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苏 玲:列宁论共产主义道德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2-04-10
字体: 打印
分享:

  列宁在俄国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性和虚伪性,而且对无产阶级道德及共产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创立了关于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学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大发展,为社会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列宁首先论证了共产主义道德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基础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从道德主体来说,共产主义道德就是无产阶级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大生产所创造、组织、团结、训练、启发和锻炼出来的无产阶级,因为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的表现,是为摧毁剥削者的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即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因此说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阶级基础。

  从实践基础来看,资产阶级道德产生于无产者为货币占有者做工的“自由劳动”制度;共产主义道德则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是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1]352-353,共产主义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1920年,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问题作了深入论述:“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1]292。但这一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时,列宁要求将共产主义道德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结合点,从而使共产主义道德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特殊原则去教育他们、启发他们、逐渐培养他们。无产阶级道德为谋取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与资产阶级欺骗、愚弄工农以维护自己的剥削统治截然不同。因此,共产主义道德不仅带有阶级性,而且只有在共产主义实践中才能形成发展,也只有在共产主义实践中才能为无产阶级所掌握。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反映,与其为提高人类道德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而服务的性质是相一致的。

  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在为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实践斗争中,产生了集体主义观念和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行为原则。列宁主张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道德代替“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旧道德;提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同时他也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重视从实际出发,认为一切在于实践。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实质上要反映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完全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列宁批判剥削阶级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道德原则,提出要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差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一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号召人们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的互相服务、互相帮助的道德原则和“各尽可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生活常规中去,要逐步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2]100。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是人类社会中利益存在的两种形式、是个人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共同利益是个人的主要利益,要使个人利益充分满足,使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正确结合,使个人利益适应于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分化与矛盾,要克服二者的对立与矛盾,实现真正的统一,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列宁注重在实践中,如通过合作制这一形式,遵循自觉自愿、国家资助、典型示范的原则,使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根本利益、私人利益与国家监督有机结合,将千百万小农引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实事求是,一切在于实践列宁明确指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都在于实践。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周密思考、制定预想计划后付之于实践;在反复实践中反复检验认识,最终得到完善的实践结果;要按照“七次量衣一次裁”的规则办事,要在已经充分证明行之有效以后再继续前进。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决贯彻这个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冷静、客观地估计阶级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从而制定自己适当的斗争策略的正确思想。其次,始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列宁认为实践经验是知识的源泉,千百万群众获得知识不是靠宣传而是靠自身的经验。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应当向实践学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逐步掌握管理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实践应当是第一位的。列宁再三强调不要只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学习,从自身经验中学习。列宁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方式愈多愈好,共同的经验也就愈加丰富”[3]398-400。因为理论依赖实践,没有实践活动,理论本身不能变为客观现实;实践又以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列宁非常重视当时千百万劳动者的实践和经验,他认为:“对于我们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说来,以前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改造历史的几十万、几百万上等阶层人士的经验,还是不够的。”“只有集体的经验,只有千百万人的经验,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决定性的指示[4]。第三,列宁提出要有“实际精神和求实精神”。认为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应当把实际精神和求实精神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的口号;要“量力而行”,要反对“冲动”和说空话。他郑重提出,在社会主义事业上,要“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1]17-19。量力而行,就是不要去做那些力不从心的事情,应该尊重科学,切忌狂妄自大,要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必须尊重科学技术专家,仔细分析和改正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少一些官僚主义者的自负,多研究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要发号施令,而要采取异常慎重和灵活的态度,虚心学习,扩大眼界,以相应的科学成果和材料为根据。

  三、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

  列宁深刻认识到旧传统、旧文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威胁,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各种错误的政治伦理思潮,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用先进的道德激励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等方面。列宁认为,在共产主义者看来,全部道德就在于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1]292。共产主义道德是从唯物主义出发的,是为破坏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而服务的,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仅具有崇高的道德属性,而且也非常重视道德建设,革命者不应不讲道德,而应学会欣赏和享受大自然和亲人、朋友、战友带给自己的友谊、情感,学会把革命与道德有机统一起来。

  1.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一生奋斗的理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富含道德要求的人类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给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社会状态和生活环境,使人成为丰富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列宁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深刻含义,要求培养在道德上和智力上、脑力上与体力上、审美感上与劳动技能上达到和谐和全面发展的新人[5]。列宁在他的各种讲话和文章中,都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贫苦人民辩护和呼吁,对穷苦人民给予了极大的道德同情和道义支持,呼唤人的平等、自由。列宁致力于人们的生存、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致力于平等、正义、和平和良好秩序的实现,致力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人类自身的解放。

