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阮一帆 吴冬艳: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内容设计与实践策略

发布时间:2024-07-01
字体: 打印
分享:
  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等的集中体现,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和教育教学素材。准确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内涵,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遵循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通过对融入内容的精准筛选和系统设计,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课程化体系化建设和实践运用,在利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有利于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实效,落实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本质属性。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且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要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行稳致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厚植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清晰言明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党的源头性精神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拼搏奋进的精神写照,伟大建党精神以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性、人民性与创造性的鲜明品质,能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是宝贵的育人资源。高校是新时代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战略使命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利于充分释放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动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深刻认识党的本质、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中,强化对党的领导、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作为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意识。 
  (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坚守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底色为抓手,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侧重深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能够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清晰研判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进而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植根并贯穿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之中,蕴含能够“说服”和“打动”学生的历史底蕴,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叙事为抓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伟大建党精神的阐释和解读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负人民、矢志复兴、不懈奋斗的政治本色、使命担当和实践品质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有助于学生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道路的百余年探索中,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之艰辛和行之正确,增强向着正确道路行走和前进的定力和信念;能够引导学生在百余年党史脉络的全面梳理和党史话语的深刻叙述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筑牢甄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思想防线。由于伟大建党精神内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亦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人民至上等正确价值观念。 
  (三)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发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余年奋斗实践的历史来滋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家国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激发青年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荡气回肠的中华民族历史的强烈认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思念是涵养青年大学生美好心灵和发扬优良爱国传统的重要条件。用党的历史、党的初心使命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党和国家奋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强化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与行为认同,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力提升。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办好思政课,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应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从基本内涵、课程内容、价值理念与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实践场域。青年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力军,系统把握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与升华爱国情感。
二、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设计
  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内容不是“干巴巴的”文件的整合,而应是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当下结合的生动内容呈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准确把握五门思政课的特点、教学目标与实践要求。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要侧重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侧重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侧重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侧重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 
  (一)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与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要素,这为进一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股政治力量,之所以能够救民于水火,抵外敌于国土之外,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内涵上拓展完善,在实践传承上突破创新,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机衔接起来,分阶段分专题讲清楚党的理论创新史与实践探索史,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应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论、实践论与矛盾论有机结合起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改革与发展问题,以及国际外交问题,并结合党在不同时期的阶段任务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六个必须坚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党的历届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并从党的理论创新嬗变过程与横向拓展维度引导青年大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逐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淬炼革命意志、提升理论素养的案例,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质。
  (二)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深刻把握“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深刻内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兼具历史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这就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该课程应做到系统梳理、精准讲述,既要避免其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出现同质化叙述,也要借助比较的方法找出其差异性和创新性。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客观反映,充分彰显优良的政党品格和敢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讲透彻“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内涵、地位作用与价值意蕴,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侧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良品格。融入过程中还应通过系统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蕴含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敢于创新、勇于改革的首创精神,汇聚讲仁爱、重民生与尚公正的高尚价值追求。在教学设计、内容讲述与社会实践等环节,引导青年大学生科学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历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互映照的,以教材为依托,以聚焦“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抓手,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难点重点,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不仅涉及“为何融入”“何以融入”与“融入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还应及时精准地向青年大学生系统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与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实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并通过艰辛探索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可以从价值观教育、方法论、大历史观和国际比较视野等角度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条目清晰的章节内容和知识单元提供科学遵循。从价值观教育角度,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的价值意蕴,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人民至上、艰苦奋斗等价值准则。从方法论层面,阐释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的“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蕴,帮助青年大学生灵活掌握系统科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大历史观角度,中国共产党人恪守党性,弘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精神,善于总揽全局,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奋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国际比较视野,深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
