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宇文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进路

发布时间:2023-05-16
字体: 打印
分享: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承担着思想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教育的内容,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把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想新理论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传输到受众中去。故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学术建设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创造、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领导部署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P44)结合这样的要求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前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创新提供的重要契机,扎实推进该学科的理论创造和学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试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方向,探讨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科进路,以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宏大图景
  新时代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统称,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科学界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2](P23)由此可见,新时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众所周知,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思想理论的引领,同时也创造伟大思想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发展节奏,投身其中并提供思想教育服务。作为政治性、思想性和应用性都异常显著的科学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持续推进学术创新,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学科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新时代预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宏大图景,这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基本进程和态势所决定的,也是与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样态、创新趋势和建设目标息息相关的。概括而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创新态势有如下三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拓展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关
  当今时代,“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3](P538)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矛盾激增、挑战频发的阶段。这种变革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当今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为正在发生变化,并且必将引发国际秩序变革。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为目的的。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影响力及国际话语权的扩大,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变化。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变革,在新时代得到持续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恒常状态。在持续深化改革、日益扩大开放的信息社会中,社会变革力度空前巨大,社会调整容量空前扩充,社会发展进程出现更多机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出现更大的不确定性。三是经济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增殖,使得人的附庸化、符号化和数字化特征越发明显,人们思想的认同、一体与多元、建构与解构的张力明显增大,社会信任的两极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样化明显增进。当历史变动、社会变革和思想变化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潮时,哲学社会科学必然会遭遇挑战,同时也会迎来创造创新的契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4](P8)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和创新也必然会在新时代的社会变动中获得机遇,从而在为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构建崭新的思想政治秩序中发展和生长。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紧密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P11)党中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从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要求的方面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规范和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把制度性现代化的部署落地为方程式和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更是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看,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到了加速发展的思想自觉期和历史主动期。新时代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为要义,包括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现代化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呈现,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国家总体上由前现代化半现代化向基本现代化和充分现代化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党的奋斗目标,也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设定了教育指向和服务方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的节奏和趋势,适应不断提升的经济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并借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矛盾,激励人们在科学认识美好生活、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和正确享受美好生活中找准定位,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们参与和创造现代化生活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都需要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发挥政治教育、价值引导和思想团结作用,也需要提供有解释力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造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科学化紧密相关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给人们提供的是用以武装头脑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是宗教式的思想禁锢和观念遮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期间孕育和创造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果,构成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其成立之初就开启了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历程,并先后在学科制度、学科组织、学科内容、学科队伍和学科课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但形成了日渐完善的学科体系,而且培育了相对独立的学术理路。时至今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然在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上不断探寻进路。