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颜叶甜 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适应服务律”探赜

发布时间:2023-04-19
字体: 打印
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内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发展”的问题。纵观学科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要不断适应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适应服务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就是适应和服务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不断适应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中才能真正确立由内而外的学术自立和学科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适应服务律”,回答清楚“适应服务律”之所以存在的缘由,准确揭示“适应服务律”的内在规定,立体呈现“适应服务律”的基本样态,对于更好地适应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适应服务律”的存在前提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不是就规律问题泛泛而谈,而是有它明确的指向性和特殊针对性。首先需要明确其属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发挥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向教育和实践的独特价值。本文所论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就是要从一级学科“一般”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特殊”,进而通过对其本质和矛盾的考察来达到规律的总体认识。  
  (一)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般属性
  所谓一般属性,是指某一类事物的共有属性。学科化是对科学化的回应和升华,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独立和成熟,都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等领域的现象、问题进行对象式的追问过程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规律,使得人类认识和实践富有科学依据,产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积极效能。因此,科学性是所有学科首先具有的一般属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还是其含括的二级学科,皆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孕化出的新的科学领域,作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传播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理论化回应的认识过程,并从中揭示和把握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二级学科,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使之纳入科学程序,按照科学规律发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科学性只是它作为学科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属性,这种共有属性并不足以显示它的特殊之处和根本性质。
  (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属性
  所谓特殊属性,是指为某一类事物特有而不为其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纯粹“书斋里的学问”或“书院派的研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各二级学科突出的实践色彩,“有着较强的实践特征,学科的发展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和深化[2]。”这在深层意义上表明,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传播和教育”[3],具体表现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实际应用和转化,并实现自主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自身及各二级学科共同研究的理论成果向外进行输出,并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生产和再生产符合特定意识形态要求的知识,造就具有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促使社会和个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由此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最终确立并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处于实践和教育方位的特殊规定。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并成其为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从一级学科归属方位的一般意义上讲,它决定和塑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理论依据和理论品格;从二级学科前置条件的特殊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出现就站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立场上,带有显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立场、实践理性和实践品格。因此,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姓马言马”“治党治国”的特殊学科,具有突出而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其目的就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377;其使命就在于适应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适应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不断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由此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独特景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对其生成和发展具有前提性、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是定方向、管根本的,一旦偏离这一本质属性,必然不成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揭示出学科本质。这是因为,本质不等于属性,更不直接等同于本质属性。对此,有学者指出,本质是“一般属性、特殊属性及本质属性的有机统一,它不是其中任意的一方,也不是三者的机械综合或简单相加”[5],应当以系统思维和宏观视野进行整体把握。基于此,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在于促进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向性的最高统一,从更深层次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究其根本就是要生产和造就能够有效运用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知识和专门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及其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以满足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此出发,才能透过现象认识学科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部相对稳定的性质及其所包含的矛盾关系,从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价值旨归。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适应服务律”的确立依据
  一般而言,依据通常指将某种事物作为得出某项结论的前提、缘由或言行的基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集中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本质,并由该过程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因此,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始终的这条适应服务的规律主线,需要从学科发展的基本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走向中予以确认。 
  (一)社会性要求与科学性状况之差:“适应服务律”确立的矛盾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不断促进社会性要求和科学性需求走向完全统一的过程。那么,如何分析这一过程的基本矛盾呢?
