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张龙林 杨莎: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08-13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力量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化解种种必然的、偶然的风险挑战,攻克种种外显的、内隐的难关困境,战胜种种直接的、间接的阻力障碍,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和引领是难以坚持到底的。从精神动力支撑角度深刻分析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力的价值意蕴,总体把握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力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和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从而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不竭的奋进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力的价值意蕴
  爱国主义精神是维护民族尊严、推动国家繁荣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其所内蕴的精神感召力、情感内聚力和行动影响力是中国人民提振精气神、辨识大趋势、增强主动性的力量源泉。
  提振精气神,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一是砥砺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个人一旦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那就意味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此具备了强大的动力源,使个人无论身在何处、所做何事,都能自觉主动地“破历史虚无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破西方舆论诋毁,立中国国家形象;破崇洋媚外现象,立深厚爱国情怀;破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推动个人的爱国主义言行得以持续表达,将精神世界的崇高境界转化为精神力量的现实呈现,使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行动自觉相统一,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信念真正植入灵魂,使其成为最具感召力的精神力量。
  二是提升自信自立的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发端于个体对祖国的天然亲近之感,定型为稳定化、持续化的行为习惯,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复杂化呈现”,印刻了坚守理想信念的意志追求,彰显着自觉创新求变的历史主动,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自信与精神自立的高度统一。
  三是增进文化认同的深厚情怀。孕育、产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所蕴含的丰厚道德理念和重要规范价值始终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根本。诸如国家民族层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社会生活层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的基本理念;个人修养层面“重义轻利,守信践诺”的道德情操;人际关系层面“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宽广胸怀……总能在不同时代发出耀眼的光芒。正是凭借这种思接千载而又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中华儿女才能在对自我身份确认的理性判断中、在日益增强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在时刻保持对民族历史的无限温情和对民族未来的热切期盼中,进一步厚植历史根脉,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进一步坚定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辨识大趋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行稳致远。一是引导中国人民获得准确定位民族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如何定位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在把握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顺势而为?爱国主义精神恰恰能够为身处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经历的个人提供一种“共通性视角”。因为“以爱、同情、友好、善良等引发的价值共通是唤醒与激活记忆的催化剂,能使历史记忆不成为‘沉睡的历史’”。由此唤醒的历史记忆能激发、勾连起人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意义感知与情感在场,促使人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二是凝聚爱国与爱党有机统一的高度共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直至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才得以扭转。如果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共通性生存情境”为视角,来审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艰辛抗争史,爱国与爱党的连接空间就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从而把爱国爱党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是加深中国人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记忆唤醒、激活而形成的“共识性情感体验”,推动了道路认同在“生命在场”和“情感体验”维度上的有效凝聚与延续,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
  增强主动性,在知行相资中勇担使命责任。一是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看待人生、社会、世界的独特价值体系和精神品质。从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把视线放在对人民群众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上时,“精忠报国”的感召、“艰苦奋斗”的倡导、“互助互爱”的温情立刻就会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个体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促使人们在情感共鸣中自觉主动地增强对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地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则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朴素的表征,自然而然地勾连起个体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使中国人民在主动自觉的文化自信中有力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二是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的情感度。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与弘扬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其所提倡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等鲜明立场“在形塑以身份为表征的关系伦理中推动了爱国美德的实现”,促进了个体爱国道德良知的形成,即对所了解与感知的爱国言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支持。个人只有依托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具有情感维度的价值根基,道德的情感归属才会有明确指向,道德的情感度才能提升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而被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传承。
  三是有助于激发敢于斗争的自觉性。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和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赓续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顽强意志,擦亮了政治底色,锻造了风骨和品质,书写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富有革命色彩和先进特征的正能量史诗。唯有坚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这个重要的“本”,把爱国主义这一最根本的价值标准筑牢、最永恒的价值追求激活,才能依靠攻坚克难的战斗意志去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锚定航向、昂扬奋进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撑。要将爱国主义转化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行动力,关键在于以爱国引擎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永恒价值,同时把握重点群体,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青少年家国情怀。
  积极主动地激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爱国引擎。一是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要求,激发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魂,在筑梦、追梦、圆梦的一代代接力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立体化精神谱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真理力量和文化力量,要善于运用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阐释其精神渊源、精神内核与精神果实,在“两个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将爱国主义这种意向性价值感受转化为胸怀“国之大者”的实践行动;开展叙事式理论宣传教育,打造以纲要课程为核心的思政“金课”,结合《觉醒年代》《建党伟业》等优秀影视剧的相关片段,在课堂与实践中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二是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价值,笃定爱国信仰。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构筑了内涵丰富、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人民力量和奋进力量,要充分挖掘地方党史红色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式地推进精神谱系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再现爱国主义的记忆之场;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谱系课堂”,拓宽爱国主义的群众之基;深刻掌握精神谱系赓续发展的规律、品格、主体及要求,不断提炼新实践中生成的精神元素,形成与红色地标、英雄模范、党史重大事件等紧密相关的精神成果,丰富爱国主义的时代之义。
  三是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政治本色,坚定爱国追求。中国共产党因爱国而创立、为救民而抗争,遵初心而寻路、循使命而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可以打造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神谱系融媒体产品,在B站、抖音等平台做好精神谱系在网络空间的当代阐发;在基层党(团)支部开展的精神谱系相关主题党(团)日活动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尤需注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的法治思维;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挖掘和弘扬精神谱系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旗帜鲜明地树立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爱国导向。一是在情理交融中强化爱国认知,推动青少年加深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解。要以直抵心灵的审美体验抓住青少年的情感共鸣点,用适合青少年的语言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让青少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庄严震撼的行动表达引导青少年的言行落脚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符号象征意义,借助宪法宣誓、国庆纪念、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推动青少年以参与者、建设者的立场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跃升为个体生命历程中的“持续表达”。
  二是在以知促行中夯实爱国根基,铸牢青少年投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以青少年的爱国品质养成为目标,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借助社会服务、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等活动载体,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补融合;积极整合媒体资源,加强网络空间主流舆论引导,创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形式相结合,推进国风文化深刻融入当代青年文化消费与实践,形塑青少年独特的文化消费习惯与审美心理,推动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国情感,凝聚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引领行为的道德准则。要重视党史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实体形式和云端平台建设,实现青少年传统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网络云教育齐发力;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找准家庭工作中立德树人的切入点,提倡爱家和爱国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构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长效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注释略)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