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孙其昂 蒙怡馨:基于学科发展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1
字体: 打印
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性观念,在学科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研究却很少,与其对学科理论建设、学科发展、实践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匹配。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在学科理论体系中具有元概念的意义,必须着力推进其理论探索。本文希望通过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研究现状、概念含义、研究视角、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唤起学界系统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研究,为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贡献力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研究考察

  查阅中国知网发现,最早以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研究为主题的一篇文章出现于1989年,作者严中享发表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若干思考》第一次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观”概念,并将此概念作为文章的关键词和主题。1989年至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自觉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论述。张澍军的3篇论文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性质、含义、作用,体现了作者的理论自觉。在此之前,他专门阐述了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这一概念进行专题论述的还有叶方兴,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观念前提》一文,明确定义了这一概念,剖析了其认识和运用中存在的“概念化”“工具化”“特殊化”等不当现象,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角度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问题,同样反映了作者的理论自觉。

  第二种情况,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观概念,但尚未展开针对性的理论阐述。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观”为关键词的226篇论文,大多数属于这类情况。比如,王秀阁早在1997年就以思想政治教育观为论文题目和关键词,以此概念阐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但并未进行理论分析,只是指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观应为“强调实、强调深、强调常、强调新”。

  第三种情况,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概念工具,以此为名义进行要素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名义归纳构成要素,这为此概念的提出、概括、内涵揭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础。杨百成早在2000年就围绕“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观”阐述了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特点做了初步辨析。”李合亮于2005年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观”概念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发展,以此概念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陈万柏在2006年使用此概念,对相关要素作了阐述,较早从此概念的角度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应有要素,将此概念与教育内容联系起来。此类文献表明,自学科设立(1984)以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观”出现并以此为名发表论文以来,其主要用于指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构成要素,缺乏对概念本身“观念”含义的论述,更缺乏系统、全面的学术研究。

  第四种情况,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重要意义。早在1989年,严中享就指出,作为一种内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观应当成为迎接时代挑战的突破口。“既然从自身寻找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指导思想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观就不能排斥在原因之外,甚至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把问题的解决界定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今天的中国高校,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才合乎时代的节奏并能够加入到时代的主旋律当中呢?”李合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应当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内部指导,“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财富,不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一再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孙其昂等于2013年、2015年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观分别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及现代化,提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现代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现代化,是指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相应条件等实现现代化,从执政角度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现代理念和现代领导,从执政党领导方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现代化所需要的条件即领导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包括关系的现代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观之间关系的现代化,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总体来看,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概念,后来也多方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研究、作为概念工具使用,也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重要性,但无论在数量、频度,还是范围、深度,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仍然不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领域的理论研究有很大距离。这是值得反思的现象。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观作为名符其实的概念工具来运用,目前还比较少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语义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一概念和范畴在学科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起点性、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与其他概念、范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领域的重要论题。张澍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元问题”“元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实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根本性问题的根本性认识、解读和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起源、本质、价值等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影响。故此,有必要从语义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涵、特征、功能、影响等作一个全面的思考和梳理。

  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观一方面取决于对“观”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取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二者结合的集合概念。本文将“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分析,力求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观”基本含义的理解。在《新华词典》中,“观”有三种释义,分别是:(1)看。(2)景象;样子。(3)对事物的认识、看法。[11]346根据《新华词典》对“观”的释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及一些学者对观念论的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解如下。

  其一,观是观看、观察、看等行为。“观”本义是有意地、仔细地看。“观,谛视也。”观不是一般的感觉,带有更深入一层的更为理性的认识特征,是人对某种对象的观察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看、观察、看、理解等动作或行为。社会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不同的观察,也有不同的结论。当然,当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入主体的认识视野,就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必然会做出“观看”这一行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重要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观还没有被系统地研究和阐释,没有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系统知识,这说明相关理论尚未成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研究、理论成果和理论运用还不充分,这从另一侧面表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有待推进和提升。

  其二,观是观念、看法等认识成果。观表示对事物形成的一定意识、认识或观念,如主观、客观、人生观、世界观等。[14]43思想政治教育观是“观”的结果,是认识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认识对象观察、观看以及理解、认识所得出的结论,所形成的观念或看法。它既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中的表达。作为一种观念性成果,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构成其活动的基本元素、基本纽带和基本条件。在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存在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头脑中的诸多观念之中的一种,其特殊性在于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为认识对象,是根据整体的认识形成的观念,因此,这种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之中具有总体性的含义和规定,是一种总观念和根本观念,在观念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摄性。