  第一,牢牢守住分析视角。把握学科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如果从一般学科视域出发,现有研究路径主要聚焦大学或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学科发展过程,以此找到这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基本矛盾。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视域出发,则更多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环节展开研究,并加以提炼概括。需要指明的是,本文在此不是要对学科发展一般性意义上的矛盾作进一步阐明,也不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作进一步辨析,而是始终守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般出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研究视角,从而揭示其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
  第二,准确界定基本矛盾两端。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6]307这表明,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生发展的根源来界定实践和认识的两极,即供给侧与需求侧,从中寻求差异找出矛盾。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应然性要求和实然性状况构成了基本矛盾的两端。一方面,党和国家要求是需求侧,即需求主体对建立和发展学科的要求,而党和国家对学科发展所提出的应然要求,必然也承载着人和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学科实际发展水平则是供给侧,即供给主体为学科自身,这取决于学科本身的科学化程度及学科发展主体的主体性程度。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主体之间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时,都会因此而产生一定的供需矛盾。
  第三,注重学科发展内在诉求。这是因为,从客观事实认知看,其矛盾表现为客观的特定社会要求与学科现有水平之差;从主观情感需求看,表现为客观性要求与学科发展的主观性需要之差。[7]这也构成了学科实践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因而是社会性要求与科学性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在具体的学科建设活动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科发展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优势需要”。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还体现了特定社会要求与学科发展内在诉求的有机统一。 
  (二)走向适应和服务:“适应服务律”确立的必然逻辑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要不断解决学科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党和国家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存在并始终保持着蓬勃生命力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动因,也是其发展的本质使然和确定不移的走向。换言之,“社会”与“学科”分立于这一实践活动的两极,党和国家的应然性要求与学科自身的实然性状况之差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基本矛盾运动的全部过程,即在决策过程、传递过程、内化过程、实践过程间发展转换而形成相对封闭且完整的运行轨迹(如图1所示),从而完成由社会逻辑向知识逻辑、由决策部署向具体实践、由外在驱动向自我发展的转化,实现学科由“实然”状态不断向“为我”的“应然”状态超越,最终走向适应和服务的必然归宿。
图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基本矛盾运动轨迹
  由此可知,无论是依据行政规划,还是自觉的学科建设行为,都是为了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之间的差异,并在此过程中满足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每一次的发展阶段或部分提升,都可以看作是一次特定的适应和服务行为的完结;之后,随着某一阶段或某个方面矛盾的解决,新的更高的社会性要求又会被提出,这两者之间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即新的“差异矛盾”的产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譬如,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基本矛盾及其地位并没有变,但它的具体内涵却随着时代发展而有了新的变化,表现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要求与其当前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同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必然会在适应服务新时代新要求中实现新作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适应服务律”的内在规定
  综上所知,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适应服务律”,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适应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本质联系和矛盾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客观趋势,是适应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一)“适应服务律”反映了学科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是按照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特定发展要求,对学科发展的主体、理论、组织、实践等要素进行自觉能动的建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进程,从而更高效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由此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达到应然发展状态。因而,“适应服务律”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这一最本质的学科属性,而且从根本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要求与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之间这种贯穿于学科发展过程始终而又普遍存在的本质联系,换言之,总是处于“学科现在怎么样”与“党和国家需要它怎么样”的矛盾关系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应然性要求与实然性状况之间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全部关系和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规律。
  (二)“适应服务律”揭示了学科发展过程中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通常情况下,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水平的要求总是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实际情况,是基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所给定的正向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学科发展本身的状况与这种要求之间的差异,从这一基本矛盾出发,将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满足党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及其目标任务上的内在必然性。也就是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必然要弄清楚学科自身在哪些方面或要素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以及差距的大小,继而通过学科建设发展的主动行为推动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适应服务律”恰恰反映了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并由此结成了解决矛盾的互动关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达到党和国家对其发展水平的期望值。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各要素关系的建构完善和各阶段关系的持续演进,都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三)“适应服务律”彰显了在学科发展规律谱系中的绝对地位及主导作用
  规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既有基本规律,也有具体规律,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功能各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规律一样,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层次差异的系统。“适应服务律”所表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总体性和全局性的规律,从根本上规定了学科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进程,对整个过程和全部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响和制约着具体规律的存在与发展,在规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一切具体实践活动都是围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矛盾而展开的,以此形成了在“适应服务律”之下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矛盾和规律。比如,理论发展的社会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规律、实践发展的丰宏性与精微化相统一的规律,学科演进的权力依赖与自主建构相适应的规律、使命引领与服务育人相适应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是“适应服务律”的具体展开和衍生,并受“适应服务律”的决定和统摄。
  (四)“适应服务律”体现了适应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基本矛盾含有两个彼此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方面,即特定的学科发展要求与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那么,其矛盾运动结果所形成的基本规律必然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也就是“适应”与“服务”的统一。所谓适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适应、体现党和国家的要求和状况;所谓服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不断服务并满足于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适应服务律”是指党和国家的要求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党和国家要求出发,既要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状况,同时又要为满足党和国家的发展性需要服务,并且这种服务只有在学科的发展实践适应党和国家发展要求及现实状况时才能形成正面效果,从而不断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合法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适应服务律”的呈现样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适应服务律”是通过一定的存在样态表现出来,总体来说,呈现为“适应服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适应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适应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样态。
