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沈震 杨志平:以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4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指出:“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1]大数据具有多重含义。从微观层面来看,大数据表现为规模巨大、种类繁多、内在关联性强的数据集合;从中观层面来看,大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生产要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基础性力量;从宏观层面来看,大数据推动了认识论、方法论的变革,由此带来的是大量的对象从不可知转变为可知,从不确定性转变为精确预测,从小样本近似到全样本把握,这是对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升华。[2]2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势所趋。实现大数据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学创新,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中,大数据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数据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理念、新方法
  大数据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也给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
  (一)大数据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带来了文本量化分析的新理念、新方法
  文本量化分析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文本数据化之后,通过分析文本中词语和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和重要模式来发现和挖掘知识的方法和技术。文本量化分析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方法所特有的文本统计和文本挖掘上。文本统计是对文本数据进行计数和统计分析,从而获取文本数据中的数量信息和分布信息,最常见的词频统计就是文本统计的一种应用。文本挖掘则是从文本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进行自动化分析和提取。文本挖掘能够发现文本数据中的规律、趋势、模式等,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数据的含义和价值。文本挖掘通常包括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规则挖掘、情感分析、主题建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文本数据的自动化分析和挖掘。现在炙手可热的ChatGPT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基于文本挖掘的文本生成和理解工具。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这种定量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对教学资料进行科学的简化,形成新的叙事结构,把握住教学资料的核心内容,而且能够发现教学材料所反映内容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这为教学内容创新开辟了新思路。 
  (二)大数据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带来了全样本的新理念、新方法
  大数据的全样本思维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强调不再依赖样本数据,而是利用整个数据集进行分析和推断,以获取更准确、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结论。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由于样本选择不当而导致的偏差和误差,并且可以从大数据集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关联性,得到更准确和全面的分析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决策。同时,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可以快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集,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计算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全样本思维方式所强调的是要从“最少的数据获得最多的信息”转向从“全数据”中获得更为及时、精准、多样的更有价值的内容。
  (三)大数据为思政课带来相关关系的新理念、新方法
  相关关系思维是指通过发现数据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隐含在数据中的价值信息。在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不同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其中包括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等。相关关系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这些关系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趋势和行为的掌控能力。
总之,大数据所带来的量化文本分析、全样本分析以及相关关系分析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质性分析、抽样分析和因果分析是有益的补充。因此,利用大数据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作用
  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好的教学内容是高质量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前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不等于思政课教材内容。思政课教学内容既要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同时又要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客观实际的变化开展教学设计和内容优化。大数据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新颖性和直观性,从而为创造高质量的思政课内容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大数据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大数据使得教学问题的选择更加合理。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思政课教学中,教学问题的选择、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映教材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又要反映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困惑、思想困惑、成长发展需要,而“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3]。教学问题“应当是理论主体、教材主体、教学主体和认知主体共同指向的问题”[4]。发现教学中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教材有深刻地把握,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才能发现并概括出这样的“真问题”。大数据为找到这种“真问题”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在线教学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中所积累的教学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为思政课教学增添了一个数量巨大、类型多样、反馈及时、富含价值的“数据层”,它作为教学活动的数据映射,不仅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内容、弹幕、评分等方面的记录,而且还有诸如登陆情况、学习活动的时间和时长、观看视频暂停点、排行榜、点赞以及表情等诸多细节记录。这些看似无用的数据集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的“钻石矿”。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平台或专门的统计工具挖掘提炼出问题来。教师以这些量化的数据为基础,就能够发现更为合适和有价值的问题。