  (四)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准确把握历史主线与历史规律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紧扣课程特色和学情特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安排,深挖课程中的典型案例、文化资源与精神滋养,帮助青年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多元价值思潮冲击之中,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党史观与政党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非凡奋斗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锻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思考。首先,从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角度向青年大学生讲述党各个时期形成的精神。结合课程章节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感悟党的革命先驱们寻求真理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事迹。从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传承及发展角度,讲深讲透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次,讲清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掌舵者的作用,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的领导核心的政治认同。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是如何形成和确立的,明确党的领导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与任务,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别有居心的政治颠覆活动,维护党和国家事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最后,讲清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强化青年大学生对其里程碑意义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从大历史观角度带领青年大学生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同历史阶段取得重大成就所蕴含的规律,感召他们与国家同行、民族同向和时代同频。
  (五)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聚焦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培育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建党兴党百余年实践历程的客观反映。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内涵式建设的资源宝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的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百余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们为寻找富民强国的革命真理不懈奋斗的事迹,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政治品格,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进行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可以对建党初期的人物、事件、思想观点及其史料文献展开专题研讨与考察学习,引导青年大学生知史爱党,发扬光荣传统,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构建以红色教育资源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内核、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融合性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筑“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融入的内容章节设计上,应遵循思想品德“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使命责任意识、奉献担当精神与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等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相互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教学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途径。引导青年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展览馆和档案馆,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驱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场景,强化他们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及其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三、持续优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找准融入突破点与关键点基础上,应完善系统设计,优化融入布局;以问题为导向,筑牢“三大保障”;拓展课堂广度,创新“六类方法”,从而提升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系统性、实效性与精准性。 
  (一)完善系统设计,优化融入布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一个碎片化、单向度的,而是具体鲜活的教学实践过程,应运用系统思维,抓好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五门大学生思政课课程的知识交汇点、价值共通点、情感共情处的一条主线,构建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课”格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探索。第一,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作为教学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南。高校党组织应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文件指示精神,制定学校教学改革发展蓝图,细化各方主体责任,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载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第二,强化红色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拓展红色教育资源,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资源优化方面,要开发一批质优量广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一体推进、联动共享的红色教育资源平台,让有需求的人员可以及时精准地获取教学资源。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从优从严选聘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掌握专业教研技能、善用红色教育资源的教师,推动不同学段教师定期定点开展红色教育教学与科研交流活动。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招投标形式,配备较为充足的经费与导师队伍,推动青年大学生在寒暑假通过走访研学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第三,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课程学时学段递进联动的角度来看,应促使高校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深化对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大纲、目标和内容设计的精准理解,避免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学内容的超纲、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从课程内容编排的角度分析,要科学设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占比,并具体反映在理论教材的章节设置、专题教学的课时长短、考试测验的分值高低等方面。 
  (二)以问题为导向,筑牢“三大保障”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解决教学实效性问题为导向,以组织管理、队伍搭建、制度优化为切入点,构建“促管理、强队伍、优评价”的三重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本就不只是专职思政课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再是德育课程体系内部的事情,而是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导向下,形成从思政课程向其他各类课程拓展的协同联动育人体系。首先,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站位。各地区、各高校和各部门教师队伍应加强“大思政课”协同组织机制建设,选取坚持真理、传播科学理论的典型素材,将思政课教学讲授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走向社会实践。其次,壮大师资队伍,凝聚各方力量。一方面,打造一支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理解透彻、信念坚定和业务技能精湛的专职思政课青年教师主力军队伍,通过集中培训、教学实践锻炼、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另一方面,发挥兼职教师队伍“协同军”作用。高校应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合作,邀请一些退休党政干部、革命老战士、烈士家属、红色教育基地人员等共同推动思政课的建设。最后,规范制度保障体系。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学生评教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围绕评价反馈体系建章立制,明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效果的衡量尺度。此外,在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绩效发放、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制度体系中着重凸显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参考。
  (三)拓展课堂广度,创新“六类方法”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因此,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确保青年大学生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逻辑机理与实践要求。第一,依托统编教材,强化价值引领力。思政课教师应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深入挖掘教材,找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使伟大建党精神能各有侧重地融入各门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中,实现依托教材内容、结合史料、讲好道理、培养时代新人目标。第二,善用数字技术,提升精神感召力。教育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网络历史教育云平台,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建共享;创设历史再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沉浸体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展教学数据的实时反馈和分析,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精准化教学。第三,活用案例式教学,增强理论说服力。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讲授应走出课堂、校园,促使青年大学生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领域所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迹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精神风貌和实干作风。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运用重大国家纪念日、传统仪式和政治活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思想力量。第四,完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强化情感熏陶力。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青马工程”等专项实践活动,以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主题讲座、进行人物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式实践教学;并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强化学生“学思践悟”中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第五,善用新媒体,拓展网络育人空间。以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微博、校园网站等新媒体为平台媒介,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积极制作并投放反映、宣传、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优质作品,在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场域的拓展中切实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力与辐射力,并以伟大建党精神呈现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向青年大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紧密贴合,切实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第六,创新沉浸式教学方法,厚植情感凝聚力。红色文艺作品作为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以文化人、启迪心智的功能。将充分彰显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红色歌曲、红色器乐曲、红色戏剧融入思政课,营造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强化学生情感共鸣中凝聚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
  (作者简介:阮一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冬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号:22VSZ03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号:23MLC009)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