新时代是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中国科学突飞猛进地增长并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的科学和学术日益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文明进步、造福人类发展的时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造和发展,必然会围绕着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科学化而展开,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掘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不断把思想和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科学思维和学术方法解析新时代意识形态体系,分辨意识形态体系中的政治性概括和学术性底蕴,发掘其中富有规律性、真理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将新时代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经验认识和理性逻辑升华为理性的科学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从舆论宣传转变为理论命题,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理论认识,从政策体系转变为理论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样,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其科学化进程,让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学科焕发出新光彩。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思维的变革
  学术思维是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是影响学术理论创造创新的关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学术创造,离不开本学科学术思维的变革和更新。站在新时代回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和创新的路程,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有必要从该学科学术思维的变革进行深入省察和深刻反思。可以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进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科的学术思维变革引发甚至决定的。笔者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思维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革:
  第一,从重要性假设到事实性验证的变革。任何学科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都必然从基于经验的重要性假设起步,这种经验当然是从对事实和现象的观察开始的,一般是基于经验或期待而提出若干重要概念、范畴和知识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科的基本理论范式和现象验证逻辑得以建构。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建构首先从明确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范畴开始的,进而引申出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思考的理论命题和学理体系,之后通过演绎论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的基本样貌。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基于实践需要并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学科,单纯从概念到概念、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并不是学科设立的初衷,也不符合实践学科建构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求。要提高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关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需要在学术思维上实现从重要性假设到事实性验证的变革。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学术思考的着力点从纯粹的思辨哲学转向现实问题,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上,对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那些客观存在的、显性事实命题进行理论思考和深入研究,使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生长点获得扎实的问题关照和事实验证。这是保持学科学术生命力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科学术健康发展和真正创新的关键。
  第二,从学理相关性到学科规定性的变革。在迄今为止的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从相邻学科和相关学科进行了大量的学术借鉴,其中既有概念、范畴和命题的引入,也有学科理论、学科方法甚至结构体系的借用。因此,直到今天为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知识结构和学理逻辑上都带有其他学科的痕迹,有移植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影子。就其要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哲学、教育学和政治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学理相关性,而这种学理相关性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建构和学术创造上的主要着眼点和着力点。毋庸置疑,要形成真正成熟而独立的学科,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反复沉淀,必须使学科自身发展出内涵独特、边界清晰的学科知识,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和学科方法。这也就意味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提升学科自身的主体性,不能总是由学理相关性出发借鉴和套用其他学科的内容,而是以学科规定性为标准审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深度犁耕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园地,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与实践来建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创造本学科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显而易见,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思想理论上消化吸收了借鉴来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其学术生长模式由学理相关性转移到学科规定性的时候,它的学科独立性、自主性和独特性无疑就会大大增强,也就能够越发展现出独立学科的主体性特质了。
  第三,从传统型正向思维到创新型复合思维的变革。在传统意义上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学术创造,其理论演绎的范式多沿用传统型的正向思维,即按照从“是什么”中推导出“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过程,其中的学术思维套用了一般因果论的模式,按事物理想化发展的进程、状态和模式进行推理和推测,从已知中推断未知,从成说中发展出学说。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论构建,在学术创造工作中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创新中,仅仅依赖传统的正向思维是不够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的总体状态和基本趋势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创造正在发生从传统型正向思维到创新型复合思维的变革,其具体表现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作为学科依据和规则的政策阐释,由原则上的唯一解释性向事实上的多维论证性转变;二是由于多学科理论、方法的介入与化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思维已从单一思维模式转向多元综合思维模式,尤其是出现了从习惯性的求同思维向创造性的逆向思维、从思辨式的抽象思维向验证式的形象思维、从感应化的直觉思维向精细化的分析思维的转变;三是伴随着学界对学科独立性和主体性的追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创造更多地呈现出融合性创造与复合式建构的特征和动向。总之,伴随着学科建设进程中学术思维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将得到创新和发展,其学科的独立性和成熟度也必将得到提升。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创新的趋向
  1. 在理论基础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领域需要发生由分到合的学术变革,藉此学科的理论创新会出现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迁移
