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杨正权: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学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17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民族学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民族学学科作为研究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历史、世界民族的专门学科,更不能偏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学,是当前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引领民族学学科建设 

  《决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进一步深化民族学学科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作出了十二个“必须”的精辟概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十二个方面相辅相成,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贯彻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这既是对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经验的精辟总结,更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深刻阐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 

  作为民族学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必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引下进行学科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等理论学科方向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左右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 

  “四个与共”理念引领民族学学科建设 

  《决定》指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核心就是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其中。“四个与共”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实践“四个与共”理念,要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教育引导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高度认同;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树立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的正确历史观;要树立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要用中国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能简单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  

  作为民族学的二级学科,中华民族学要旗帜鲜明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等学科方向的建设,推进中华民族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编写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做好文物古籍发掘、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要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民族学学科建设 

  《决定》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全球发展方向的人间正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倡导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外,习近平主席还在2019年5月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倡议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也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为民族学的二级学科,人类学与世界民族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引,加强人类学、海外民族志、世界民族政策比较研究、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学科方向的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促进人类学与世界民族学科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培养精通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与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掌握全面系统的民族学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具备民族学基本理论和调查方法、具备实地搜集资料和田野调查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人才基础。  

  (作者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