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郑敬斌 王懿凡:新文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指向

发布时间:2023-07-26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巨大的时代变革不断重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知识的探索与传播带来新的挑战,也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识变应变,从而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引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传统文科的创新发展,以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为路径,旨在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的时代新人,从而“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2],“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3],发展“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国文化”[4]。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精准研判时代发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使命,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与任务,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以增强融合性、时代性、实践性、国际性为指向,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以学科交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作为研究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成长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涉个体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因而自其建立之初,就具有融合的特质。增强学科融合性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聚焦于新的时空场域,从整体和全局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融通、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融合主要包括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以及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两方面,二者互为参照,技术融合促进着学科融合,学科融合呼唤着技术融合。
  在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上,学科内核决定了与技术融合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在蕴含着环体和介体的参与,技术改变着环境、更新着媒介,因而为了科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必须着力开展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不仅要求工具性地使用技术,更在于知识性地掌握技术,因而需要在理论与应用层面共同落实,落实的方法路径则指向了融合的第二个维度,即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学科属性决定了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作为吸收多学科发展成果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发生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这种综合性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不断生成[5],因而也不断呼唤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拼凑,而是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场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核心,融合汇集多学科知识为辅助,促进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生成。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实践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与自然科学进行学科的大交叉。传统的文科更加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与社会等相关知识,强调人文属性对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认知价值等的涵养;而自然科学则更加关注自然界的物质事实,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规律的探索与应用,强调科学属性和工具属性对个人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推动。两大学科门类在近代以来逐渐细化并趋于分离,彼此之间的学科隔阂也随之愈加明显。新文科的提出则为打破这种隔阂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源自于学科现代化与知识生产的双重需求。学科现代化即提高学科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要求学科在知识呈现上更加客观、更具可检验性和服务社会的属性,这便需要引入自然科学中科学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知识方法;同时通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以知识互鉴促进知识生产的增量、以方法互补促进知识生产的规范。在新文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方面应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网络等学科知识,理解信息技术运作的底层逻辑,以自然科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完善对社会环境与时代特征的把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吸收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等基础数理知识,熟练掌握量化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借助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方式深度分析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规律并通过算法模型预测教育活动的演化趋势。借由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以数据和实证为基础,以新的知识图谱激发研究新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拓展固有思维模式,从而切实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广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学科的小交叉。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之初便建立在对政治学、教育学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吸纳之上,因而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沿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要求同时也深深根植于现实社会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或实践活动,是一种包含着认识、价值、实践在内的综合性活动,既包括现象又包括本质,既包括实践又包括认识,既包括认知又包括价值[6],其间的问题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无法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来有效解决,因而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便成为正确认识并应对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须借鉴学习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将新的因素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如心理学的心理偏好、情感变量、社会学的角色认同、艺术学的审美概念等,探索不同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效果的功能影响,不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话题。同时,学习其他学科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在历史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质性研究方法,突破性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模式化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茁壮成长,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深度。
二、以知识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性,一方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思想领域涌现出诸多现实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认识并解决,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都呈现出新的样态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直面此类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充分阐释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等具有新时代内涵的思想理论,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目标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科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功能。时代性要置于扎根中国的场域下,因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性本质上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时代性的目的在于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实质性地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高时代性的实践路径集中体现为知识创新,主要包括范式创新与理论创新两个方面。范式作为一般性的基本意向,为研究提供了特定的视角与方法,理论则在范式的指导下得以形成,是对具体问题与现象的解释,二者相互作用,范式创新直接推动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则不断丰富着范式的内涵。
  (一)研究范式的创新
  研究范式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的内在要求之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就具有学科融合的色彩,加之新文科建设呼唤和要求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由此便可能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不清、独特范式不显等问题,因而需要完善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式,以清晰的自我定位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此外,新时代在思想领域涌现出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难以依靠旧有的范式进行解释,由此便需要通过范式转换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学革命,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并研究思想领域的现象与问题,通过学科交叉的路径借鉴创新研究范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解释力、引领力和影响力。首先,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的理论基石与理论假设、厘清学科包含的基本范畴与基本概念、拓展学科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认同,整合不同范式的优点,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视角,总结更广范围内的一般观念和研究共识,完善形成新的解释模式或研究范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借由学科交叉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理解不同范式在研究对象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共识方面的差异,例如,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路径。同时学习不同范式中的研究方法,合理运用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深入阐释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实现对社会中个体思想的理解、预测和引导,以研究习惯、研究思维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的创新,从而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现代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与时俱进。
