。这种转换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局部性转换,即对学术话语中部分难懂词汇、专有词汇进行通俗性的解释。其二是全面性转换,即直接将学术话语整体转换为通俗性话语,以人们能理解、易接受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种通俗化的方式都是建立在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基础之上。
第三,生活话语的趣味化。生活话语作为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话语表达,发挥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因为过于平淡而导致吸引力不足、兴趣感不强、关注度不够的情况。因而,需要对生活话语进行一定程度的趣味化转换。这种趣味化的转换重点可以依托以下三种方法。其一是故事法,通过讲故事来增强趣味性、生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方式。其二是论喻法,即用巧妙的修辞来增强话语的形象化和感染力。其三是热词法,通过对热词进行甄别、选择后,有机融入生活话语中,提升生活话语的新鲜感、吸引力和幽默力。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重点
(一)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中强化话语体系的价值导向
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创新话语理论、推进话语实践、取得话语效果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建设方向、真理性的力量支撑。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的基本导向。一切话语及其体系的建构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立场、观念和价值。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说话、替人民群众说话、用人民群众的话说话,不断通过话语让“思想掌握群众”。第三,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在言说实践中塑造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对某种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可和认同,进而确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主体身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广泛动员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二)在建设自主知识体系中夯实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在内源性知识生产中增强话语体系的原创力。思想政治教育内源性知识的生产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现实问题,既包括了国家层面的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也包括了个体层面的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并将这些问题诉诸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进而形成内源性的知识生产。第二,在标识性知识成果中增强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内源性知识的生产的目标是要形成标识性的知识成果。例如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征、优势等进行学理探讨,形成一套标识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成果,更好地解释、推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三,在多元性知识交往中增强话语体系的对话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资源以及合理借鉴西方理论的有益资源,不断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提升话语体系的对话能力,摆脱建立在欧洲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优势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在举世瞩目成就中加强话语体系的内容支撑
第一,要通过话语讲清楚发展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要鲜明地呈现出这些发展的客观事实,将发展的内容转化为话语的内容。第二,要通过话语讲清楚发展背后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要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事实支撑道理,用道理来诠释事实,特别是讲清楚举世瞩目成就背后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第三,要将发展的优势转变为话语的优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迫切需要以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经验进一步上升为普遍性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既有力回击西方的话语入侵,又扩大自身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汲取话语体系的文化滋养
第一,在文明元素中挖掘话语养分。中华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例如中国古人强调的崇德修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儒家伦理中的天下观念、家国一体与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尚和合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原子式对立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第二,在文明自信中增强话语自信。文明自信包含了两个维度的重要内容,一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是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自信;二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现代文明在面向未来中的自信。因而,不论是在过去、现代还是未来,文明都应当自信也有理由自信。第三,推进文明与话语的同向互建。中华文明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文化滋养和文明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则能够通过概念、范式和价值的传播,释放话语、知识和精神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认同、凝聚共识、推动发展,助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顾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研究员;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