  大数据深化了对教学问题的启发性教育。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3]启发性教育离不开和学生充分地互动,但是这和思政课课堂依然比较大、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的时间比较少之间产生了矛盾。智慧课堂和大数据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实现了层层追问的功能。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没有弄懂,可以用手机进行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追问进一步提炼问题和回复问题;学生如果还有疑问,仍可以继续追问,教师再提炼问题和回答问题。如此反复,将问题逐层引向深入,直到能够探底并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在智慧课堂和大数据的“加持”下,较大规模课堂的启发性教育找到了较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不仅如此,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数据的及时处理与分析,也可以快速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哪些方面掌握得还有所欠缺,并给出直观的结果,教师再针对学生掌握的较弱的部分进一步互动、阐释,如此反复,最终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好的掌握。这种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数据而发现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和痕迹,教师循迹进而实现及时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如此,就能做到教学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始终是相契合的,达到在解决学生理论困惑、思想困惑、成长发展需要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
  (二)大数据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大数据为教学内容赋予了更多“量化”特色。大数据应用于教学内容时,可以对教学内容从数量、规模、程度、速度、比较等更多方面进行量的描述,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具体、饱满、丰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质和量的统一。不仅如此,大数据使得教学内容论证更为科学。例如,例证法是思政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虽然举例子的方法很有感染力,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主观随意性的缺陷。列宁对滥用例证法曾经做过尖锐批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5]364他甚至认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5]364列宁所希望的例证“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5]364。大数据不是抽样数据,更不是随意抽取的数据,而是映射客观实际的“全数据”,从这一巨大的数据集中可以挖掘出的丰富多样的相关关系,进而呈现出事物内部的关联性,并且带有很强的趋势性和预测性。如不少高校通过大学生的日常餐饮消费大数据寻找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再如通过用电量的大数据了解疫情后复工复产情况,以及了解某一行业的“热度”等等。这些内容有很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真正体现了列宁所说的“顽强的东西”“绝对确凿的证据”。有意识地将这样的例证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就能提升教学内容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内容的质量。
  (三)大数据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关注度”
  大数据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新的视角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切口”新颖。大数据对相关关系的把握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切口”,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通过素有反映基建投资变动趋势及景气状况的“挖掘机指数”了解到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情况等。二是“大数据故事”新颖。大数据的“全数据”特性,能够准确把握特定人或事物的时空运动“轨迹”,从而能够挖掘出很多“大数据故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调中,某些感染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真实轨迹被披露出来。这些披露的信息就很具体地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有些感染者早出晚归,频繁转换工作空间,反映出了普通劳动者的努力与奋斗;有些感染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辗转于各类培训班,反映出了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等。这些枯燥的时间、地点数据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大数据故事”。三是叙事框架新颖。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形成新的说理角度。如对于全文本的关键词提取技术,就是一项简单实用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词频分析,找到文本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若干有意义的词,根据这些词搭建起一种叙事间架结构,就可以构建起对文本的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这对于一些大的文本、文件的内容以及繁杂的小文本的分析掌握起到了很好的聚焦作用。
  (四)大数据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可视度”
  可视化是大数据的重要呈现方式。大数据和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创造出复杂的图形,有静态的图表、信息图、云图、地理位置图、叠加图,有动态的变化走势动图以及交互式的虚拟现实等呈现形式。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使得大数据的表达更加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综合性、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更好地反映出事物的整体性、趋势性和透视性。通过大数据的可视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发展趋势、比较优势、时空分布变化等内容。大数据的可视化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是大数据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解的难度。大数据使得过去很多难以呈现,甚至只能在脑中想象的内容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做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二是大数据可视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数据可视化的某些思路也会对人的思维方法产生影响,给人以启迪。比如,时空数据的叠加及延展促使学生更为整体地和历史地看问题;数据筛选之后所形成的透视图可推动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经常使用大数据可视化的案例,能起到辅助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三是大数据可视化增强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情感。好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是既能调动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调动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能够做到“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理性认识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感性认识需要借助形象的图示。形象化的东西容易激发人的情感。数据的可视化呈现,特别是加之以视频和音频的渲染,既激发了人的理性思考,又调动了人的感性认知,因而获得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支撑,从而更好地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数据取信于人。可视化使数字的呈现更加感性直观,使得理性内容获得了感性形式。这种可视化呈现,不仅是呈现形式的变化,可视化本身,就使得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数据层可以叠加在一起,从而打破物理时空限制,形成数据的整体性。再有便是数据表的“透视”功能,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形成简约化、结构化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的把握更为直观。大数据既提供了必要性,又提供了可能性。应该认真探索利用大数据改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时代性。大数据既提供了必要性,又提供了可能性。应该认真探索利用大数据改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时代性。