  (二)学科理论的创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需要对学科理论进行探索以丰富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的生成。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1]理论创新包括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创新。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身之本,此前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时代要求对这些既有的理论进行更新迭代。前沿理论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突出反映时代特征、引导未来思想文化发展的研究,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当前社会思想领域的关切与思考。基础理论为前沿理论提供了研究支点,前沿理论则反哺基础理论,检验并完善着基础理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方面需要从学科发展的维度,对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性的原创性理论以及相关的基础性理论进行更新和完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形态、载体等,从根源上阐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义性、道义性和科学性,为学科发展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丰厚的理论根基和创新的持续动力,从而有效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伴随着时代发展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涵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实践成果,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此作为科学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要用学术来阐释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就、经验等中国理论,使其学理化、系统化,形成完备、规范的知识理论体系,并使理论话语大众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又要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当作重要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的转变。
  其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理论进行创新,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进步的思考与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回应这两个方面,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在技术层面,技术的快速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思政与数字思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在学理层面回答如何应对技术对思想领域造成的影响、如何以科学的工具性并借助技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诸多问题。在社会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不仅要从宏观上考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国精神谱系的形成发展等问题,还要从微观上针对具体的家庭、个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实践的主观意义及其影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纵深发展,并且万物互联造成活动数据留痕也使得这些研究成为可能。前沿理论的创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解释一些社会的重要现象、解决一些时代的重大课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价值。
三、以价值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50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使命不仅在于总结阐释思想领域的诸种现象以解释世界,还在于将这种认识切实运用在现实社会中以改变世界,因而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强化实践性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科建设和时代使命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育人功能,立足于中国本土,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引领人们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在精神上紧密团结,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凝聚实践力量,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性的重要抓手,不仅包括政治价值的引领,也包括社会价值的引领,二者相互融通,政治价值的引领保障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方向,社会价值的引领则有效协调着社会秩序、增进社会凝聚力,从而“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8],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政治价值的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学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377,须引导人民群众对政治活动和现象进行科学的判断与评价,从而坚守政治立场,做到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政治上坚决维护。政治价值的引领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学理性的知识诠释政治,在与西方道路的横向对比中,深刻透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引领人们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政治价值的引领须增进人们对政治道路和政治主张的领会贯通,使其充分体现在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等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之中,促进个体将自身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社会价值的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服务于社会全面进步,又要服务于个人的全面发展”[10],不仅要规范社会秩序、加强社会动员、促进群体凝聚,还要增强个体的思想素养,使个体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在社会价值的引领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方面要坚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此铸魂育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中国实际,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切实探寻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精神状态,时刻关注人们思想领域中所遭遇的问题与突发状况,既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又提升全民的人格素养,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以积极昂扬的态度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努力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新”[11],要从绵延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养分,如家国观、义利观、知行观、民本思想、克己内省等观念,将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唤起人们内心的传统美德,不断在思想上涵养个体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以精神文明作为物质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以交流合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是中国特有的学科,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却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仍然有限,因而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提升学科的国际性。提升学科国际性的目的在于立足世界性的实践场域,充分吸收国际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同时,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世界的思想道德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可以从学科知识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两方面进行。
  (一)学科知识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须在知识交流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深刻把握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研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历史原因与现实理路,从而总结出其基本特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其次,充分开展国际研究与比较研究,剖析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归纳概括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完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利于在国际交流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最后,大国崛起不仅需要文化自信,还需要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12],要在国际环境中观照现实,在交流互鉴中聚焦思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争议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精准辨识,学理性地勾画其产生发展的基本图景,以中国立场参与世界思想领域的争锋,为问题的解答贡献中国方案,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现代化进程。
  (二)人才培养合作
  学科知识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国际视野,而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能力提升还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须在国际交流互鉴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育人合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国际性的目的既在于从文明互鉴中了解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以及劣势,深刻把握世界思想的前沿与多样性,也在于通过使用国际化的语言让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去,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提升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首先,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借助语言工具和媒介渠道,将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生动表达,以共识价值和共通情感为依托,增强国际思想传播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其次,构建国际交流的平台、打造国际课程,开展国际慕课、国际讲座、研讨论坛等,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出去提供空间场域,在系统梳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价值意义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和具象化的图像展示中国独特的思想政治文化,增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竞争力与学术吸引力。最后,开展国际化办学和联合培养,一方面,选派师生赴境外进行访学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专题研究模块,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跨文化沟通,切身体会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交流中促进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践履新的学科使命,增强学科的融合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国际性。四者相互关联、互为一体。学科交叉的融合性为知识创新的时代性提供了动力,学科交叉能够有效促进研究范式的改进和学科理论的增量;时代性的知识创新为实践性的价值引领提供了引领的内容,通过知识创新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个体价值观念的要求,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育人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国际性的交流合作能够在国际互动中有效完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增进学科的融合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同时融合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强化,也能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学科更好地走向国际。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须以增强融合性为突破,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自然科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学科交叉;以提高时代性为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通过知识创新回应需求、与时代同行;以强化实践性为支撑,借由价值引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完善国际性为面向,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知识交流和育人合作,使得学科在探索并解决时代问题中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