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季春芳 李正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发布时间:2024-09-04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既根植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精辟阐述“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和这一制度的独特优势、鲜明特色,强调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着力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这些重要论述彰显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项伟大政治创造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以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制,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先驱试图效仿的西方多党制,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张团结所有进步力量、建立民主联合阵线。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三大法宝”的论断,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强调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长期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日程。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这也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代表和民主人士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讨论了新政协召集问题、参加者、时间地点以及应讨论事宜等。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应邀参加政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得到了全面贯彻和实施。1950年3月,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和地位,提出了多党间合作的方针和原则等,促进了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上,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基础上新增“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正式写入宪法。200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006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政党协商形式、加强协商机制建设。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政党协商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内容、形式、程序、保障机制等。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20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印发,进一步提升了新型政党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2021年6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发布,全面回顾了新型政党制度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程,介绍了这一制度的鲜明特色,总结分享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经验。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十六字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其职能。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显示出了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最终体现为对人民利益的代表性,代表性越广,实现利益的能力越强,优势就越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立场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也是完全统一的。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能够更好地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拓宽、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全面、真实、充分地反映各社会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具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优势。在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政协委员会通过协商民主制度把不同阶层不同界别的民意表达出来,人大代表通过民主集中制把不同的“众意”综合起来,变成国家意志即“公意”,最终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新型政党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诚开展政治协商,广泛实行政治合作,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协力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支持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知无不言的挚友、过失相规的诤友,互相监督不是彼此倾轧,不是相互拆台、相互掣肘,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一种协商式监督、合作性监督,是为了促进中国共产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政党间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辩证统一,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真实有效地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有的民主形式,它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各党派、各界别人士都可以参与多方面的协商,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需求,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反复协商征求意见、理性审慎决策施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避免了社会的撕裂和动荡。
  三、着力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不断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稳步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才能真正突显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才能有效提高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各方面人士自觉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及今后,还要充分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要发挥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支持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对于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推进,越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实践表明,正是有了牢固的思想政治共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任何困难和风险考验,都能自觉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甘苦与共,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前进道路上,要引导人民政协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统一战线历史、人民政协历史,不忘初心,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携手前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日益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网络编辑:马京仁
  来源:《红旗文稿》202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