图片
三、大数据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具体途径
  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大数据内容及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渠道。那么,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呢?一般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并不需要掌握艰深的技术,甚至深入到编程语言和算法层面,我们只需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大数据平台,熟练地掌握相关平台或软件的功能,即可获大数据之利。
  (一)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都伴随着大量教学数据的生成。用好这些数据,特别是用好课堂上实时生成的数据,对于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线教学平台记录着各种教学活动,大多提供了在线测试、在线问答、在线调研、在线投票等诸多功能。教学活动的数据以及这些功能模块所生成的数据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们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发的弹幕表达了学生对课程的情绪、愿望以及疑问等,因此弹幕的数据统计就能进行情感分析、语义分析、问题分析,从而发现教学内容当中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目前有些平台还提供了弹幕数据的云图功能,借助云图便可以直观地了解哪些方面的教学内容需要改进和提升。再如对在线练习、测试也不能一用了之,应对练习、测试答案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从回答题目的错误率中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如将多组测试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去发现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另外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等。教师据此改善教学内容,从而强化了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有对学生作业、回答的问题等文本进行整体的数据分析,并以多种可视化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快速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关注角度,并可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线索,根据这些分析优化授课内容,就使得教学内容显得具体而生动。
  利用在线教学以及智慧课堂的数据挖掘丰富、迭代教学内容,首先要借助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如雨课堂有对点赞的云图统计功能、中成智慧课堂的问题追问功能以及文本分析等。学好、用好这些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是促进教学内容不断迭代的重要基础。其次,更高的要求是自己对大数据基本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数据分析,可以从更深程度上进行数据挖掘,从而使得数据获得更多的关联、更加个性化的内容,不断增强整体性和个性化。总之,教师可以依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详略、难易、角度、结构、布局。根据数据反馈出的学情状况,教师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略讲;而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则可以详讲;知识点相对简单的,可以增加理论深度;知识点比较艰深的,教师要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如果这样做了,教师就能够更“懂”学生,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教学内容更能够抓住学生的心。
  (二)通过“热搜”等发掘教学内容热点
  “热搜”“热点”“热文”“热词”“榜单”“排行榜”等均是大数据的产物,也是大数据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其中微博热搜、百度热搜以及专门的新媒体大数据搜索(如清博大数据)等是获取思政课“热点”教学内容的重要渠道,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微博热搜主题设置,如“综合”“实时”“热门”“视频”“图片”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被搜索主题的情况,其高级搜索还可以按照“原创”“关注人”“认证用户”“媒体”“观点”等方面和“含图片”“含视频”“含音乐”等类型进行交叉搜索。百度热搜除了有热搜排行榜之外,还有“百度指数”这一产品,其功能包括“趋势研究”“需求图谱”“人群画像”等,其中“趋势研究”反映的是关键词搜索关注程度及其持续变化的情况。“需求图谱”是通过用户在搜索某个词语前后的搜索行为变化所得到的相关搜索需求信息,它用于优化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它所反映的是关键词与相关词的相关程度,以及相关词自身的搜索需求大小。“人群画像”包含有“地域分布”“人群属性”“兴趣分布”等内容。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百度指数还具有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叠加对比功能,并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百度指数里还有很多基于搜索大数据的专题报告,有些专题报告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百度指数2020年有一个专题“谁在爱着新国货”即从各省用户对新国货搜索的增长程度、年轻人对新国货的关注度、不同品牌手机用户对新国货偏好程度以及新国货的重点市场、重点行业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专门针对新媒体的大数据搜索平台清博大数据则更有特色,这里不仅有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榜单,从中可以发现高阅读量、高点赞数的“热文”或者短视频。平台还提供了热点事件脉络演进、传播指数、情绪地图、关键词比对、区域主题词等可视化功能。除此之外,每年的“十大热词”“中国经济十大热词”以及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各类排行榜都应该关注。这些排行榜都能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好的素材。
  “热搜”等大数据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源头活水,把这类信息有选择地吸收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起码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热搜”等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动态获取热点的进展,使得教学内容始终和新闻或社会热点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又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二是增强了思政课教学案例的新颖性。从“热搜”中提炼的教学案例,是基于搜索、大数据分析、相关性挖掘基础上发现的,这样的教学案例往往新颖别致,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预见性。借助热搜的趋势图以及深入的数据分析,还可以预测事件发展的方向,极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四是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话语。通过热搜,可以发现很多有见解、有深度、有意思的评论,这些评论能拓展人的思维、激发人的灵感,使得教学话语更接地气。五是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通过热搜,可以在纷纭众说中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一个话题,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一个话题的来龙去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远。
