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刘建军、尹丽:论思政课教学的“道”“学”“术”

发布时间:2024-10-21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政课高度重视,习近平针对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2024年5月对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等。在上述论述中都有一些极为重要、同时也有相当深度的论断,需要我们反复学习、深入领会。在“3·1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P25)这一论述新颖独到而又内涵深刻,我们在初步学习中颇不易索解,学界的学理阐释不多,认识也不尽一致。对此,有必要从学理层面进行再思考、再解读,力求把握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一、思政课教学的境界及其表述逻辑 

  习近平关于“术”“学”“道”的论述,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蕴涵。首先,提出了思政课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并揭示了三者的内在关系。其中,“术”是技能和技术,“学”是学问和学养,“道”是理念和规律。“术”是“学”和“道”的外在体现,“学”是“术”的学问支撑和“道”的知识表达,“道”是“学”与“术”的灵魂所在。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成来说,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这种三分法是对中国传统的“道术”观二分法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具体地把握和运用。“术”“学”“道”三者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质的规定性,但同时又是相互贯通的,我们要辩证把握。其次,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三个层次或三种境界。可以说,有“术”是思政课教学的初级境界,有“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更高境界,有“道”是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术”“学”“道”显示了思政课教学境界从低级到高级的逐级提升。最后,明晰了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境界的三个阶段和步骤。从有“术”开始,经过有“学”,最终达到有“道”的境界。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术”“学”“道”的论述,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价值。不仅超越了传统的“道—术”二元区分,实现了中华传统“道术”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并建构了思政课教学境界的理论。这是思政课教学理论的重大创新。思政课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有一个境界高低问题。特别是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和所达到的境界高低,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的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思政课教学境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术”“学”“道”的论述,是对思政课教学境界的确定,实质上是建构了三个层次有机统一的教学境界论体系,打开了关于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新空间。我们要对思政课教学境界进行理论研究,区分境界的不同层次,把握每个层次的特点和要求,为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境界提供指导。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术”“学”“道”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一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提高教学境界的方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术”,还要掌握“学”,更要掌握“道”,有“道”是教师提升教学境界的最高目标和最终方向。思政课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很不容易。近年来,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思政课上普遍使用,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转变,但有些思政课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表明仅仅提升教学方法,不足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要从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科学性和知识含金量方面进一步提升。当思政课既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又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体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学生感觉受益匪浅,才会真心喜爱,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提升提高教学境界。另一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提高教学境界的路径和阶梯。提升教学境界是个长期的过程,明确了努力方向之后需要有正确的实践路径。思政课教师要从掌握基本教学规范和能力开始,厚植学问根基,增强教学的学术支撑,并不断提升教学境界和艺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境界,既是教师的职责要求,也是教师的终身追求。要透彻了解和掌握“术”“学”“道”的相关要求,提升对思政课的正确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关于思政课教学的境界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述逻辑:一是“道—学—术”的逻辑,一是“术—学—道”的逻辑。如果从境界论整体来把握,从对逻辑体系的整体称呼来把握,那么应该采用的是前者。这种表述逻辑是按从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从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这符合我们传统文化、民族思维和表达方式:比如,我们习惯讲大小、多少、高低,而不习惯说小大、少多、低高;我们习惯讲年月日,而不会像西方那样讲日月年。我们讲“大中小”学一体化,而不会倒过来讲“小中大”学一体化。“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1](P6)这句表述中,我们都明白螺旋上升的实际过程是指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上升过程,这是学习发展的实际进程,但我们用语言表述时,是使用“大中小学螺旋上升”的表述方式,而不使用“小中大学螺旋上升”的表述方式。因此,思政课教学境界本身的逻辑就是“道”“学”“术”。但从境界提升过程来说,则必须用另一种表述逻辑,即“术”“学”“道”。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P25)这里的“不仅有”“也有”“更有”,指出了教学境界提升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教学境界在提升中呈现的一种逻辑,是一种现实的逻辑。 