  学科发展是在综合化和分化细化的二律背反趋势中得到推进的,学科发展的过程也难免出现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上的变动与分合。当学科处于初创之时,往往需要通过实践经验或学科借鉴从各方面汇合并制造出学科的粗糙体系,之后伴随着学科资源和学科队伍的壮大,学科在细化和分化中产生出分支学科,这个过程即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渐趋健全的过程。但当学科分裂到一定程度、各分支学科之间出现难以抗拒的巨大张力或斥力时,学科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又成为学科发展的主导性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遵循着如此的学科发展规律。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不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命题,也必然会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融合和学术创新。具体来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领域出现的融合式变革主要有:一是原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和飞跃不但丰富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同时也引发一个基本理论命题,即与原典马克思主义构成发展链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何种系统性的支撑和整体性的奠基。换句话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继承性贡献与原典马克思主义融合性的反思与研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命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合。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不仅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而且尤为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应当在这个结合点上寻求突破,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拓展和创新其基础理论。三是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内部各分支学科之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此前的建设和发展中所采取的基本理论范式是哲学范式,按照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展开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在基础理论、历史发展、内外比较和方法论上有持续拓展。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和沉淀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把前期分化细化的研究再次综合化,藉此会带来本学科学术创新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范化整合和迁移。
  2. 在学术命题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题范围需要发生由虚到实的变化,藉此学科的研究对象会出现向新时代中国发展现实的适切性转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初期,学者主要聚焦于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旨在构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在随后的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辈学者为本学科理论构建和理论研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就学科发展的整体样态看,对学科理论基础和客观现实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与该学科先定制度后成理论、先自成学科体系后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需要和发展历史有关。因此,自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面临着学科有序规范和理论有效归依的问题。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围绕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设定的根本任务,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从客观现实中寻找学术命题。藉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题范围,应当走出书斋式理论推演的局限,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造的渴望,呼唤本学科超越理论框架构建和范畴演绎,发扬主动精神,立足现实国情和客观生活,从实践中自觉地采掘学术命题,借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近年来,一些具有很强现实感和针对性的话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与应用表达、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价值观念、文化生活与精神成长、价值责任与道德判断、多元认同与社会发展、政治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学术命题。
  3. 在学科融合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借鉴需要发生由外到内的向度转换,藉此学科的研究使命会在跨界融合中走向确证本学科的主体性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学科,具有明显的学科借鉴性和学术跨界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概念涉及思想、政治和教育三个范畴,其交叉性体现在三者的有机统合上,其中思想为学科定型、政治为学科定性、教育为学科定位。从学科借鉴的状况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既有的哲学、教育学中借鉴了概念范畴和逻辑体系,同时与伦理学、逻辑学和历史学兼用或共用类似的学科线索,对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法学借鉴较少。众所周知,学科的生命在于其主体性,活力在于其自觉性,学科发展和构建的过程就是探寻并建设学科独立性、自在性和主体性的过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无疑需要主动发挥自觉性,在探寻学科的逻辑自洽性中推进学科自治和学科主体性建构。因此,对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学科何以自立、如何自立,学科有何独立性、如何建构学科的主体性。学科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成本学科独有的概念对象、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独立的研究方法。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要有独立的学术范畴,即具有某种学科界限以及某种公认的合理的研究方法;其次,学科是组织结构,由以学科命名的院系和学位;最后,学科也是文化,属于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培育共同的阅历和同属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过去的建设周期和发展历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学科组织、学科文化和学术范畴上建立了较高的学科内共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创造需要致力于提升学科的学术范畴、学科知识、学科方法的独立性,实现从学科借鉴的“彼岸”向学科自成的“此岸”的向度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使命的转换,由凝聚学科内部认同向提升学科外部认同转变,促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与多学科跨界融合中走向学科主体性存在的证成与构建。
  4. 在研究状态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需要实现由表及里的深度犁耕,籍此学科的研究指向会沿着双向循环逻辑推进精细化研究
  与学科在发展状态上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在不断演进的细化分化与综合化一体化的双向循环逻辑中得到创新相类似,学科的学术生长和理论创新也总是在正题与反题、建构与解构、分析与综合的双向逻辑中实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和建设的早期,学科的理论命题主要是在建构和发展“正题”上展开的,即较多地为“是什么”“应当怎么样”作设计、诠释和论证,对学科中提出的命题本身缺乏足够而充分的批判性反思和讨论。这个阶段固然是思想借鉴、命题涌现、学科建构和理论创造的重要阶段,但实事求是地说,早期学科理论探索和学术构建不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学科理论建设的个人色彩和地方风格较为明显,对本学科中具有边界性、标志性和特质性的深层次思想理论命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彻底,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存在的关键难题的思考和回应不够有力和深刻,对学科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建设也不够充分和完善。随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学者需要对既有学科命题和理论创造进行批判性反思,使学科的学术研究在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双向循环中得到反复创造和不断提升。此外,按照一般学科学术发展的原则和创造模式,学术生产往往是沿着“概念(范畴)—主题(意义群)—理论(观点)—思想(学说、学派)—文化(学科体系和历史)”的逻辑推进的,期间也会出现由学科概念到学科文化、再由学科文化到学科新概念的双向循环演进的情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创新会沿着双向循环的逻辑推进,在诸多环节和命题上出现精耕细作式的研究,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在新时代得到更大发展和创新。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