  其三,观是一种关系。观是主体与对象的中介,通过观的动作及观的成果——观念将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构成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观念指导行为并指向对象,正是观及观念的联合、沟通意义的体现。“观”在认识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建立起了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形成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评价活动之中,并且体现为认识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一观念的核心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事实的理性认识,包括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联系、界限,以及对其自身内部关系的认定。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在认识主体“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是认识主体在观念中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或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体系内部的关系。就其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观能够通过指导认识主体的活动帮助其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存在的联系,建立由“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构成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观之所以重要,就是源自于这一重要功能,它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中的存在,是一种深层次的存在,同时也塑造着现实的社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及其实践是维护和发展“关系”的条件。语言是观念的反映,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名称,在何种情境中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指何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所以,真正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在观念层面着手,不仅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而且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即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观,还要开展必要的合适的理论教育及实际活动。

  其四,观包含观点、看法所具有的作用和运用。这是人对“观”重视的原因和重要方面,也是“观”的功能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结论、主张,特别是价值判断,由此外化出行为,构成“观念——行为”即活动,这本身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旦观念实现社会化,就可以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根据思想与行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理论,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人们行动、活动的内部原因及根源。现阶段,虽然还缺乏理论化、学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但在实践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职业工作者、其他人员,背后都有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发挥指导和整合作用。学界关于学科定位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二级学科,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认为这是一种定论;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是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 ,这两种观点的背后受到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支配。不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拥有思想政治教育观,其他主体同样基于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拥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根本观念和总观念,具有内部性,对系统整体具有统摄功能,对人们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指导功能。进而,会围绕这一总观念发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该体系是在人的认识与实践相互建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上述内涵及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的重要性与实现方式的特殊性,需要辩证地看待。

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高度概括的、具有总体性的观念,具有总体性,又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观念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具有丰富、多方面、多层级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观内部可以有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所组成。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角度。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即工作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这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简称思想政治教育观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实际上称为思想政治工作观更为合适。这种主张是指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工作、一项工作,是做以人的思想为对象的政治工作,这种思想及要实现的目标是政治性的。在革命时期,这种政治性体现为以阶级关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从属于阶级斗争实践,具体来看,思想政治工作负责的是阶级斗争中的思想领域,是从思想上影响和改变人的政治思想观念,实现人们对革命的认同的工作或活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被称为政治动员、政治训练、思想教育。后来的那种思想政治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展开,核心任务是确立正确的政治观、政治立场,而政治的核心又是阶级立场——就是来自于这一时期形成的基本观念。这是当前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源”。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政治工作时期到思想政治工作或政治思想工作时期,再到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工作,再到当下党建引领下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实践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角度,即专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认识对象的专业观,简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观。专业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确立学生未来职业责任的重要依据。高校设置专业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依托、以社会分工需要为导向,专业教育活动着眼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共同理念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培养和造就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基础,这与其他专业有相同的职责和目标,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而来,主要包括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两种类型。从目前专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可以从高校类型的角度划分出多种专业类型,如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它们有各自的学校背景、特色和培养目标。总体来看,从专业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尚未形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观念。学科发展初期设立的政治教育专业和现阶段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相似和相近之处,主要以中学政治课教师为培养目标,主要教授他们获得政治教育课程和课程论、教学论两部分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还没有在师范类专业中体现出来。师范类或以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突破现有格局而进入新阶段,包括当前层次、内部层次和社会层次,构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新体系。新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应当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政治理论知识,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二是成人教育,能够成人成己——包括一般意义的成人和职业方面的成人,职业方面成人的核心目标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是成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成为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性骨干。其中,第一层次是工具性的,第二层次是目的性的,第三层次是公益性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个层次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表层与深层、外部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即学科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这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观念,涉及对学科的定位、定义、建设、运用等多个方面,是观念体系中的学科领域。本学科设立于1984年,建设时间并不长,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形成的学科观也不成熟。学科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组成部分,又联结上位的外部关系,产生相互影响。体现为对学科性质的认识、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的定位等,都会影响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活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观要求学科的立足点是学术和知识,用自己的学术探索和知识生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服务,这要体现知识性、学术性、科学研究实践性,特别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这是学科的职责所在,也是学者的学术责任所在。