  总之,关于思政课教学境界的表述顺序,究竟用“道”“学”“术”,还是用“术”“学”“道”,要看不同的任务和语境。当我们从理论上表述思政课教学境界论时,应该用“道”“学”“术”,它体现了教学境界本身的整体逻辑,本文的标题就采用这种逻辑。当我们说提升思政课教学境界的过程时,应该用“术”“学”“道”,它体现了境界提升的现实逻辑。本文的展开思路就是遵循这种逻辑。可以说,从标题到正文有一种自觉的表述逻辑的转换。 

  二、有“术”:掌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技能 

  术,含义是技艺、方法。习近平讲话中的“术”,指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技能,有“术”指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技能。思政课像任何一门主课或专业课一样,具有自身的教学规范和技术技巧,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这些规范和技术技巧,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讲好思政课最起码的要求。那种认为思政课只有政治要求而无技能门槛的看法,那种认为随随便便就可以讲好思政课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其实,先不说把课讲好,即使是最低限度地把课讲下来,也需要掌握相应教学技能。而要把课讲得好一点,那就更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遵循“有‘术’”的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要弄清并遵守教学的规程和规范,并在长期遵行的过程中把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学规程和规范包括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管理机构的教学制度、学校的教学要求,以及约定成俗的教学惯例等。这些成文的规定或不成文的约定明确地指出了教师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内容,是硬性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要遵守一般性的规范要求外,还需要遵守一些特殊的规范性要求。比如,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等文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守教学规范,并在长期践行教学规范的过程中,将教学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其次,要勤学苦练教学技能,达到熟能生巧。思政课教学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教学工作,本来就有难度,更应该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讲好思政课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备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特色、方法和技巧都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教学语言的组织需要精心研究和勤学苦练。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批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博士成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力军,有力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但是,由于博士生在校期间精力主要放在科研素质的培养上,站讲台的教学技能锻炼比较欠缺。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入职之后,要下功夫练习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现在,各地举办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就是很有意义的。其实,教学的基本技能并不复杂,只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就能有明显进步,并熟练运用。 

  再次,要善于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学习请教,认真观摩别人的精品课堂。提升教学技能不能仅靠自己勤学苦练,还要善于向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请教,这两方面对提升教学能力缺一不可。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虚心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学习请教,汲取成功经验。近年来,各地举办的教学竞赛和教学展示,精品课程、理论大讲堂、跨省集体备课、网上集体备课公开课等,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观摩学习机会。 

  最后,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做法,逐步掌握讲课的艺术。“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2](P172)不论是备课还是授课,不论是举例还是提问以及主持讨论等,都有相应要求和技巧,其中有许多技能和技巧比较容易上手,也比较容易起效,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掌握技巧、完善做法,提高思政课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讲课的艺术。思政课教师要掌握语言之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思政课的艺术性。虽然这些是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但真正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好思政课教学之“术”,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细心领会和长期积累。近年来,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课堂基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比如,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问题链教学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这些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方法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 

  三、有“学”:厚植思政课教学的学问根底 

  学,有学习、模仿、学问、学科、学校等多种含义。习近平讲话中的“学”指的是学问,即思政课教学的学问根底。有“学”指思政课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有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也就是说,上好思政课,主要不是靠口才和技巧,而是靠学问,靠真才实学。有“学”是思政课教学境界的中间层次,比“术”的境界要高,是上好思政课的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需要的知识量很大、涉及的面很广,对教师的学问根底要求很高。“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固然是重要而有效的,但光有“术”还不够,还要有“学”,也就是要有知识和学问。我们常讲的“学术”,实际上包含着“学”与“术”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前者是内容和基础,后者是形式和表现。“术”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它必须有“学”作为学理支撑。要讲好思政课的道理,就要有渊博的学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真学问、真有学问的思政课教师。 

  首先,要努力学习、系统掌握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政课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具有“极其彻底而严整”[3](P7)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掌握科学理论的必经之途。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P11)思政课教师无论讲授哪一门课程,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去学习和掌握,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5](P26)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的实践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思政课教师只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才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其次,要从多方面吸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不能仅限于教材或教辅用书,而必须有全面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6](P253)要想掌握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就需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并能理解、消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各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时,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伟大的认识工具”。[3](P68)在吸收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时,不能食洋不化、照抄照搬。在学习研究历史时,不能只强调历史细节、历史情节,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分析事件。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传统智慧,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使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展现当代价值。 

