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张洪松: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好“两个确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2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P63)“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承担着系统阐明“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进而引导大学生“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P11)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两个确立”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2023年版“纲要”课教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章更加明确地突出了“两个确立”这一根本经验。在“纲要”课教学中讲好“两个确立”不仅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应有之义,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阐明蕴含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的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总的说来,“纲要”课讲好“两个确立”,首先必须厘清课程的政治属性和历史属性,在此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系统阐释“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全面讲清“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经验传承和时代价值等基本问题,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
一、立足“纲要”课的政治属性和历史属性讲好“两个确立”
  “纲要”课讲好“两个确立”,首先必须厘清“纲要”课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基于历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纲要”课兼顾政治属性和历史属性。在突出的政治属性上,它区别于作为专业课的“中国近现代史”;在突出的历史属性上,它也区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以讲授理论为主的思政课。“纲要”课要讲好“两个确立”,必须从课程的双重属性出发,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首先,政治属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首要属性,自然也是“纲要”课的首要属性。从这种属性出发,“纲要”课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并不只是历史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基于历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教学中,“纲要”课不能只满足于弄清历史事实,还要更进一步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具体到“两个确立”,就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新时代十年的史料或者简单地描述新时代十年的史实,而必须从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出发,通过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因果分析,揭示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找到“两个确立”这一最根本的原因,在历史叙述和理论阐释的结合中实现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宏观的历史意义之间的有机统一。
  其次,“纲要”课的政治属性是通过其历史属性来实现的,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基于历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基于理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不同。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布局看,“纲要”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课程都大量涉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但侧重点明显不同:“纲要”课的重点是新时代十年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旨在通过客观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历史事实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而“概论”课的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逻辑体系,旨在系统阐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内涵。基于这样的属性定位,“纲要”课的重点不是理论构成,而是历史演进。“纲要”课要讲好“两个确立”,就必须广泛搜集、整理新时代十年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及其故事,从中弄清有关的历史事实,避免用结论任意裁剪、拼接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纲要”课从历史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在历史和理论结合基础上讲清“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
  讲好“两个确立”,首先必须讲清楚其基本内涵。而要讲清楚“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又必须弄清楚“两个确立”提出的历史过程。“两个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新的斗争实践中,习近平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此基础上,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明确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2017年9月,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将“两个确立”并提。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再次重申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在“纲要”课教学中,要结合“两个确立”的形成背景和提出过程,讲清楚“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以其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崭新局面,进而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对于领导核心的确立,要重点讲清楚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核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正确领导形成的,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纲要”课教师在开展“两个确立”教学时,要理直气壮对有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驳斥,讲清楚党形成并拥护领导核心“并不意味着无限权力、任性决策,而是担负着为大党大国掌舵领航的重大职责”,“党的领导核心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作用,遵守集体领导制度,遵守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法治原则”。[3](P43-44)
  对于指导思想的确立,要重点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体现了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要让学生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和历史性的贡献。
  “两个确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纲要”课教学中,要立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关于“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讲清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将“两个确立”并提并不是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和党的十九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刻总结。党的领导核心的确立和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二者是高度统一的。要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向学生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的高度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点,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
三、紧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讲清“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1](P63)“两个确立”不仅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要讲好“两个确立”,必须紧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讲清楚“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十年取得伟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两个确立”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在2023年版教材中,这三件大事都上了章标题或目标题。此外,新版教材还根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第十章第三节第四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十六个方面成就讲的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但在叙述的角度上又有所不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讲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之本然,而党的二十大重点讲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之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十年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年来,面对国际上的风云激荡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全领域打压、全球性围堵,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坚强领导核心的领航掌舵和先进指导思想的科学指引。比如,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等等,都跟习近平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有直接的关系,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实现的。
  2021年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大思政课”强调课程与现实的结合,有助于破解思政课与现实脱节的痼疾。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5](P134)要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两个确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除了在课堂教学环节“晓之以理”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寓教于行”,引导大学生体悟党的领导核心和正确指导思想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纲要”课教学中,要紧扣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党的领导核心和正确指导思想的确立之间的历史联系开展现场教学、调查研究或者主题辩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党的领导核心的爱戴和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价值引导、动力驱动、过程调控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围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两个确立”之间的历史联系为学生搭建的概念和知识框架直接影响学生对“两个确立”的理解。但是,大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纲要”课教师给定的结论,而是依靠自己去探索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两个确立”之间的历史联系,参与“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建构过程。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而且有助于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别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生身处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社会情境中,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也必须因时而进。“纲要”课要通过短视频、虚拟仿真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路径,实现传统思政课教学的要素重组和功能优化。比如,“纲要”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微视频等形式和手段,以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背景,表达学生对“两个确立”这一根本性原因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又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围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两个确立”之间的历史联系构建全息化、可视化的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使“两个确立”获得更加丰富、多元、形象的教学呈现,而且可以使“两个确立”的教学互动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催生新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满足师生需求。
四、结合党的百年奋斗讲清“两个确立”对历史经验的传承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推进,向来与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的领导和科学正确理论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对于确立并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对于确立并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惨痛的教训。实践证明,在我们党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时候,党和人民的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就;反之,一旦党在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这些宝贵经验,构成了新时代作出“两个确立”的深厚历史根基。“纲要”课要讲好“两个确立”,就不能就十年讲十年,而必须有大历史观的视野,在更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为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纲要”课要讲好“两个确立”,可以以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以及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及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例,向学生讲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和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也遭遇了严重挫折。1978年底,国内外发展大势要求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这次全会开始,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会后,从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以及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看,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发生政治风波,也正是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才一举平息了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成功捍卫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和人民根本利益。邓小平对中国向哪个方向去、走哪条路的根本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强调我们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没有错,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为政治风波后中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课要讲好“两个确立”,可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为例,向学生讲清楚邓小平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和邓小平理论创立对于新时代作出“两个确立”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启示。
五、围绕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讲清“两个确立”的时代价值
  “纲要”课讲好“两个确立”的目标是,基于历史的特点引发大学生对“两个确立”这一重大成果和根本经验的深度思考,完成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8)“纲要”课要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讲清楚“两个确立”的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纲要”课要讲清楚“两个确立”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概括为“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P22)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形势,“纲要”课要通过回顾新时代十年我们党通过“两个确立”成功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战胜挑战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纲要”课要讲清楚“两个确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18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今天,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党又团结带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纲要”课要通过回顾新时代十年我们党通过“两个确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认识到,有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两个确立”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要从现实延展到未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虽然对“两个确立”大多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价值观尚未成型,理论辨别能力仍然不足,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纲要”课要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大学生在整体把握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的基础上,把认识和评价历史的焦点从零碎和随意的事实片段上升到整体的、宏观的历史趋势,建立整体性的历史认知,进而引导大学生从“两个确立”的角度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客观、确凿的内核,既求历史之“实”,也求历史之“是”,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使其能够不被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所惑,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张洪松,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