  工作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在现阶段处于主导地位,占据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位置,大部分人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思想政治工作,从现实来看,无论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名称,还是用思想政治工作名称,实际上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工作。工作即实务,各种各样的工作、活动、行为,与人们的实际行为相联系,具有事务性、经验性、日常性、世俗性。这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特别是起源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后来,虽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设立了专门的学科,但人们的认识及观念总体上仍然具有事务性、经验性,还缺乏学理性、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建立了学科,有了学科平台,但早期的根源印迹仍然存在,且有着重要影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工作”的特征。即使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具有浓重的“工作研究”特征,多数科学研究属于“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为“当前工作”(特别是“中心任务”)服务。现有科学研究虽然有理论研究、学术研究,甚至还有哲学研究,但多从“工作”出发,具有强烈的经验特征。如人们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词时,经常视实践为具体的工作、活动、实务等,这是视实践为一种事务性的实际工作;而实践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概念,实践与活动、工作、实务等不同,实践哲学是其典型代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实践的区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用实践一词时常常是含糊其词,没有区分理论与实践(实际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畴还没有作出学术定义,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这本身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及观念活动中有待推进的基础建设课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直处在波动状态,学科仍然弱小,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认识及理论建设,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观理论建设不足。在现阶段,学科的科学研究显得低落,有的学术刊物缩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发表,这在深处反映了学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因此,研究确立成熟、全面、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并以此规范认识,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深化相关主题研究,构建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展开研究

  从研究现状来看,这两个主题在研究数量、研究成果、研究程度上都有较大差异,自学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受到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而以思想政治教育观为主题的研究较少,并不是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尽管研究较多,但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当前认可度较高的概念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集团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群体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表述重点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方式、对象、教育者等,但是要素过多,叙述过长,无法承担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的观念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更无法替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观念,承担着指导、影响、规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职能,需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力和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分属上位与下位的位置,有各自职能,也互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经过30多年系统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表述,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研究及成熟理论成果缺位有关。还有,现有概念定义属于特殊领域和特殊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要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要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要么是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科学表述,对此也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观与这一观念外部的内外关系展开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它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专业化的社会部门,由此产生了内外多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中的存在,作为学科又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存在,又是自身领域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生长发展自身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观念,还是实际活动,都具有内外双重存在的特性和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内外关系。从观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外部关系是它与“观”的关系,是具体观念与观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观内部存在着各种观念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观体系(观念体系)。类似的情况不计其数,社会领域有什么观,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什么观,它们之间就有联系和区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观理论研究需要推进的重要维度,也是十分艰难的任务。

  (三)对不同观察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区别与联系展开研究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想政治教育,就得出不同的“观”,由此又指导、影响、规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为例,这种观念又有两种角度。一种角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是意识形态,或者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另一种角度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认为意识形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在从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学者们的视域之内。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宣传工作、理论教育工作、文学艺术工作之类,属于操作层面,即实现意识形态目标的途径、方式、方法。又如,从教育即道德教育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个概念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尤其在高校并存且讨论较多,在中小学主要用德育的概念。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解决。又如,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总体上归并为国家治理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还如,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提出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观,也是值得探究的。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观内部体系展开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上位有各种“观”,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哲学意义上还有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审美论、评价论。思想政治教育观之下还有二级观念、三级观念。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观体系中,分别有世界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本体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观、认识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观、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审美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观、评价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观,还有学科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观、环境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观、职业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观,等等。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也是基础理论中的基本问题,都有待耕耘,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

  (五)对思想政治教育观演进展开研究

  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发生史、发展史、理论史、学术史、阐释史、传播史等。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认识论及其所谓根源追索、历史演变的必然课题,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显示力量的领域和课题,这本身是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不应缺席。教化观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机制表明,人们的行为必然有观念指导,所谓思想指导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观且受其指导,进而有一个观念运用的方法论问题,在方法论指导下的方法运用则是实际操作问题。我们通常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这从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许多语境中实际上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观,这可能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观及其理论研究没有进入学科理论视野的一种原因。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

  此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运用,这是观念运用的方法论与方法运用的关系。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观与学术观、学科观、专业观、知识观、实践观、环境观、系统观、体系观等的关系,同样需要展开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