  再次,要树立科研意识,用学术研究支撑教学水平提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有较深的学术研究。讲好思政课一方面体现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授上。深入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在思想上更加透彻;浅出就是把深刻的理论讲授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深入是基础,没有深入就没有浅出。深入是科研实力的体现,浅出是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如果自己没有研究上的深入、体会和理解,自己都疑惑重重,没有弄明白,面对学生的困惑也很难能解释清楚,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自信坚定、富有感染力的,更达不到通俗易懂。而且,思政课教师是面向全校的学生讲课,教学工作量大,如果不注意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研究,就会沦为重复授课的“机器”。在普遍重视科研和学术的情况下,思政课会因缺乏学术含量而被其他学科轻视,思政课教师也会在工作上缺乏生机和活力,失去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术研究,深化理论阐释。须知,对理论观点的研究越深入,对理论阐释越清楚,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才越清晰,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学生深刻认同讲授的内容。同时,科学研究的成就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教师具有一种研究者身份。科学研究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使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改变,能在更多的问题上找到突破口,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成为专家,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最后,还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本身的逻辑力量,更在于它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其一,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出解释,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做出阐释,对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做出诠释,从社会实际中分析出深刻的道理。其二,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思政课的理论要能为学生所接受,就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学习、生活中所经历和感知的现实,启发他们的感悟能力和对理论的认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契合学生的生活需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自身问题。其三,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以问题导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以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四、有“道”: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境界 

  道,原意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习近平讲话中所说的“道”指的是思政课的本质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而有“道”指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思政课的本质,自觉地掌握运用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道”是“学”和“术”的本源,也是“学”和“术”的升华。“有‘道’”是思政课教学境界的最高层次。思政课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课程,而且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和运用思政课教学的“术”和“学”,而且要再上升一个层次,掌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道”,即掌握思政课的本质和规律,能够自觉地遵循规律、运用规律,达到自由的状态,实现必然和自由的统一。思政课教师有“道”,意味着思维层次达到最高,思维方式更加宏大,以一个政治家的高度站位和宏大视角,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高度,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以“道”来统一“学”和“术”,把“道”“学”“术”融为一体,这就是掌握了思政课教学的“大道”,达到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 

  首先,要有政治高度和战略思维,能够从事关党和人民事业、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站位来看待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关键意义。要深刻领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是社会政治生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要遵循政治运行规律。政治运行规律就是从国家的战略上、从社会的根本利弊出发考虑问题。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内容确定和审核审定都是由党和国家来进行的,这比其他学科的要求都高。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从教师的身份角度看问题,而应该从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讲授思政课。或者说,思政课教师授课时,要把自己看作一个政治家,把自己当作党和国家面向学生的代言人,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思政课的性质和功能,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善于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世界观方法论。有“道”的前提和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理解和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能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支撑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用“六个必须坚持”开阔胸襟和视野,胸怀天下,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世界向何处去的高度,理解和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信仰者和实践者。 

  再次,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一个有深广情怀的教师。教师只有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先在自己心里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先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更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教师自己成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有超出个人利益的,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关切。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前程和伟大事业,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来教书育人。要有深厚的仁爱情怀,要把对国家、民族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对宇宙万物关切,对天下苍生同情,对授业学生仁爱。把仁爱之心倾注到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要有传道情怀,以立德树人的高度使命感,把科学真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思想的闪电击中学生的心灵世界。 

  最后,还要深刻把握和自觉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思政课教师讲道理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但最重要的方法是运用好道理本身的逻辑,这既是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理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道理的基本要求。讲道理要让理论逻辑和事实威力同时发力,一方面,用严谨的理论推理体现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逻辑力量;另一方面,用客观的事实体现出理论指导现实的先进力量与科学力量。讲道理本身内在地具有教育属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体现了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规律,遵循规律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习近平在“3·18”重要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学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思政课教师应该把“八个相统一”的规律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思政课教师把握住思政课的本质,在教学中遵循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时,就实现了“道”“学”“术”的统一,达到思政课教学的高境界,就能极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注释: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9期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