  (一)适应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适应服务律”的呈现形态首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要求而形成,并在服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中而不断发展。一方面,这一特定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是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土壤并为其提供了发展动力,反之,也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和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能动作用,有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开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适应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帮助人们转变观念、提高觉悟、凝聚共识,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立足于“小康梦”的实现,进一步向着“强国梦”“复兴梦”“美好梦”等战略目标迈进,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学科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正如有学者指出,今天我们所要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8]11为己任的新时代学科。因此,要深入到多样的社会实践场域,不断拓展学科“实践视野”,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转变,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支撑。
  第二,适应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需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0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增强问题意识,切准真问题,同时又要不断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新时代强国建设、服务社会治理、服务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要重点关注的学术中心议题,在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的关注、解答和回应中不断提升适应服务的水平。比如,如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认识和实践;怎样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个体思想文化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不同作用领域的创新发展,构筑起涵盖宏观与微观、群体与个人、显性与隐性、党内与党外、国内与国外等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理论研究同质化、学院化和解题低效的问题,就学科发展的新时代课题给出高质量的答案,并带给社会以积极影响,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二)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适应服务律”的又一呈现样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既要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并以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内容,又要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和传播,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和功能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面向社会和人的现代科学,不是简单地反对或标榜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推进和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此获得学科存续和发展的生命力。
  第一,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持久生命力同样来自于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承创新。可以说,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和社会意识形式存在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纠缠,那种追求所谓纯粹理性的研究充其量只能算作不切实际的幻想。[9]437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它所具有的指引力更是如此。这也决定了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坚持完善、发展和创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就在于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然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研究、宣传和教育,不断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并积极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的理论视野,更是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第二,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维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极为重要的社会存在物”[10],它的存在和发展还必须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与传播的客观需求,有效引领这一特定的政治实践。一方面,要正面阐释、灌输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千方百计地促进、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意识形态有一个传递的过程,列宁将其概括为“灌输”的过程,即用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进行塑造和规约、教育和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要透彻把握灌输和传播规律,不断拓展途径、创新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避免机械式的“硬灌”和“硬播”,从而实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比如,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打好“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战、配合战,科学精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全景等新技术及元宇宙等数字生活空间,拓展创新灌输和传播的链条。另一方面,要有效排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物,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帮助人们学会正确甄别和斗争,让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无机可乘。同时,积极为其他二级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生源,通过应用型的意识形态人才的培养为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各个领域输送专门人才,实现“灌输”服务的生产与再生产。
  (三)适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适应服务律”的呈现样态还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既要适应契合人在不同阶段对于全面发展的不同需要,又要服务满足人们的这种内在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指向。
  第一,适应服务于个人发展的内生性需要。这里的个人,主要指现实的、单个的独立个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要不断为人的发展服务,关怀人本身并促进个体的发展进步,把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与服务于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189的这种需要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并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学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2]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紧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从“现实的人”“现实的需要”“现实的关系”出发,善于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即精神生活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从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个人内在需求及其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切准完整的人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不断促进个体“新质”的生成,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适应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公共性需要。这里的公共性需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但要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发展需要,还必须适应和服务“类”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11]188,个人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指称单个人或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一种“类”概念,是人的类特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孤零零的,而总是处于通过内在需要和社会实践所构成的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中,当个人的自我发展诉求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表现出趋同性时,个人的这种内生性需求就会转变为社会的公共性需求。因而,这种适应和服务具有面向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向。比如,获取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公共性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等,而这些需要不断反馈折射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被给予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回应,从而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种社会内在动力。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通过“宏微并进”的方式服务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把人的本能的、自主性的内生需要和维系社会秩序的、自觉性的公共价值规范集合形成不同于单个个体的社会整体性蓝图,以此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