  2.实现完全的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6]。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共和制,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狭窄框子的限制,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的即有产阶级、富人的民主制度,大多数居民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雇佣奴隶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贫乏狭隘、暗中排斥穷人、彻头彻尾虚伪骗人的民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才会消失,才可能谈自由;真正的民主才有可能,才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民主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才是真正完全的民主,形式上实现了劳动平等、工资平等,事实上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自觉造福社会共产主义道德要求所有的无产阶级都应该具备为社会造福的精神和不计报酬的劳动态度。“十月革命”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反革命的捣乱,苏联整个国家面临极度的困难,可以说是疲惫不堪、满目疮痍,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习惯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为了发财致富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卑劣手段。列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怀有对广大劳苦群众深切的道德同情和伦理关怀,控诉了劳动人民地位低下的不平等现实。在1903年写的《告贫苦农民》中,列宁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消除分配上的缺陷和“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为响应俄共中央关于“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的号召,1919年5月,莫斯科—喀山铁路工人发起和组织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是个人为社会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无报酬的、没有任何当局即任何国家规定定额的劳动,列宁称之为“伟大的创举”,高度评价并鼓励这种自觉为社会造福、改善群众生活的高尚精神。“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以其高尚的自我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示了一种具有莫大价值的道德境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那些在困难条件下从事各种职业、生活十分艰苦的工人劳动者,不顾饥饿与疲乏,勇敢投身到不取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之中,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理想追求。同时,列宁以满腔热情和积极行动全力支持合作社,推行新经济政策和劳动义务制,消除城乡对立,坚决彻底地消除农村的落后、涣散和愚昧状态,铲除这种使农村陷于保守、落后和受压迫状态的主要根源,保证劳动群众的生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改善,造福社会和人民。

  四、共产主义道德的任务和作用

  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人类摆脱一切剥削。共产主义道德把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一切剥削,反对一切把全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交给了个人的小私有制。为了不让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的政权恢复,就要禁止投机买卖,就要使某些人不能用损人利己的手段来发财致富,就要使劳动者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几千年来私有制条件下形成的旧习惯、旧道德对人们的心灵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新习惯来代替旧道德、旧习惯;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人类的道德。

  在旧社会,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可见,凡是在这个社会里教养出来的人,是一个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人。老一代人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要由青年来担负,要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培养成共产主义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303。青年们要把自己的训练、培训和教育中的每一步骤同生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剥削者的旧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使自己具备有韧性、能坚持、有决心、善决断,勤于试验、反复修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良品质,这是无产阶级一定胜利的保证。在共产主义者看来,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并在这个斗争中作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

  共产主义道德在人类解放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正在形成的共产主义道德可启发、提高劳动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他们对统治者的仇恨,鼓励斗志,坚定新社会必胜的信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共产主义道德可起到清除利己主义道德的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巩固新政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共产主义道德就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

  五、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理论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使共产主义意识深入广大群众思想意识中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共产主义事业能否实现。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宣扬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共产主义道德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首先,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列宁强调,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2]309。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和发展,要靠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以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作保证。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提高他们觉悟水平的一个主要条件,也是合作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1]687。列宁总是把电气化问题同恢复国民经济、对农业进行科学技术的改造、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一起思考,将长远的电气化规划同解决目前农业生产中采取先进技术和合作化结合起来,并同改善农民生活和谐协调起来。而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培养人才,是实现电气化的必要条件,为此,他要求一定要搞好教育工作。在他看来,工人和农民现在需要知识不是为了使地主和资本家得到“好处”和利润,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坚决反对人们把一切道德责任全部推卸给社会、推卸给他人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说服大多数人民,要开展“反对剥削者的教育”、反对利己主义者和小私有者的“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的教育[1]354,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克服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并依靠他们来带动和帮助广大劳动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革命的人生观,以扩大革命队伍;提高共产主义道德的建设者的素质和能力;将青年人培养成为有纪律、能吃苦、有坚强意志的劳动者。“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在与资本主义的长期斗争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共产主义觉悟,培养和发扬了共产主义先进道德。1918年,列宁称誉彼得格勒的工人“是俄国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中的一支优秀的、先进的、最有觉悟的、最革命的、最坚决的、最少受空洞词句诱惑、最少受无气节的绝望情绪影响、最少受资产阶级威吓的队伍”[3]564,列宁相信这支队伍能够造福于人民。

  再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已经是实际建设事业了,它鼓舞人们满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地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奋斗目标,需要经过若干代人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的努力。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只有同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和建设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培养一代新人;只有同知识教育及革命队伍的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一代新人。列宁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1]786。提出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发挥执政党党员的模范作用,给非党工人“做出真正的共产主义劳动即无报酬劳动的榜样”[1]371;教育共产党员要成为共产主义劳动的模范,成为同资本主义斗争的模范,成为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本领的模范,成为自我改造的模范。

  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尖锐的批判性、鲜明的实践性和强烈的指导性,既继承了俄国的优秀道德传统,又善于总结群众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的道德经验,坚决批判了旧道德,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为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伦理指导。当今,列宁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关于个性自由、平等民主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的倡导,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和民生问题的思考等,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发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认清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也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地发挥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