  (三)通过专业数据库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广度与深度
  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数据库正在不断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以高校图书馆普遍选用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库为例。这个资源库完整系统地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另外还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重要文献。因此,这个资源库具备了“全数据”的特征。不仅如此,这个资源库所载图书内容规范、权威性强,可以作为引用标准。这个数据库除了具备一般搜索聚合功能之外,还具有对思想政治理论大数据进行挖掘的特殊功能,如文献专题知识库、经典著作引文比对等。在文献专题知识库中,在初步搜索聚合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其“意义作用”“状态情况”“时地数序”“概念内容”“本质要义”“依从由来”“预期展望”“事例故事”“经典名言”等关联规则进行搜索。根据这些关联规则得到的结果,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丰富了教学话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例,通过在文献知识库中的搜索聚合,我们得到了全面的经典文献论述,从本质要义角度可以得到“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概念内涵角度可以得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从经典名言中可以得到“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要多给津贴”,从意义作用的角度可以得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评价判别的角度可以得到“引起中华文明深刻变革”“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等等。对这些聚合出来的观点的梳理,不仅丰富了教学语言,全面深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理论自信。而经典著作比对功能起到了辨别真伪、去除瑕疵、判断是非、应用当否之类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内容准确性大大增强。总之,应用这类大数据,更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四)通过文本分析技术创建新的叙事结构
  文本内容分析是对文献内容作客观、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文献内容进行描述和预测。主要方法有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分词、词频统计、共现分析、社会网络、依存分析以及共现矩阵等具体方法。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而言,应用最多的方法是词频统计。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词频统计,不仅能够对教学资料进行科学的简化,把握住材料的核心内容,而且能够发现材料所反映内容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以笔者团队曾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大数据分析为例。经全文分词后进行词频统计,发现频次最高的词是“发展”(139次)、“创新”(99次,含“技术”14次)、“体系”(82次,含“机制”22次)、“安全”(55次,含“风险”9次)。这些高频词可以以云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此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叙事:未来5年到15年,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将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以各方面体系建设为重要任务,同时要注意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其中,发展的含义有: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均衡发展、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内生发展、协同发展等。创新的含义有:创新高地、创新联合体、创新链、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创新战略、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共性基础技术、生物技术、实用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体系”的含义有: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国家行政体系、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场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供给体系、支撑体系、国家创新体系、能源产供销储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志愿服务体系等。安全的含义有:国家安全、安全监管、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生命安全、金融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新兴领域安全、安全感、安全生产、安全意识、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重特大安全事故、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防范体系、金融风险、系统性风险。每一个词都是一个“小切口”,还可以对上述复合词形成更深一层的叙事结构。不仅如此,还可以据此进行预测,如国家未来越来越注重体系建设,“发展”“创新”的侧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成为发展所考量的重要因素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6]285经过这样的创新性叙事,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显得新颖,而且呈现出一种“理性直观”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应用到思政课创新之中。例如,现在的新一代知识库、网络笔记本也增加了某些大数据分析功能,它能够建立起知识模块之间的某些关联,这有助于从其中话题发现线索、促进联想、激发灵感,从而把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再如AIGC技术(AI Generated Content,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写诗、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绘画、人工智能动画、人工智能配乐、人工智能虚拟人等,它们都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大数据应用形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话语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内容都可以尝试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之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日益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已然是大势所趋。基于大数据的新应用、新平台不断出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有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不断增强应用大数据的基本功,如此,才能够使大数据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沈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