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赵安民、董秀玲: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2-05-08
字体: 打印
分享:

  近年来,“范式”一词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渗透,为我们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受我国传统文化及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沿用了一种可以称作“社会哲学”的范式,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自觉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的历史剖析

  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地倾向于“社会哲学”范式,其基本的特征就是工具性、知识性、灌输性。工具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定位在“保证作用”、“服务作用”上,要求公民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利益的实现。知识性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智育”,仅仅把它当做科学文化知识来学习、传授,无形中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灌输”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但“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抑制了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文关怀。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并不应该完全被否定,它在我国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创立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凭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队伍才得以不断扩大。大革命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积极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揭露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罪行,分析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关系及命运,启发农民的觉悟,酝酿了一场场农民运动,极大地配合了北伐的顺利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与朱德等对部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字字关乎群众利益,密切了军民关系。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党不计前嫌,深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持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党紧紧围绕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主旋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发展国民经济,也始终没有放松过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改革和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同样具有灌输性和工具性外,还带有更加浓厚的知识性色彩。但在当时之所以能够调动起亿万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情,是因为它并非“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空场”,而是直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即便它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但仍旧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共产党对劳苦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有劳苦大众的觉悟与解放,就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并不是对原有“社会哲学”范式的颠覆,而是对原有范式的改良和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环境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环境变化的要求及自身发展要求。

  (一)主体意识的唤醒渴盼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

  革命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我们需要教育人民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抓住机遇搞发展也是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这样的国情,侧重“社会哲学”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主体意识被唤醒,人民不再满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社会性功能,希望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上日程,渴盼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分析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这样的社会光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种模式内在地包含着一些强制的、不和谐的因素。这时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直接指导思想,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社会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向人学角度的倾斜,就能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必将把人的思想与行为导向伦理方面,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必将把人的觉悟导向终极关怀,加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契合,必将把人们的目光导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站在理性、无私的高度来全面关照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最终达到和谐境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发展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

  作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注重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不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发现和回应,只注重国家与集体利益的维护与满足,而忽视个体利益的实现与发展,只注重教育者主导作用的体现,而忽视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将名不副实,无法继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人性关怀,将重视和解决关乎人们实际利益的现实问题放在了第一位,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真正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原有范式的超越和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及其构建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生存、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争取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1]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教育方式方面,“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和显性教育为主,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情感交流与隐性教育;在主要任务方面,前者重视拥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利益的实现与发展,而后者强调在前者的基础上,强调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保证社会性功能的基础上强调个体性功能的实现;在教育主体方面,前者有特定的教育主体,且教育主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单方面的,而后者主体间性受到重视,强调主体的多元性、交互性;在基本特点方面,前者的特点是灌输性、知识性、工具性,而后者的特点是建构性、时效性、人性化、灵活性;在教育环境方面,前者主要是被动地接受一些客观环境,而后者非常重视教育环境的优化与构建。

  (一)找准理论基点,抓住发展契机

  教科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概括十分科学、全面。但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迫于特定的历史任务,有些理论却被弱化甚至忽视了。

  比如,革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早实现独立自主、国富民强,“灌输”理论运用最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功能体现得很到位,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却体现不足。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深入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社会哲学”范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对原有范式的拓展与改良。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权衡各理论之间的比重,在弘扬人文关怀的主旋律下,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 80 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新时期,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领导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相信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实现人学范式的完美蜕变,奏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二)树立问题意识,走好“群众路线”

  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对问题的发现、回应为研究的现实基点,只有找准问题,切中要害,才能对症下药。除此之外,还要持有思想教育的中国立场,用世界眼光、群众路线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那么在解决思想政治问题中走好“群众路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要想由人民群众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定期的社会调查、实地体验、交流会谈、集体活动等来搜集受教育者的信息,做好提炼工作,找到共同问题。其次,将个人的具体情况入档,为个别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向教育者反馈更多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提高办事效率。

  (三)拓展原有范式,做到逻辑自洽

  一定的理论、方法、模式只有融入到体系中才能得到升华,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树立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回应问题的同时还要构建新的体系。要在学术思维和群众意志的引领下,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新予以审视。在理论上,将指针偏向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基础,在方法上,提倡生活化的、可操作性强、百姓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由于这种体系的构建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注意体系上的逻辑自洽,避免前后矛盾,混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景需要我们不断开拓。相信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将不断完善、人民的意志将得到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集体奋斗、协作攻关的渐进过程,切不可断章取义、急于求成,否则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